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反常规”中进入故事的深处
2016-03-11徐洁
徐洁
卡尔维诺的《牲畜林》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名篇。学生在读它时,乐不可支,哈哈大笑。这在深沉的语文教材中,是很难得一遇的。《牲畜林》写的是战争,却让人捧腹不已,这是一次很“反常规”的阅读体验。那么笑过之后,可以记住什么?下面,笔者尝试从三次“反常规”中潜入“笑容”背后的深意。
反常规一:牲畜林变成“战场”
先来看看这是怎样一个“牲畜林”:“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这个热闹非凡的集市里有“牵着山羊的老太婆”“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有“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专拱地,结果长鼻子上扎满了栗子壳”的猪,有“栖息在树上”的母鸡、“钻进树洞”的兔子、“开屏”的火鸡和“伸头探脑”的豚鼠……“林子里到处是牛叫、羊叫、鸡啼。每走一步都可以发现新的动物:一只鹦鹉站在冬青树上,三条红鱼在泉水中游动”……唯独不见战火!在卡尔维诺笔下,颠沛流离的逃难变成了一场喧闹异常的赶集,甚或一场生机盎然的动物狂欢!生命遭遇的危难和逼仄反倒变成了勃勃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这完全跳脱了传统战争文学带给我们的阅读经验。
反常规二:朱阿成了“战斗英雄”
我们来看看朱阿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首先,“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整一个“大圆”!实在滑稽!另外,“由于喝酒过多,早就有手颤的毛病”,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当他朝树上的鸟儿开枪时,它们甚至动也不动。没人愿和他一起去打猎,因为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在“追杀”德国兵的过程中,朱阿一共六次举枪,却有五次因各种原因放弃射击。第一次,“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因为怕花大姐“遇难”,就不敢贸然开枪。第二次,当朱阿准备扣动扳机时,孩子说“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于是,“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只得放弃。第三次,当朱阿蹑手蹑脚跟在德国兵后面,正要扣动扳机时,白胡子老牧羊人祈求“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于是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第四次,当朱阿“头顶茂盛的树枝,双肩和枪筒也用树枝伪装起来”,一切就绪后,戴红头巾的胖姑娘的一番话竟让朱阿“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第五次,当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盯着德国兵时,一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又让他犹豫了。第六次,朱阿终于开枪射击成功,却是这样一幕:“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 读到这里,不禁捧腹!这一系列滑稽可笑的镜头序列背后,呈现出一连串“反常规”:一个小丑、酒鬼、胆小鬼、最蹩脚的射手成了“战斗英雄”,一场“六次举枪五次作罢”的闹剧演绎成了一场“战争”,一再“延迟”的射击使得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纷纷登台表演,它们跑啊,跳啊,自由欢快,整个场面仿佛滑稽戏一般!这再次刷新了我们阅读战斗场面的经验。
反常规三:德国兵变回“农民”
最有意思的还是“德国兵”这个角色。有些解读者把“德国兵”形容成“一个极度贪婪、极度愚蠢的鬼子形象”,说“作家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大约也寄托了卡尔维诺的某种理想”。在笔者看来,即便在这个“反面人物”身上,卡尔维诺也动足了“反常规”的手脚。
先来看看德国兵是怎么出场的:“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离开了同伴,想独自捞点什么。这村子使他回忆起了熟悉的东西和气味。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他与朱阿一高一矮,一长条形一圆柱形,在体型上形成了鲜明反差,在艺术上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两人在牲畜林里你追我赶,相映成趣!但如果再细读一下,会发现卡尔维诺另有深意:“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作者通过一个一笔带过的修饰语试图暗示这个“德国兵”曾经的身份乃至生活——他不再是一个被抽空的“邪恶”的德国兵;一旦他“离开了同伴”,他便脱离了“军队”和“命令”;于是他“想独自捞点什么”,“这村子使他回忆起了熟悉的东西和气味”。这“熟悉的东西和气味”是什么?很耐人寻味。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系列不断铺展的日常生活图景,而那是属于上战场前的德国兵的,他很有可能曾是另一个村子里的一个普通农民!这样一想,我们就对很多细节释然了:为什么德国兵会“放下猪,又去抓羊。他抓住那声嘶力竭叫唤着的羊的一条腿,像牧人那样把羊扛在肩上,向前走去”,动作如此娴熟?为什么他会“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为什么他会“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这一刻他彻底忘记了战争!天性使然!在这里,卡尔维诺试图还原一个士兵暂时脱离战场时的本来面目——他曾有家乡,怀有回忆,他喜爱牲畜并眷恋曾经的生活。卡尔维诺在用精湛的笔调细腻地向我们传达“他的看法”:“德国兵”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被无情卷入战争的普通人,正如千千万万人一样。而他形象中所谓的“贪婪”“愚蠢”等元素,正像朱阿形象中的“丑陋”“笨拙”“愚蠢”一样,共同构成了整篇小说的喜剧元素和荒诞色彩。
再回味一下《牲畜林》带给我们的笑意,我们会发现这笑容背后的深意:卡尔维诺通过种种“反常规”的情节、人物、细节的设计,引导读者跳脱原有的对于战争的种种阅读经验。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说:“当我觉得人类的王国不可避免地要变得沉重时,我总想我是否应该像帕尔修斯那样飞向另一个世界。我不是说要逃避到幻想和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在《牲畜林》里,卡尔维诺用“反常规”的方法,彻底消解了“战争”“英雄”“士兵”等常规概念,他把暖色调的生命力与冷色调的战争揉捏在一起,以一种另类的诙谐笔调调侃战争的宏大意义,消解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这与我们控诉战争的悲壮情感形成强烈反差。卡尔维诺说:“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 当牲畜林成了“战场”,朱阿成了“英雄”,德国兵变回“农民”之后,战争的合法性被瞬间摧毁!他借此向人们宣告:战争是荒谬的!而牲畜林里涌现出来的蓬勃的生命力和自由精神正是抵抗一切战争的力量!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感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悖理的东西存在着。”在卡尔维诺看似轻逸的喜剧背后,是现实中战争的疯狂和残暴,是死亡和鲜血!这样的幽默是绞刑架下的幽默,这是最大的“反常规”!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轻”的描述:“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