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不按“世俗的观念”解读格斯拉

2016-03-11杨伟民

关键词:靴子格斯世俗

杨伟民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对主人公格斯拉的解读,人们往往从“实用”“世俗”的视角展开,于是对于其“饿死”的结局不能理解。虽然也可能会对他产生一些同情或感叹,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为什么不与时俱进、不做广告等。这样,对作品形象及其艺术魅力的感悟便打了很大的折扣。

如果不按“世俗的观念”来解读人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格斯拉这一人物。

一、俯下身段:跟着“上帝”触摸

按“世俗的观念”,顾客是上帝。买靴子前是上帝,他们挑选靴店;买靴子时是上帝,他们挑选款式;买靴子后还是上帝,他们挑剔毛病;有的甚至会赊账。可是,在艺术形象格斯拉面前,这个“上帝”似乎发生了变化,我们也须跟着“上帝”俯下身段去观察,进而触摸到格斯拉的灵魂。

在确定给顾客做靴子前,格斯拉不仅自己赞美皮革,还希望别人同样赞美皮革,“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才接受订货。而当拿着顾客以前的靴子时,格斯拉“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身为“上帝”的顾客,似乎只能放下自己的身段,接受他的“批评与指责”。

来到“格斯拉兄弟”靴店里,人们更是决不会赊账的。而同时“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客对待格斯拉完全没有按“世俗的观念”,反而是放低自己,“心平气和”地等候。作者这样反常地安排人物,使我们不由得去寻找文中的答案。“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一句话道出了人们对格斯拉兄弟敬仰的根本原因,而这也正是格斯拉身上的那一点“光芒”。虽然一个人的“光芒”很小,但是当许许多多的人都发自内心表达出赞扬与肯定之情时,他们又会让这点“光芒”变得很大,很大。

小说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顾客——“我”,“我”也是被格斯拉兄弟“光芒”感染的一个人。“我”从“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觉得“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也一直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但是“我”也会向他们老实地说出格斯拉兄弟所做的靴子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完美无瑕的。“我”也曾经穿一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这也应该能说明他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做靴子的速度太慢了(一般半个月)。这两件事让我们看到格斯拉的靴子还是有不足之处的。当然,“我”也会在他遇到困难时,订下几双可能不必要的靴子,其实只是为了帮助他。

一个人能赞美他,也能指出他的不足,更能在他遇到困难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的人,也许就是——朋友!“我”觉得自己和格斯拉兄弟是“朋友”,“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于是在文中,作者通过让“我”转换为一个“格斯拉的朋友”的视角,不断地讲述两人的生活,不停地描绘靴店的变迁,陆陆续续地讲出自己对格斯拉兄弟的赞美与崇敬之情,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精湛技艺与高尚品质。

于是,跟着“上帝”,不按“世俗的观念”进行审美解读,我们触摸到了最真实的“底层的光芒”。

二、愿意代言:循着“对手”阐发

按“世俗的眼光”, 同行是对手。然而,格斯拉的同行对手——“年轻人”,却是极力称颂格斯拉的,这似乎有些反常。但是,如果我们循着这个“对手”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的阐发,便会更深入地把握格斯拉反常行为背后的精神所在。

随着格斯拉靴店生意的日渐冷清,他不得已用缩减店面的方式来维持。这样,小说中出现了一个可以全程了解格斯拉制靴技艺的见证者。

对于格斯拉制靴的方式,作为同行的年轻人对他其实是不理解的,觉得他做一双靴子时间太长,既“不看同业竞争”,也“从不登广告”,最后“饿死”,并认为“这就是他的下场”。但是对于格斯拉的制靴技艺,年轻人“往往在旁边看着他”,因此他可以有一个更加专业的评价:“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于是,我们通过年轻人的“代言人”视角,更加清晰客观地看到了格斯拉先生身上的“底层的光芒”。他始终秉承着一个手工工匠的亲力亲为、全身心投入、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最终,他以一个让同业对手心悦诚服、高度评价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了自己制靴信念的坚定执着与制靴操守的矢志不渝。

从前的格斯拉,独自在二楼做着他的“靴子梦”,可后来他可以让“年轻人”在旁边看着他做。虽然年轻人不赞同他的许多做法,可是我们相信格斯拉做出“伦敦最好的靴子”的技艺与态度是或多或少对“年轻人”产生了影响的。

至少,循着“对手” ,不按“世俗的观念”进行审美解读,我们感受到了最闪亮的“底层的光芒”。

三、照亮梦想:比着“哥哥”探究

按“世俗的眼光”,哥哥是同伴。两兄弟长得很像,即使是“我”这样的老顾客,也只能通过他们的话语才能判断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这样的兄弟俩是一类人,他们的外貌、举止、语言等都是极其相近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人物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如果我们从兄弟两人的差别中进行深入探究,则可以从比照的视角把握作者的用意,进而更好地进入格斯拉的人生境界。

按“世俗的眼光”,两人应该处于同一层面,两人的遭遇与结局也应该类似。他们的结局按世俗的讲法应该是这样的:两人都用心做靴子,遇到经营不景气失掉一间店面,但仍然坚持,最终双双死去。在作品中,作者似乎也是这样安排的。

其实不然。两人虽然最终都死了,但他们并不是一起死的,而且死亡的方式也不同——哥哥可能是因“失掉了另外一间店面,心里老是想不开”而死的,而弟弟是因“慢性饥饿”而死的。

这里,作者不按“世俗的观念”,让兄弟两人的死亡产生了差别。哥哥先“走一步”,据弟弟说是“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那么弟弟“想得开”吗?面对“大公司的不顾体面”,面对大公司“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面对“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面对“很快就要失业了”,格斯拉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多了些“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这样看来,格斯拉也是“想不开”的。那么问题来了:哥哥“想不开”而死了,格斯拉此时也“想不开”,他会怎么办?

有了哥哥的例子,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做法,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格斯拉也会重蹈覆辙,走上一条不归路。哥哥的死,留给了他对前途、梦想、职业等问题的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但现实也告诉格斯拉,只要做出哪怕一点点改变,他就不会像他的哥哥那样。到这里,我们发现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职业操守的问题,更成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按“世俗的观念”,没有了生命,其他还有什么意义?此时的格斯拉其实是处在一个是否秉承“格氏靴店”传统的转折点来思考问题的。是的,格斯拉在明明知道最终可能的结局时,仍然选择了“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很多时候,因为不知道结局,便会“无知者无畏”,坚守自己的梦想。可一旦知道结局是死亡,世俗的人们往往知道该怎么做。可格斯拉偏偏却没有这样去做,这是需要多么坚定的内心和多么顽强的毅力啊!而这应该就是格斯拉身上展现出来的“光芒”。

最终,比着“哥哥”, 不按“世俗的观念”进行解读,我们点燃起了最坚定的“底层的光芒”。

猜你喜欢

靴子格斯世俗
穿靴子的猫2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不愿向世俗投降
长在脚上的靴子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
希格斯子闯入了死胡同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