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有风骨峻,始能翰墨香
——吴德文先生其人其画

2016-03-13山西李庶民

名作欣赏 2016年13期
关键词:德文中国画艺术

山西|李庶民



先有风骨峻,始能翰墨香
——吴德文先生其人其画

山西|李庶民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德文先生离开我们已有数载,缅怀先生的艺德人品、丹青业绩,不禁使人涕泗交颐,感佩万千。先生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留在了山西,留在了晋中,可谓桃李满山右,芗泽布艺坛。

德文先生是四川人,大学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受教于冯建吴、肖建初、岑学恭、毕晋吉、何芳华、苏葆桢诸名家。毕业之际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分配至京城工作的机会,自愿到山西来从教,在晋中一隅的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耕牛般地辛勤劳作于教学第一线,为山西省的美术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他和孙其峰、王学仲、穆仲芹、赵松涛等书画大家的友谊,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从挖掘爱护人才的角度出发,孙其峰先生曾亲自来山西多方努力动员他到天津美院工作,德文先生皆婉言谢绝了,他离不开深深爱上的这方热土,离不开他的第二故乡。在教学之余,先生仍然保持着孜孜矻矻、勤奋好学的习惯,读书临帖、深研画理。他利用教学和外出写生等机会,饱览博物馆历代名家藏品,体验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之秀……游长江,涉黄河,观海听涛,丰富的学养与人生阅历滋养着他的画品与人品。揽得山川奇气,技艺大进;悟得换骨金丹,学问日增。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拓宽创作画路,他曾先后多次向王雪涛、力群、董寿平、曹克家、王颂余、康师尧等书画大家求艺问道、反躬实践,进而穷理致知,蝉退龙变,竿头日进。胸中储贮博硕,然后从容进退;气象得于自然,笔墨见诸工力;增损古法,熔以己意,师古而能出古,貌新而无时弊,从而形成了他那韵清骨峻、雅俗共赏,笔墨洒脱迤逦,设色明快浏亮,章法严谨凝练的个人风格。格高而品洁,韵深而情浓,这与德文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不务外慕、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待人真诚、钟情艺术、坚持操守、笃志学养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先有风骨峻,始能翰墨香。

德文先生兼善工笔和写意,创作以山水与花鸟为主。他有着坚实的西画素养和造型能力,又在传统笔墨语言中做过不懈的探索。故其白描用笔坚净爽利,流畅而富弹性,精细而富质感,于凝练遒劲中见时序运动,于提按转折中见节奏韵律;线形饱满富含张力,锐度清晰见笔情墨韵。且他的画构图简洁,疏密得宜;造型准确,取舍得当;空间感、体积感与神韵意境相互生发。表现在他的工笔花鸟画中,则是造型洗练、形神俱妙,姿态生动,意境深邃。用色绵密细腻,色调隽雅明丽;色彩纯度较高,色阶过渡自然而又层次分明。他在传统随类赋彩的设色格局下,糅进了西画的光影与透视,将水彩、水粉画的技法融入其中又颇为水乳交融。

德文先生的写意花鸟取材广阔、立意妍好:牡丹富贵典雅,月季清妍娟净,荔枝令人有垂涎之想,葫芦得见秋实之嘉……尤工紫藤和葡萄,紫藤以其姿态柔美而多变,春光婀娜,艳阳骀荡,缠绕而富弹性的丝蔓,淡雅而又绚烂的花簇,层层叠叠而枝叶扶疏,十分适合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一向为花鸟画家所喜爱。德文先生所作紫藤用笔劲健纯熟,无论是龙缠蛇盘的老枝,还是细韧舒展的新蔓,都在他的笔下显现出郁勃生机和生命活力,加上双燕穿飞,蛱蝶蹁跹,更使画面充满欣欣向荣的景象。无论巨制还是尺幅,勾染点罩,用墨设色皆明快响亮。色以墨得沉稳厚实,墨以色得光妍活脱,墨色融合,相得益彰。吴德文先生所作葡萄得苏葆桢先生亲炙,珠圆玉润,光彩照人,兼工夹写,韵味涵泳,既有着水彩画光影闪烁的亮硕和色彩饱和的凸透感,又有着大写意的形略而神盈,晶莹剔透,质感逼真。此外,山雉、雄隼、孔雀等都是吴德文先生常画的题材,在花鸟草虫题材的创作中,画家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悟,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与企望,将花鸟草虫带给人们生活的愉悦等,都通过艺术地再现展现给读者,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愉悦提供了上佳的视觉文本。而在梅兰竹菊题材的创作中,则是在继承古代文人画的优良传统上,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阅读情趣,其中包含着作者对高尚人格的映照与关注。

德文先生的山水画主要有两大表现类型:一是传统的勾染皴擦,以笔墨为主要表现语言。他继承了宋元山水中的博大宏阔气象与人文情怀,构图稳定谨严,开合呼应富有层次变化。无论山石泉瀑、杂树苔点、亭台楼阁、烟云飞鸟,无论点厾勾勒、皴擦渲染,都能从容不迫应手得心。笔下纸上,尺幅之间,得窥千仞之势、万里之境,笔墨华滋,构思缜密。另一类是泼墨泼彩的现代构成山水,以色彩与肌理为主要绘画语言。他运用一些特殊材料,以块面的疏密对比与肌理效果的视觉张力,使作品大气磅礴、意境邈远,云蒸霞蔚而境界开阔,水墨淋漓而浑然天成。德文先生是一个有思想、有着自己理论建树的画家,他说:“艺术不能画地为牢、自我标榜,所以盲目的民族独尊和崇洋媚外均有碍于艺术的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出是卓有见地的。允执厥中,万事可成。”“我作画不喜欢怪癖荒诞、隐曲晦涩、灰暗阴冷,更不喜欢草草了事,故弄玄虚。艺术必须反映现实和为社会服务,千万不能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做自命清高的个人陶醉者。我追求的是真、善、美和雅俗共赏。”

德文先生执教四十多年,他对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教学有着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在勤于著述和躬身实践中,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和独特方法。他说:“中国人历来讲究人品、文品、画品。人品是决定因素,不严格修炼道德品性,画品提不高。另外,一定要把学艺和学文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坚决克服重法轻理、重趣轻文的弊病。”“艺术品是艺术家学问、品格、情操、意趣的总体反映,不惟画内,更在画外。”

德文先生主张一个画家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学习与理解,这样才能窥视中国画之堂奥。他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绘画的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所形成的审美观点和中国的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绘画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因此,他尊重中国文化,尊重优秀的艺术传统,在这个基础上,他努力去探索与时俱进的中国画创作理念。他在《简论中国画传统笔墨的永恒性》一文中谈道:“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某种最高代表的典范,在世界视觉艺术史长廊之中是堪称灿烂辉煌的。”“中国绘画的完整观念与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国画的传统从来就不是僵死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整个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充实、提高、完善、发展的过程。传统和创新不能截然分开,不要传统只要创新,或者不要创新只要传统都是不行的……”他主张借鉴不同画种的优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在技法上做新的探索,在新的表现形式上做有益尝试,努力创造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大众所需要的艺术精品来。他说:“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光芒四射,照耀古今,实为中华之骄傲。”“各种技法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各自的表现力,画家的技巧就在于尽量发挥各种技法的魅力,以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意图。”在对前人技法的研究上,他不遗余力深山探宝,比如对元代画家王蒙山水画技法的解析,从渊源、师承、风格、笔法、章法、墨法以及皴法等,多方面做了梳理与分辨。他说:“中国画史上名流辈出,高峰林立,回首仰望,取精用弘,自会增益。若能效前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于思考,让情思与时代同步,使承传与创新相结合,我们深信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将会是灿烂无垠的。”德文先生于画理主张画家的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由理入神,营造高品格、高境界。他说:“中国绘画素来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艺能上要求降服物象、书写性灵、托物寄意、寓情于景或景中含情,达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地。”“随着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审美知觉的探讨,人们越来越相信‘艺术高于生活’,因为它是人化了的自然。艺术是心灵的产物,是与知觉感受相对的形象。因此,对于造型艺术来说,仅仅画出与现实事物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改变自然物的形状和色彩,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事。在艺术家看来,为了心灵的需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有什么不可改变的呢?”

笔精墨妙,享誉中外,施惠后学,嘉济三晋,德文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一以贯之为人师表的一生,是弘道倡义、种德育人的一生。其品之高、学之博、艺之精,是其人生心思神情所寄。德文先生留给我们的是其学之所积、悟之所蓄、智之所蕴、德之所待的杰出艺术创造和为后人所瞩目的敬业精神。

作 者: 李庶民,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刻字委员会委员,山西晋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编 辑:赵际滦chubanjiluan@sina.com

编辑手记
Editor

猜你喜欢

德文中国画艺术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纸的艺术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陆金龙理事长一行拜访比德文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欣
野性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