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

2016-03-11广

光明中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

位 磊 李 广



唐宋教授从湿热论治盗汗经验

位磊1李广2

1.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唐宋教授从湿热治疗盗汗的临床经验。方法运用中医学相关理论的学说,从湿热角度解读盗汗的理法方药。结果唐宋教授认为湿热是盗汗的主要病机,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结论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凿。

关键词:唐宋;盗汗;湿热; 半夏泻心汤; 牡蛎散

唐宋老师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医系主任等职。唐宋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临床、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1]。笔者有幸跟随唐宋教授门诊学习,现就其治疗盗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盗汗,顾名思义,取其盗贼偷汗之义,《名医指掌》[2]曰:“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盗汗为临床常见之疾病,历代医家多依从于气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之说,至李东垣《兰室秘藏》中名方当归六黄汤一出,阴虚盗汗之神圣地位更无人可憾,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仍依从此说。唐宋教授在临床中发现盗汗并非阴虚内热为主,湿热所致者占较大的比例,故提出了“湿热盗汗”之说。唐宋教授认为,当代之人多因生活奢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且喜食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易使湿热内生,而致盗汗、口疮、咽痹、痤疮、痛风等证频发,而不能概以“自汗属气虚,盗汗属阴虚”来论治。唐教授指出湿热的发生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久居盆地等环境湿热之所,情志不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长期饮酒成癖等病因导致湿热内蕴,脾胃、肝胆功能失常[3],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盗汗发生。本病有虚实之分,但实多虚少,本虚标实,虚实夹杂[4]。

2 辨证论治

唐宋教授指出盗汗的病机多为湿热郁积中焦,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蒸,腠理不固,故睡时汗出,醒时即止。治疗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为主,在此基础上灵活化裁。兼气血亏虚者,宜配合补气健脾,益气固表之归脾汤;兼阴虚火旺者,可配合当归六黄汤;瘀血阻滞者,可配合活血化瘀之血府逐瘀汤。

3 典型病案

3.1案例1王某,男,23岁,学生。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于每晚10点左右开始出汗,持续3天,汗出透衣,面部痤疮,目赤且痛,腰痛膝软,手脚发凉,纳眠可,大便稀溏,每日2次,舌尖红苔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兼脾虚,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处方:黄芪60 g,清半夏20 g,黄芩10 g,黄连6 g,黄柏12 g,生地黄20 g,干姜10 g,蒸山萸肉12 g,煅龙骨、煅牡蛎各30 g,甘草6 g。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诸症均减,盗汗仅发作1次。上方加五味子10 g,桑叶20 g,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于每晚10时左右尚未就寝时汗出,持续至寝中而通身如浴,似可辨为自汗,但其汗出以夜晚入睡后为甚,则诊为盗汗更加合适。盗汗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湿热蕴蒸, 腠理不固,迫津外泄引起;面部痤疮,目赤且痛及舌、脉之像,均是湿热内扰所致;大便稀溏是脾失健运之征。故治宜益气健脾、清热燥湿,方用半夏泻心汤合牡蛎散加减。处方中黄芪量大益卫健脾,固表止汗为君;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清上中下三焦之湿热为臣;煅龙骨、煅牡蛎、蒸山萸肉收敛固表、补肾壮骨治其标,生地黄滋阴清热以防苦寒药太过伤阴,干姜反佐以防苦寒药太过伤胃,甘草调和诸药,六者均为佐使。二诊:诸症均有好转,守上方加五味子,桑叶以增强敛汗清热之力。全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湿热一去,诸病若失。

3.2案例2谭某,男,39岁。初诊,患者盗汗9个月,伴头晕头懵,不欲睁眼,入睡困难,每晚仅能睡4~5个小时,睡时噩梦纷扰,平素容易上火,咽喉肿痛,大便时干时稀,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濡数。证属心脾虚弱,兼有湿热,治宜健脾养心,清热燥湿,方以归脾汤合半夏泻心汤、牡蛎散加减。处方:炙黄芪60 g,党参12 g,白术12 g,当归12 g,茯神15 g,制远志10 g,炒酸枣仁12 g,木香6 g,龙眼肉10 g,清半夏20 g,黄连3 g,黄芩10 g,干姜6 g,煅牡蛎30 g,浮小麦30 g,五味子10 g,炙甘草10 g。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盗汗减轻,头晕头懵好转大半,眼睛可随意闭合,睡眠改善,咽喉疼痛亦减,舌淡红,苔薄腻,脉沉滑。守上方加糯稻根30 g,煅龙骨30 g,续服7剂而愈。

按:患者平时用脑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濡则头晕头懵,不欲睁眼;脾不运化水湿,湿邪留恋,郁久化热,热扰心神,心失濡养则不寐;热结肠燥则大便秘结;湿热上扰,则容易上火,咽喉肿痛。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以补脾益气生血;当归、龙眼肉、炒酸枣仁补虚养血,宁心安神;茯神,制远志,安神宁智;木香理气,使脾气得运,以防止补而滋腻;清半夏、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牡蛎,五味子收敛止汗。二诊加糯稻根、煅龙骨以加强敛汗安神之力,本方补益心脾为主,又能清热燥湿,标本兼治,祛邪又不伤正,使心脾得养,气血充足,湿热得除,则盗汗自止。验之临床,盗汗临床以湿热为主,或因气血亏虚,或阴虚内热,或瘀血内结,或阳气亏虚等均可为患,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灵活施治[5]。如若拘泥于常规,不知有湿热盗汗之证,则临证处方恐难速效。老师之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知常达变,就能十愈其九。

参考文献

[1]李广,王治英.唐宋教授辨证分型论治胃痛经验[J].中医学报,2011,12(26):1441-1442.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15.

[3]李广,王治英,唐宋.唐宋辩治湿阻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9(44):9.

[4]侯凤霞.从疏肝辨治盗汗[J].山东中医药杂志,2013,32(5):329-330.

[5]杨德胜.盗汗辨治七法[J].中医药学报,2014,32(1):31-32.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1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4-0495-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常学辉2015-02-16)

猜你喜欢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探讨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西药结合半夏泻心汤用于脾胃虚弱证胃溃疡治疗临床分析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Meta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配合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