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2016-03-12北京物资学院李义福
北京物资学院 李义福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北京物资学院 李义福
本文首先论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 问题 对策
1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北京集聚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有超过6000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和近50万的从业人员,主营收入达944亿元,占地方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6%,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高。
诸如软件、影视、设计等重点行业在全国占据了行业龙头地位,优势突出。特别是作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四大主体行业的广播、电影、电视和设计这四类,其增加值占据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70%以上。而比重较小的旅游行业和文化艺术其发展势头也很强劲,速度是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快的。
2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展不完善
第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北京各区县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各自为政,联系和沟通都很少。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训、信息和交易平台都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第二,社会文化创意环境缺失。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需要靠展会、比赛等活动来进行宣传,最好是市民喜闻乐见、能够亲自参与的。但显然在北京各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区,这样的活动非常匮乏,既不利于其经营推销,也不利于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推广中需要更多的举办各类有组织、有规划的活动。
第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缺乏畅通的交流渠道。譬如收藏、展览等艺术品的交易市场,音像、设计、广告等文化创意产品的服务市场,都亟待建设。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上,服务的规范,交易的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市场不能曲高和寡,对大众而言,更多的是需要既能满足当下文化创意需要,又价格低廉的产品。
2.2 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困难
融资难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投资的科学指导力度不足。投资机构在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评估时,在资助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分析判定,因而不能制定出最优的投资方案。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对于文化创意企业来说,其资产中无形资产占比较大,如专利技术、品牌价值、知识产权等,这些资产很难在银行贷款评估时做出准确估算,从而造成了文化创意企业在银行贷款的困难。而且,文化创意企业大多数都是新成立的,其财务制度并不完善,财务信用往往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三,政府支持的缺失导致投资体系落后。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因此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在发展的初期就尤为重要。而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融资评定机构、担保机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融资平台也未能建立起来。
2.3 创意产业园区生长环境有待改善
就文化创意产业园本身来说,其大多缺乏发展定位,无法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产业导向定位。目前,在北京各文化创意产业中,收益和数量需求较高的主要是咨询策划类,但是针对这一行业的文化创意园区数量很少。而主打时尚、艺术和休闲娱乐类的园区成为当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园区起点低,招商范围广,更容易达到创意与收益间的转化,产品易于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但是这一类文化创意园区由于营业收入有限,很容易进入这样一个怪圈:总是艺术家们发掘出快要倒闭的旧厂房,用低价租金打造出LOFT、SOHO类的产品;紧接着就是画廊的入驻、较有经济实力的设计师入驻;最后则是有更强承租能力的精品店以炒高地价的手段挤走前者。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在这样的过程中面临着被财大气粗的大企业所淘汰的危险。
2.4 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缺乏
就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结构性的短缺。以下几种人才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最缺乏的,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者,即艺术家。这类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所在。如果离开他们,文化创意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二为经营人才。经营人才是需要将文化创意市场化的人才,好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结合更好的推广方式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经营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市场营销才能,又要对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有较高的熟悉度。三为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有较大不同,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和特殊性使整个工作过程充满更大的弹性,需要更富有创新性的管理人才队伍。四为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相结合的产业,因此创意产业从业者在具有科学文化背景的同时,更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提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搭建文化创意展示平台,开拓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政府要积极构建各种服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开发的平台。第一,举办与创意有关的研讨会、论坛、创意设计竞赛,可以增加市场活力。第二,这些平台给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和企业提供了交易和展示、中介咨询的服务。第三,对原有的北京文化节庆活动进行整合包装,在对北京形成较好的城市营销的同时,还能起到展示作用,同时可以加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还要建立信息互通平台,拓宽企业发展的市场渠道。通过积极举办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贸易推介活动,帮助北京本土文化创意企业了解境外市场信息、投资贸易环境及有关法规,促进文化出口贸易的发展。要激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并借助此类平台扩大北京文化创意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国内外的知名度,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传媒等产业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文化创意企业机构入驻北京。
3.2 拓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
当前,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资助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而目前北京市设立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都把重心放在了那些资金量偏小,且已经被认定的文化创意项目和产业园区。因此,政府应鼓励在坚持原有的政府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开拓民间投资、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建议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吸引以股份制、合伙制和私营制等形式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领域。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海外风险投资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度,做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潜在的投资者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如搭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平台。
3.3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3.1 创新现有产业管理机制
现今北京市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规划,已经变为各自为政的局面。各个区县政府之间根本没有可以协调商议的过程。所以现在需要在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功能和职责并成立一对一管理的部门,形成独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监督体制,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根据北京各个区县的情况不同,文化的差异,来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方式决定了其本身的发展方向,保留和改造有价值的产业建筑,培育创意产业园区。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方式构建创意产业园区。比如说北京南城应该以它悠久的文化特色为优势来建造;中关村附近的各个科技园则应该凭借扎实的科技实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而国贸CBD附近的地区可以利用其浓厚的商业氛围吸引一些大中型的文化创意产业。
3.3.2 建设公共平台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自然少不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尤其当其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显得更为重要。北京市政府的公共服务平台正在高速发展,政府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在对科技研发、人才服务、金融服务、品牌建设等平台,引进高校的创新因素并引导创意产业与高校的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发挥中介机构的网络化、社会化优势,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专利、人才、融资、信息、咨询代理等方面的服务,扩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国内外间的交流合作。
3.4 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
3.4.1 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制度及政策
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宽松环境,通过制定优惠人才的政策、加强便利性建设、提高城市包容度、营造创意社区等多种措施,吸引擅长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落户北京,汇聚各地文化艺术界的大师,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政府还应在行业中引入服务能力强的专业HR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服务,可以建立文化经纪人的资格评定制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制化打好基础。建立人才引进待遇政策的分级制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北京发展。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招聘会、交流会等,不断优化产业人才结构;同时更要积极通过社会宣传,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
3.4.2 构建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整合资源,从零开始培养一些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股。北京政府可以在当地高校中挑选一些优秀师资,着手培养并创建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论坛,让一些成功人士把经验传播到四面八方,把学校的学生与创意产业人才联系起来,学校与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小型的人才招聘会,作为培养企业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立相关奖项,对在该产业上有突出贡献者授予表彰奖励。在各个大专院校设立基金为创业者提供创意奖项等,使产、学、研有机结合缓解创意人才荒。另外,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各种创意活动,让学生从小接受文化创意熏陶,打好扎实的创意基础,不断寻找和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后备人才。
[1]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理论:碰撞与交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鞠立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革难点探析[J].商业时代,2014(12).
F062.9
:A
:2096-0298(2016)12(b)-148-02
李义福(1964-),男,山东省栖霞市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流通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