APP下载

本期的一点新鲜感

2016-03-13趙斌

名作欣赏 2016年13期
关键词:崇德新鲜感创作



本期的一点新鲜感

这一期的《名作欣赏》颇有几篇写得极好的文章。如刘勇老师对经典与人生价值关系的理解、刘毓庆老师对《周易》文化的释义、刘旭老师对赵树理的重读、李建军老师对仇恨叙事学的评介、李兆忠老师对张仃之路的探索、骆玉明老师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妙说。这些文章皆可说是一流之作,且读来既颇具深意又生动有趣。

相比于这些名家名篇,作为年轻编辑,我特别想说一说的,是洪崇德对台湾“80后”诗人郑聿的访谈文章。它给我以深刻印象之处有二:其一,文章名为访谈,实为探索、纪录片式的呈现。我以前所看过的访谈,多为“你问我答”式的对话,此篇访谈却是融叙事、引用、品读于一体。文章开篇交代诗人郑聿的职业:在日出出版社担任主编。郑聿“把工作早点做完就可以下班”,“没有一般想象的早出晚归”,“日复一日的工作”没有“带来磨损”,“反而内化成生活的一个齿轮”。文学性的描述避开了一问一答的刻板,让读者感到了亲切和心照不宣。接着说明郑聿的生活场景:住在五坪(约二十平米)小房数年。这是多数“80后”的生存现状。“生活是他的第一顺位”,直接免掉了访谈很容易出现的连篇废话,将结果摆了出来。生存于世,可不就要好好生活嘛!接下来,洪崇德用几十字写了他对郑聿的印象:慵懒自适、不慌不忙;写郑聿的神情:“谈到诗时,眼神便多了几分热烈。偶尔将眉头紧锁,又松开”……这是散文的写法。此后,自然是探索式的渐进,将郑聿的创作经历、创作理念一层一层地剥开来。品读郑聿的作品,借用郑聿的诗、话补完访谈所必备的人生、作品、创作手法、创作观念等几大要素。你可以明显感到作者并非刻意而作,乃是生发于内,于是有了对节奏的自然把控,以及语言的精简自然。其二,洪崇德用一个郑聿写出了台湾“80后”的生活状态、创作状态,相较大陆“80后”的躁动、急切、迷茫,台湾“80后”的这别一番气象自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感受非常,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与对历史脉络的思索,这也是我们开设台湾“80后”专栏的初衷。

还有想说的,就是“戏仿经典”栏目了。戏仿经典于今年轻一代,渐有在民间形成时尚之势。但《名作欣赏》对此的推出,在学术刊物界,也算是破天荒的了吧?戏仿经典,不是对经典的轻薄,更不是对经典的恶搞,而是结合今天的人生问题,对经典进行另一种方式的重读,让经典精神鲜活于今天,意义于当下,却又不是那么正襟危坐地传经论道。目前我们还仅限于戏仿鲁迅,也期待听到各方意见。

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崇德新鲜感创作
昆明崇德水泥有限公司
Formation of L10-FeNi hard magnetic material from FeNi-based amorphous alloys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一墙之隔》创作谈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崇德向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作随笔
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