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昆体良
2016-03-11林荣凑
林荣凑
“昆”,是中国“百家姓”之一“姓”。看到“昆体良”这一人名,绝大多数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会一头雾水:有这么个人?什么朝代的?——这真难怪读者!
因着表达的需要,在我某一本专著的“前言”,我曾这样写:
昆体良不是今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全名为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
但即使看了上面的介绍,多数读者可能还是模糊的!因为,他不属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的人物,也就是不能与下面这些人物并列: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昆体良,生活于约35—95年。于是,他错过了“轴心时代”(前800—前200年)。于是,在“轴心时代”诸多伟人耀眼的光芒下,他便在历史的时空中常为一般人忽略。
只是为“一般人”忽略,历史不会忽略这样的人,一个几乎可以和“轴心时代”的伟人相提并论的人。有关昆体良,百度上的介绍甚多。为了读者对昆体良有个更详细的了解,请允许我作一个最概括的摘引:
昆体良,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他当过十年律师,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昆体良在拉丁语修辞学校工作了二十年左右,大约在公元90年退休。
有关昆体良的基本情况,就说到这里。强调一句,与昆体良同时代的人,有塔西佗(Cornelius Tacitus,约55—120)、普鲁塔克(Plutarchus,约46—120)。如此,读者会更了解这个人!
昆体良的主要著作是《雄辩术原理》,共12卷,约合中文65万字。任钟印选译了第一、二、三卷和第十二卷,并选译西塞罗、塔西佗、普鲁塔克的部分文字作为昆体良教育思想的佐证,合成《昆体良教育论著选》。我读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版本。
要问我读后的感受。在我那本专著的“前言”,我是这样写的:
我是把这书当作古罗马的《论语》来读的。事实也确乎如此,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一如我国的《论语》,智慧而明达,伟大而平和,深刻而温情。
这是我的真实感受!为了说明这一感受,请允许我摘引并加以评述。
这样一种雄辩家的首要要素是他应当是一个善良的人,因此,我要求他不仅具有非凡的演说天才,而且同时要具有一切优良的品格。
在昆体良看来,一个“完美的雄辩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演说能力,还要有“一切优良的品格”。按我们如今的说法,就是“德才兼备”。在昆体良的论述中,他反复提到诸如勇敢、正义、自制等优秀德行,反复强调“我们理想的雄辩家成为真正配得上哲学家头衔的人,他应当在德行上是无可指责的”。
这一思想,《论语》多有表达,如《学而》章之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中国的重视德教的传统。比较两条“语录”,我们可以说,不独中国,不独罗马,人类教育都应重视“德行”的培养。如果教育偏离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种教育是畸形的?
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过的苦艾心有余悸。
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赞扬,决不要让他以不知道为快乐。有时,如果他不愿意学习,就当着他的面去教他所嫉妒的另一个孩子。有时要让他和其他孩子比赛,经常认为自己在比赛中获胜,用那个年龄所珍视的奖励去鼓励他在竞赛中获胜。
当今我国的教育,从家长到学校,从学校到政府机关,都普遍重视“学习成绩”。“重教重学”是个好事情,但是把“教”“学”进行量化考核,并作为问责、选拔、奖励等的唯一依据的时候,我们就得保持足够的“警觉”。在大声叫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高考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等口号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果不思考这一点,就必然会如昆体良所说的“对初次尝过的苦艾心有余悸”。为什么我们的某些学生,经过千辛万苦的基础教育,理应在大学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却在大学厌倦学习?我以为这正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该检讨的!
读过《论语》的人,都不难由此联想到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其中,还不乏“其乐融融”和激励学生提问、学习的场景。比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十五)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第九)
多么意味深长的对话啊!师生之间能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生还会对学习心生恐惧吗?有这种彼此欣赏和激励,那样的学习还是会苦役吗?在昆体良论辩学习的态度、方法的文章中,有许多值得当今教师学习的东西。当我们的目光漂洋过海时,请别忘了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这位教育家!
在《雄辩术原理》的“前言”中,昆体良对全书的内容、布局有一个基本的交代。那就是,第一卷将论及教育问题,这是雄辩术教师的任务的开端;第二卷将论述雄辩术的基本原理以及与雄辩术本身的实质有关的问题;以后五卷将讨论演说词创作,其中包括演说词修改;以后四卷将讨论雄辩能力,其中包括记忆雄辩词和发表演讲;最后一卷将描绘完美的雄辩家是什么样子。
从这一描述看,似乎是单指辩论的问题。其实,这本书远远超越学科教学法,而可以称为教育学、教学论的著作,特别是其教学论角度的意义和价值,更可说是“卓越”。也因此,昆体良被称为“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引述第二卷的内容若干:
1.仅仅教师自己做出严于律己的榜样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的行为。最要紧的是,教师要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他应当想到,父亲把孩子托付给他,他就是处于代行父亲职责的地位。
2.但是雄辩术教师也应当是明智的人,他应当深知教学方法,懂得俯就学生的能力。
3.他们错认消瘦为健康,错认癖好为判断力,因为他们仅仅满足于不犯错误,而恰恰犯了没有优点的错误。
4.有必要提醒教师注意,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如果过于吹毛求疵,学生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意志消沉。最后会憎恶他的功课,担心动辄出错,什么功课也不想做。
5.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的天性的特殊倾向,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优秀教师的标志之一。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各个人的才能的确有着不可思议的差别,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6.我不是要与自然(天性)作对,我认为天赋的善良品质不应受到忽视,但是,我坚决主张要对天赋善良品质加以培养,还要补充一些天性所缺少的东西。
7.现在我对学生只提出这样一个忠告,即是,他们要尊师不亚于重道,要视教师如慈父;这不是指身体,而是指精神。这种敬师的感情对他们的学业是大有帮助的。
第1条,教师的榜样,严格的纪律,慈父的态度。第2条,俯就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最近发展区)。第3条,不要满足于不犯错误(我国许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易犯的毛病,即“控制倾向”,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第4条,不要吹毛求疵,以免学生担心动辄出错,什么功课也不想做。第5条,善于观察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教育的秘诀。第6条,教育应发展学生的天赋素质,长善救失。第7条,培育学生尊师的情感。
这一条条,都事关教育的成败,与《论语》可比,与《学记》(约成书于战国晚期,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可比。下面的文字,来自《学记》,可与上摘7条对读——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雄辩术原理》是怎样一本书,上文的引用或可窥斑见豹。请允许我重申我的感受:“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一如我国的《论语》,智慧而明达,伟大而平和,深刻而温情。”你如果不信,请读原著。世界上有许多好书,这是其中的一本!读了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