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Meta分析
2015-08-19龙承星尹抗抗
龙承星++++尹抗抗
[摘要] 目的 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 采用R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查阅了近年符合相关标准的40篇文献,共404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有2139例,对照组有1909例,通过分析两者的疗效差别了解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结果 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味与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OR=4.7406,95%CI为3.8963~5.7678(Z=15.5507,P<0.01)。 结论 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味可有效治疗慢性胃炎。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炎;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7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a)-0013-05
Meta-analysis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LONG Cheng-xing1 YIN Kang-kang2 TANG Biao2▲ ZHAO Xian-ping2 TAN Zhou-jin2
1.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Measurement Economy,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China;2.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Methods Document literatures meeting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carried out Meta-analysis by R software.40 articles meeting the realted criteria were checked in recent years which contained 4048 patients in total,among them,there were 2139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hile 1909 cases in control group.The effect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was understood by analyzing the efficacy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and its modification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0.01),incorporate OR=4.7406,95%CI was 3.8963-5.7678 (Z=15.5507,P<0.01). Conclusion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and its modification can effectively treat chronic gastritis.
[Key word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Chronic gastritis;Meta-analysis
半夏泻心汤最早记载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炙甘草、黄连、人参、大枣等7味药组成,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1]证明,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病、妇科病及其他多种病均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该方临床应用愈加广泛。
Meta分析源于Fisher“合并P值”的思想,是对具有相同研究目的的多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定量综合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R软件是新西兰RossIhaka和RobertGentleman研发的一个软件,Meta分析程序包可以完成二分变量和连续型变量分析,得到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合并效应值、森林图及漏斗图,并进行R影响分析[2]。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纳入标准
文献选用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进行干预治疗,运用盲法和非盲法随机、半随机或仅提供随机字样的临床对照试验,诊断标准明确的资料。研究对象为慢性胃炎患者,不限制年龄、性别及病例来源。研究目的是比较半夏泻心汤和其他中药、西药的治疗效果。有报道总例数,并显示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指标的资料。
1.2疗效标准
评定标准参照参考文献[3],即:临床症状消失,胃黏膜恢复正常为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黏膜明显改善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减轻为好转;临床主要症状及胃黏膜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3 资料检索
以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进行第一次检索,然后以关键词“治疗胃炎”进行第二次检索,并通过文献追溯法查找,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2005年1月1日~2014年6月31日的资料。
1.4 资料的提取及质量评价
阅读文题、摘要或全文,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具体为:①实验纳入平行对照组接受安慰剂、三联疗法或其他西药、非特异性治疗及其他中药复方治疗;②主要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③疗效评价随访至少1个月;④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时,采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等指标。慢性胃炎的诊断通过胃镜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进行,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质量根据Cochrane评价手册进行,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进行资料数据筛选和质量评价,两人讨论不一致结果,意见一致后通过。
1.5 统计分析方法
选用R软件,计算效应量时采用优势比(OR)及95%CI。各研究的异质性采用检验,检验水准α=0.05,然后根据I2值估计异质性程度,当I2<40%时,说明无明显异质性,则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当40%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共643篇,全部是中文文献,将综述、重复文献、动物实验、病例报告排除后,经质量评估后纳入40篇文献[4-43]进行Meta分析。
2.2 基本特征
共纳入临床试验40个,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如表1。纳入对象有4048例,包括实验人数(治疗组)2139例,对照人数(对照组)1909例,接近1∶1,可以进行统计学计算。
2.3 Meta分析结果
由表2、图1可知,半夏泻心汤(加味)与对照组治疗胃炎的临床总有效率I2=3.1%<40%,说明无明显异质性,因此运用固定模型来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OR=4.7406,95%CI值为3.8963~5.7678(Z=15.5507,P<0.01),说明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味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主要由幽门螺杆菌(Hp)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44]。Meta分析表明,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某些试验组数目较少、个体体质及胃炎病因病机差异,解释结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Meta分析只是对现有资料进行综合、系统、定量分析,与真正意义上的疗效试验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取代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对慢性胃炎有效性的循证过程。更重要的是,Meta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还与高质量公开发表的论文数据紧密相关。本文纳入文献的质量偏低,导致存在一定的偏倚,随着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发表,将得到更加完善的结论。
从现在临床应用来看,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胃炎。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治疗。近年来,半夏泻心汤的研究多见于临床疗效的观察,其药理研究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由于半夏泻心汤作为基本方在抑制Hp体内外的试验尚不多,将其抑制Hp的作用机制作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胜,吴春福,陈立江,等.半夏泻心汤药理研究最新进展[J].中国中医杂志,2001,26(7):438-439.
[2] 郑明华.Meta分析软件应用与实例解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7.
[4] 祝倩.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2例[J].四川中医,2006,24(4):67.
[5] 任林.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炎113例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11)::97-98.
[6] 邵明水.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炎6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4(1):161.
[7] 李宏艳,宋书宁.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9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9):691-692.
[8] 陈一斌.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J].光明中医,2010,25(12):2250.
[9] 让建忠.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3):35.
[10] 赵秋玲.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7):127.
[11] 王艳辉.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146例[J].四川中医,2010,28(5):87.
[12] 秦立伟,刘桂英.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2例[J].光明中医,2010,25(12):2228-2229.
[13] 呼军明.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98.
[14] 任继花.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9):39.
[15] 邢宏志.中药颗粒剂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48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1):36.
[16] 林满遍.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47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12):199-200.
[17] 鲍拥军.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8):701-702.
[18] 许少华.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9):1333-1334.
[19] 闫平.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4(3):110-112.
[20] 张辉凯.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07-108.
[21] 高小健.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46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169.
[22] 王保仙.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炎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3):7266-7267.
[23] 陈永贵,王明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4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13.
[24] 常养民.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8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6):765-766.
[25] 郭之云,梁娜.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7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170-171.
[26] 陈波.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58-159.
[27] 伍榆剑.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3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3):88.
[28] 李夏林.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96,98.
[29] 李录山.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3,29(9):96.
[30] 张菊,刘应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2):30.
[31] 邹水平,连建共.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J].当代医学,2013,19(14):155-156.
[32] 张永奎,井小会.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J].河南中医,2013,33(12):2069.
[33] 蔡峰海.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1):99-100.
[34] 祝志勇.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3):83-84.
[35] 熊又青.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健康之路,2014,13(4):338-339.
[36] 李树斌.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医学信息,2014,27(6):398-399.
[37] 伍辉国,江克罗.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J].福建中医药,2014,45(2):50-51.
[38] 董宁,梁馨予,张金,等.半夏泻心汤加味方治疗Hp相关性胃炎6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10):916-917.
[39] 李洪娟,丁鲁.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5例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73-74.
[40] 龙玉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17):155.
[41] 林健钊,叶金连,杜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2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24(1):64-65.
[42] 武梅,魏振,王业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6):584-585.
[43] 陆登辉.加味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0):729.
[44] 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8-360.
(收稿日期:2015-04-30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