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针灸治疗脑鸣
2016-03-12应彦斌涂亦凤
应彦斌 卢 超 涂亦凤 刘 喆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浅析针灸治疗脑鸣
应彦斌 卢 超 涂亦凤 刘 喆*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脑鸣,临床上常常与耳鸣混淆治疗,但实际有许多病人常为脑鸣所困扰,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应当区分对待。余在临床实践之际,循古参今,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浅析从针灸理念治疗脑鸣。针灸治疗脑鸣,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以“醒脑止鸣”为原则,取穴注重填精益髓,临床随症加减穴位,通过激发自身经气调节,确有一定疗效
针灸 脑鸣 辨证论治 醒脑止鸣
脑鸣一证,非耳鸣,其病名首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称之为“天白蚁”[1],后有《名医类案》称“头响”,《杂病源流犀烛》谓“头脑鸣响”。古人认为脑鸣是“雷头风”的主症,如《证治准绳杂病》云:“雷头风,头如雷之鸣也,为风所客,风动则作声也”[2]。脑鸣患者自觉脑中有声音鸣响,或如虫鸣,或如蝉叫,或如雷轰,常伴有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焦虑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3]。中医认为脑鸣多为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伤心脾、痰瘀蒙窍等,主要责之于心、肝、脾、肾等脏。
1 病因病机分析
1.1 肾精亏虚,髓海失养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又“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脑鸣的发生与肾密切相关,肾精亏损,不能充养脑髓,则可出现脑鸣之症状。
1.2 肝郁化火,上扰清窍
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名医类案·首风》曰:“头鸣耳鸣,顶疼目眩……气夹肝火”。七情失常,肝失疏泄,则会气机逆乱,以致气滞血瘀,瘀阻脑络;或情志抑郁而伤肝,肝郁化火,火扰清窍;或失其所养,风邪内动,上扰巅顶,均可诱发头痛,烦躁失眠,脑鸣耳鸣。
1.3 心脾气虚,痰湿内阻
脑与精神活动密切有关,气血、精髓为其物质基础,若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以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清窍;或气虚不能运血而致淤,络脉痹阻,气血不畅,不能流注于脑,脑髓失养,则均可出现脑鸣眩晕。《灵枢·决气》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所谓上气者,即宗气上升之气也。”若脾虚气弱,聚湿生痰,痰浊上侵,影响气血运行,则痰淤互结,壅滞脑窍,亦可致脑鸣。
2 补肾填髓,醒脑止鸣
根据病因病机分析,脑鸣的发生心、肝、脾、肾均有关联,故在针灸治疗脑鸣时应注重辨证,分清病变脏腑,而后施针以治。脑鸣者病变部位在脑,脑髓相生,而肾藏精,主骨生髓,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故又与肾关系最为密切。结合临床之所见,脑鸣者多发于老年人或年幼儿童,均为年老髓海空虚或肾气不足所致[4]。在针刺治疗时,取穴多以头针结合体针为主,以补肾填髓,醒脑止鸣为基本原则,结合患者自身病变情况,分清虚实,辨证论治。临床上诸多医家运用针刺治疗脑鸣[5-9],均取得不错疗效,余取多家之长,在此浅析,以助临床。
脑鸣者,病位在脑,故首先取头部诸穴,多取百会、脑空、上星、绝骨。脑后侧鸣响严重者,加以天柱、完骨、风池等穴;偏侧着,加以患侧少阳和三焦经之穴率谷、翳风、完骨等;偏头顶鸣响严重者,加四神聪;偏脑前侧者,加头维、神庭等穴。采用头脑部近端取穴,可直接刺激脑部皮层神经,针对病源治疗。在体针取穴方面,多取外关、中渚、三阴交、太冲为主穴,疏通肝与三焦经气,醒脑止鸣。然脑鸣者,临床多以虚证为主,实者甚少,故多配以温针灸足三里,调补脾肾,填精益髓。对于肾虚明显者,又常配以太溪、大钟;脾虚痰瘀者,配以丰隆、中脘,化痰散瘀;肝阳上亢、肝气郁结等,加以阳陵泉,或合谷与太冲开四关,醒脑开窍止鸣。脑鸣者,虚证为多,故针刺常采用补法为主,然针刺过程中,配以现代技术电针,疗效更佳。电针多接于头部,根据患者病情自述而接头维、脑户、太阳、完骨等穴,其频率多采用2Hz连续波,不可刺激太强;另有部分患者兼有耳鸣者,多结合弥可保等营养神经药物在翳风穴、听会穴处进行穴位注射,隔日治疗一次,按此方法临床治疗脑鸣,坚持治疗,往往取得满意效果。
3 分析总结
脑鸣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可单独发病,也可与耳鸣同时存在,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脑髓空虚、肝盛火郁、脾虚痰阻所致,治疗上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辨证论治,分别给予补益心肾、填精益髓;或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或健脾燥湿、调理气血等方法治疗。现代医学认为脑鸣是指延脑的耳蜗神经核至大脑皮质听觉中枢的整个通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所致的耳鸣,病人感觉在脑内鸣响[10],多认为因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或大脑神经调节系统紊乱,致血液供应不利而造成[6],因此治疗上多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但不能治愈,易复发[11]。针灸治疗脑鸣有独特优势。脑鸣病变部位主要在脑,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风、火、痰、气、血、虚等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针刺多取头部腧穴,以达醒脑开窍、活血通络之功效[5]。另头为诸阳之首,针刺头部腧穴遵循“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理论,能够在疏调头部经络气血、清利头目的同时,又可调动诸阳经,濡养清窍,益髓止鸣[10]。针灸治疗脑鸣同样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针刺疗法重在辨证,脑鸣一证多责之心、肝、脾、肾诸脏,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主要症状进行穴位加减,并进行虚实补泻,并可结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配以远端取穴,以达更好之疗效。现代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可通过改变血液流变学、调节血管舒张及收缩及血脂水平来调节脑血流[12],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同时通过调神安神恢复机体正常功能,使阴阳平和,脑鸣得愈。
脑鸣一证,总体临床研究较少,更有医者将其归为耳鸣[13],因其可由劳累、情绪、过食辛辣而诱发或加剧,故平日应注意休息、调节情志、饮食有节,对于预防发作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本病治疗尚无有效方法,而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望有关医者更进此方面研究。
4 病案举例
朱某,女,72岁,两个月前因自觉脑中鸣响前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自诉:自40岁左右就偶尔感觉脑中有鸣响声,与耳鸣不同,声响主要集中在脑后部,以轻微的嗡嗡声响为主,夜间睡时明显,每因劳累可加重。如今,随年龄递增,脑中声响愈加明显,今经人介绍前来门诊就医。刻诊:患者疲乏状,诉睡眠不佳,脑后部有嗡嗡声响,声音比较细微,没有间断,两侧耳朵处没有明显声响。患者常感腰膝酸软,腿沉无力,视物昏花,胃纳略差,大小便无殊。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沉细。根据其临床表现,诊断为:脑鸣,肝肾亏虚型。针刺取穴:双侧脑空、风池、翳风、完骨、三阴交、太溪、太冲、外关、中渚、绝骨,百会、脑户等穴。电针接于两侧脑户与翳风各一组,采用2Hz连续波,配合TDP照射于颈后部,30min后治疗结束,隔天治疗一次,两周为一疗程。患者连续治疗两个月后,自诉脑中声响已明显减轻,现在几乎与常人无明显差异,晚上睡眠也较为改善,患者现仍隔周来针灸一次,巩固疗效。
按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于耳鸣,诊断为脑鸣,同时辨证为肝肾亏虚。故多取头部诸穴以直击病所,取脑户、脑空、完骨等穴,靠近病所部位,清利头目以止鸣;取风池、翳风,以疏风散邪;取三阴交、太溪、太冲,以疏肝解郁,滋肾柔肝;取外关、中渚,以畅通三焦,清理肝胆止鸣;取髓会绝骨,填精益髓止鸣。患者同时结合电针治疗,可有效调节脑部血管舒张,调节头皮部神经刺激,有效缓解脑内鸣响。该患者年龄较大,肝肾亏虚不可难免,按次方案针灸治疗确有一定效果,但停针后仍有复发可能,故应继续坚持一段时间,可隔周治疗一次以巩固疗效。
[1] 黄炳山,王其芳.论脑鸣(10例病案分析)[J].中医药学报,1980,04:20-22.
[2] 孙立军,来昌艳.脑鸣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3.
[3] 王丽慧,刘庆宪.脑鸣的中医研究进展[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03:185-186.
[4] 徐勇刚,张健,杨金发,魏炯洲.肾关穴结合耳四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06:127-128.
[5] 吴祥林.针刺治疗脑鸣3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06:31.
[6] 胡昱,仝桂兰.针刺治疗脑鸣18例临床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1:43-44.
[7] 乔斌.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脑鸣22例[J].黑龙江中医药,2014,06:58.
[8] 包安,杨白燕.针刺治疗脑鸣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4,08:33-34.
[9] 史榕荇,唐学章,吴建敏,王旭,于战歌,李辉.电针颈夹脊、腰夹脊为主穴治疗颅鸣62例临床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03:143-146.
[10] 丁自娟.脏腑辨证在脑鸣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09:1543-1548.
[11] 田俊清.中医辨治脑鸣40例[J].河南中医,2012,11:1475-1476.
[12] 孙会芳,姜雪,刘晓静,刘盼功.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量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3,05:506-508.
[13] 王富春.头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016-06-03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