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①

2016-03-12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中心李林张拓宇

中国商论 2016年35期
关键词:分园环城示范区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中心 李林 张拓宇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①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中心 李林 张拓宇

2016年国家新设立了5个自主创新示范区,至此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数达到了16个,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而天津国家自主创新区建设也到了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对天津不同层面区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取得经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期为天津自主创新示范区后续建设及其他新设立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天津 发展思路 产业布局

1 前言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仅半年时间,国家新设5个自主创新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数达到了16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始“提档加速”。而随着建设的提速,天津国家自主创新区建设也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在各区、滨海新区有关功能区建设21个分园,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线、两带、一城”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格局,即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的“京津科技新干线”;围绕京津科技新干线主轴延伸形成的津西南和海河中下游两条“研发转化带”;依托中心城区建成的科技创新服务密集区[1]。

2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状研究

根据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我们对天津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周边区域、滨海新区等典型区域[2]分园建设的基础现状、发展特点、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2.1 中心城区分园现状分析

中心城区是城市功能最集中、基础设施最完备、人流物流最密集、金融商务等服务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而相对于环城和周边区域,也凸显出土地成本高、生态要求高等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心城区分园的产业形态、产业结构和空间发展策略。

中心城区共包括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南开、红桥6个分园,普遍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经济体量相对较小,规模小、活力强的小微企业成为中坚力量。二是服务业占绝对主导,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区的服务业成为竞相抢占的对象,特别是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高端”、“时尚”的产业门类被各区竞相争取,而都市工业没有被足够地重视。三是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分布着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使中心城区成为大众创新创业的重要策源地。四是以科技楼宇和都市园区为主要空间形态。

中心城区分园面临的问题则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区域间产业同质化趋势加剧,错位、有序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空间资源不足,原有园区和楼宇亟待提升功能、清退不良资源;创新创业要素集中,但转化形成直接效益还不充分,有利于大众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还不健全;随着企业、科研院所对外寻求扩张,面临创新资源流失的不利局面。

2.2 环城四区分园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展,以及环城四区设施、环境的不断完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等资源更多选择向环城区域落户,逐步形成了若干创新资源高地、高校密集区、院所聚集区,引领环城四区经济快速增长,产业集聚度、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其经济总量和创新贡献在全市的工业总产值中可占近半壁江山。

环城四区共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个分园,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经济实力强,主导产业突出,拥有大批行业领军企业。二是在区域功能上,既有城市功能拓展区相对完备的综合服务配套,又兼具周边区域相对充裕的空间载体,是承接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和成果转移转化的理想区域。三是每个分园均兼有传统区域(原有经济开发区、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与新建区域超前规划的双重任务。四是环城四区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五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国家级大院大所、知名高校为主的大量创新要素优先向环城区域集聚,如何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形成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优势,也是环城四区分园建设的关键任务。

环城四区分园面临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随着创新要素扎堆集聚,与之相配套的创新创业生态却仍不健全,亟需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服务体系,加速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随着环城区域城市化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约束开始显现,急需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健全准入退出机制,提高集约利用水平。三是硬件环境还不健全,特别是诸如轨道交通设施、现代生活服务、智慧城区等已经开始制约分园资源进驻和项目建设。

2.3 周边区域分园现状分析

与中心及环城四区相比,周边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武清、宝坻两区处于京津交汇地带,以承接首都资源溢出为突破,在创新要素聚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周边区域丰富的空间载体和突出的后发优势,也使其成为承接示范区功能延伸和产业资源对外输出的可靠区域。

周边区域共包括武清、宝坻、静海、蓟县、宁河五个分园,体现出以下主要问题特征:一是经济基础滞后,产业质量效益落后,尽管经济规模体量也比较大,但从产业结构及先进性水平看明显落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还不健全。二是空间资源相对充裕,但开发建设水平依然滞后,园区开发建设多停留在“九通一平”等传统产业园区模式,适应产业转型、业态创新和高端要素集聚的硬件环境有待完善。三是对大企业、大项目依赖程度明显,领军企业、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仍是现阶段提升区域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最直接有效途径。四是京津合作联系紧密,在吸引首都科技资源、双城联动共建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大批在京科研机构、首都高校与合作项目落户,成为支撑分园主导产业、带动园区整体提升的有力支撑。

2.4 滨海新区分园现状分析

滨海新区是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产业门类齐全,是京津冀沿海地带体量最大的经济区域,高端创新资源竞相汇集,形成了明显的资源聚集效应,具有带动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

滨海新区除示范区核心区外,亦在开发区、中心商务区、空港经济区、临港经济区、东疆港和中新生态城等功能区内规划建设6个分园,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与各区域主体功能紧密结合,如中心商务区突出科技、商务、金融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态,临港、东疆港的港口物流服务,中新生态城的创意、环保科技产业等。二是综合竞争力突出,高端资源大量集聚,如空港分园已落户中航直升机总部、展讯通信、华大基因等领军企业,拥有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具备完备的科技、金融、商务配套。三是外向型特征突出,开发区2010年率先建立“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滨海转移发展基地”,2014年《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纳入京津合作“5+1”协议,中新生态城更是国际合作的典型实例,在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叠加作用下,滨海新区各分园将结合自身定位进一步扩展对外合作、开放协同发展。

3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思路研究

基于上述典型区域的现状分析,以及对各区域分园普遍性问题的梳理,我们力图就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周边区域、滨海新区不同层面区域从发展策略、产业定位、要素聚集、载体建设等方面发展思路的差异性进行探讨。

3.1 中心城区分园发展思路

(1)功能定位。将分园定位与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相结合,在突出城市核心功能区经济、社会、生态要求的基础上,凸显和平、河西区金融业集聚、商务环境优越,河北、红桥区创意资源集聚,河东区工业基础扎实,南开区科教资源富集的错位竞争优势,明确各自发展的主攻方向,进而在产业选择、资源聚集方面采取差异化策略。

(2)产业定位。构建以高端科技服务为主导,能够充分调动中心城区信息、资金、知识等高端要素,体现高附加值、生态友好特征的都市现代产业体系,适度发展都市高端工业,丰富中心城区产业构成,为研发设计等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3)载体建设。整合配置、集约开发产业用地资源,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商务楼宇、科技创意园区、科技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载体和服务设施建设[3],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先期重点推进基础条件相对成熟的旧园区转型升级和业态调整。

(4)要素集聚。发挥中心城区商务配套完备、各类资源交汇的优势条件,支持发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客服中心等设施。针对中心城区创新资源外迁问题,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和资源溢出,通过衍生创业、定向配套等途径促进成果落地、资源转化,变向留住创新资源,催生新经济增长点。支持新型创业孵化载体和“众创”平台发展,通过引进顶尖的创业服务机构(团队),带动知识、信息、成果、资金、人才等要素汇聚。

(5)培育旗舰。针对中心城区科技型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的现状,在尊重都市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扶持条件成熟的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尽快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引领产业规模、质量、效益提升,并通过资源输出带动更多骨干企业成长。支持都市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设计团队、工作室等形式的小微企业。

3.2 环城四区分园发展思路

(1)产业定位。发挥环城区域兼具中心及周边区域优势的特征,一方面,立足各自比较优势,围绕现代汽车工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医药产业等特色主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互为支撑的产业布局思路,把握“制造—服务”双向渗透、融合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链协同互补。

(2)载体建设。推进已建、在建园区改造提升,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及时清退“两高一低”企业,建立土地集约利用、项目预评估和准入退出的科学机制,解决重点项目用地紧张的难题,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以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为核心,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聚焦垂直领域的专业产业载体,形成若干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群落,以高端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抢抓产业创新先机。

(3)要素集聚。加快建设津南分园海河教育园、东丽分园科研院所聚集区、东丽湖高校密集区、西青分园大学城高校聚集区等重点区域,促进科教创新要素集聚。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承担重大项目,联合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鼓励分园高校、科研机构与分园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

(4)基础配套。加紧完善以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等为主的道路交通网络,推进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增强分园基础支撑保障能力。结合园区、街镇、社区建设,配套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打造优质生态环境体系,构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

(5)协同创新。环城区域均位于“京津科技新干线”沿线重要节点,也是承接京津双城联动的重要载体区域,促进各分园京津两地科研机构、成果、项目和人才要素的对接流动,争取更多国家级科研平台、服务机构和重大科技资源落户布局。同时,环城四区彼此紧密相连,且环绕中心城区、毗邻滨海核心区域,相互间创新要素流动频繁,具有横向合作的先决条件和现实需求,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多区域共建的开放创新生态圈。

3.3 周边区域分园发展思路

(1)产业转型。在产业定位选择上,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特别是静海、宁河等仍以传统生产制造为主要业态的区域,应把握示范区建设带来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优势,在提升技术水平、推进业态升级方面做足功夫,同时以两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创新等为突破,力争挖掘制造业新增长点,促进传统业态转型升级。

(2)基础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是周边区县建设示范区分园的基础工作之一。在产业载体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务必坚持高起点、超前性,以适应产业转型和新业态成长的要求,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鼓励条件适宜区域适度发展企业总部、研发基地及新型创新创业载体,但不建议在所有区域大规模规划建设,以免同条件更佳的中心及环城区域形成过度竞争。

(3)服务体系。与中心及环城区域相比,周边区域分园所面临的一大短板即创新创业服务功能薄弱,高端服务资源难以短期内大量集聚。针对此问题,一方面可鼓励与周边服务体系成熟的区域共建共享服务资源,或基于互联网平台争取中心城区服务资源延伸落地;另一方面鼓励围绕大项目、大企业,通过自主培育、引进配套、政策引导等手段定向集聚服务资源,并向周边区域和相关行业辐射,进而支撑区域创新服务生态的不断健全完善。

3.4 滨海新区分园发展思路

(1)主导产业。尽管各分园综合经济实力普遍较强,产业门类齐全,但作为示范区分园的整体考虑,应进一步突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从而在后续建设、招商等环节形成彼此错位的优化格局。

(2)资源配置。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已经成为高端创新资源竞相汇集的高地,但在“扎堆”集聚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和充分释放资源要素优势,形成支撑产业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有效动能,如何构建有利于创新资源向生产力转化的制度环境,都需要在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方面有更实质性的举措。另一方面,国家级科研机构集聚势必带来大量项目、技术、成果和团队,对新区各功能区空间资源布局提出新的任务,如何更好实现资源落地转化,都需要在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联动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3)开放合作。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京津冀协同为主导的区域协同创新,强化中关村到滨海新区的“京津科技新干线”联动机制,借助首都资源,增强内生动力;二是国际化开放合作,用足用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机遇,发挥内引外联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与竞争,提升滨海新区在全球创新及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三是区域辐射带动,发挥滨海新区资源高地和先行先试区的领军效应,特别是与毗邻东丽、津南等区域,以及处于滨海新区辐射内的南开、武清、北辰等区域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增强对相关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

4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总结

对现阶段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进行剖析总结,一方面可以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续建设发展提供助益,另一方面也可为其他省市新立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

4.1 坚持差异化产业布局

坚持统筹、错位、融合并举。一是全盘统筹产业整体布局,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二十一园建设,构建“一线、两带、一城”的整体产业格局。二是因地制宜分类错位发展,引导各分园依据其各自特点,区分定位、科学布局,构建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周边区域和滨海新区分园的梯度错位布局形态。三是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制造服务化、产业内部融合等主线,鼓励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跨界、跨行业渗透融合,创新产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2 构建创新资源聚集区

一是聚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各类科研机构,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吸引符合各分园产业定位的国家级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率先形成诸如未来科技城、海河教育园、环天南大知识圈等引领辐射带动性强的创新资源聚集高地。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结合全市“万企转型升级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版”实施,进一步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4]。三是营造大众创新创业新局面,发展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创业服务载体,利用条件适应的已有闲置资源,通过改造提升,为众创空间免费提供场所,支持高等院校依托自有资源建设以在校学生创业为特点的高校众创空间。

4.3 因地制宜搭建空间载体

一是推进已建载体的功能升级,对以传统经济技术工业园区为基础建设的示范区分园,加快推进已建成区域土地资源挖潜,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和业态调整。二是围绕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创新创业载体,贯彻国家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相关部署,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增强大众创新活力,提升大众创业水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完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结合示范区各分园空间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示范区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确保各行各业用地规模和布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倡导土地开发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高效低耗的生产消费方式。

4.4 多层次开放协同创新

打破多园布局下行政边界和分园空间带来的制约,不仅能够为分园自身建设争取更多资源,也有利于在示范区全局战略统筹资源,促进创新要素合理对接对流,充分释放活力。一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深化京津冀科技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各分园密切与北京、河北的科技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特别是武清、北辰、宝坻、东丽、滨海科技园等创新社区载体,构建京津科技走廊,创新区域科技合作模式。二是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加强“部市合作”、“院市合作”等高层机制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与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集团的合作。创新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特别是处于自贸试验区辐射范围内的各分园,抓住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潜在机遇,扩大国际合作交流。三是推动各区域联动,统筹示范区核心区与各分园资源互补,推动创新资源在各区域间顺畅流动和共享,增强核心区的引领辐射和示范带动功能,支持分园各主体间的横向联动,加强在产业定位、创新资源、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交流。

[1] “一线两带一城”布局“自创区”[N].天津日报,2015-2-15(1).

[2] 科技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015—2020年)》 的 通 知[EB/ OL]. http://www.most.gov.cn/fggw/zfwj/ zfwj2015/201601/t20160105_123316.htm,2016-01-6.

[3] 曾赞荣,金祥涛,陆方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4).

[4] 倪祥玉.天津滨海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J].港口经济,2014(12).

F127

:A

:2096-0298(2016)12(b)-129-04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研究》(14ZLZLZF00113)。

李林(1979-),男,汉族,山东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情报、科技政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分园环城示范区
治理一条河 幸福一座城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第一名的秘诀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在城乡集团化办园模式下总园与分园的管理协调探究
乡镇中心园带分园“四统一”管理模式的探究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萌宝新年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