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硅谷成因及其对“世界水谷”建设的启示

2016-03-10黄德春吴海燕

水利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

黄德春,吴海燕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1100;

3.河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

美国硅谷成因及其对“世界水谷”建设的启示

黄德春1,2,3,吴海燕1,2,3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2.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211100;

3.河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江苏 南京211100)

摘要:在分析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政府支持、风险资本的孵化力、创新网络经济的形成以及独特文化等美国硅谷成因的基础上,结合“世界水谷”的特点,提出“世界水谷”的建设路径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前提,以政产学研金一体化为重点,以营造独特的文化为核心,以面向市场、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机制为动力,从而推动“世界水谷”的发展。

关键词:硅谷的成因;世界水谷;建设路径

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甚至是全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以水污染与水环境日益恶化为代表的水问题影响最为深广。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模式,“世界水谷”正是基于这一战略思想而提出,它的建设有利于解决水资源污染以及水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意义深远[1]。

美国硅谷作为世界科技园区建设成功的象征,成为国内外纷纷效仿的对象,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硅谷的成因进行分析,试图在此基础上探寻出适合本国科技园区发展的正确模式。罗良中等[2]把硅谷的发展分为国防产品、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和因特网4个阶段,分析了硅谷成功的外部因素和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并基于此为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合理建议;钟坚[3]从硅谷成功的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两方面着手,详细分析了硅谷成功的因素;刘自新[4]在介绍硅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对硅谷创新环境的形成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硅谷的发展对我国创新环境建设的启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唐礼智[5]基于对硅谷模式模仿和创新的视角,以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为例,详细阐述并总结了两大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进而为我国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世界水谷”的建设路径应在借鉴硅谷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注重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政产学研金一体化、风险资本以及独特的文化等对“世界水谷”的综合作用和协调发展,为其创造出最大效益。

1硅谷的成因

硅谷之所以能成为新经济成功的典范,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并不是由单独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政府支持和文化氛围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硅谷成因

1.1自然资源禀赋是硅谷形成的最初诱因

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是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市以南、圣何塞市以北的狭长地带,总面积达3 800多km2,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微风和煦,气候宜人,有着“天然空调”的美誉。同时,硅谷的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便捷的通讯以及一系列舒适宜人的娱乐设施。宜人的气候、空旷的地域、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前往此地创业,这为硅谷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1.2人力资源是硅谷发展的推动力量

人才是硅谷蓬勃发展的核心要素,硅谷拥有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研究型学校和其余几十所专业院校作为依托,这促进了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其中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成功之源,是硅谷人才和创新的引擎,堪称“硅谷的心脏”[6]。一方面,它为硅谷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知识、技术、人才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另一方面,硅谷的发展又推动了斯坦福大学的发展,为它培养了大量懂理论、强实践的专业人才。这样使得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硅谷发展的推动力量。

1.3政府的支持和风险资本的孵化力是硅谷形成的市场决定因素

1.3.1政府制定恰当、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硅谷的成功与政府的支持紧密相连,政府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促进硅谷的快速发展。这些政策和法律主要包括: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制度;制定法律允许大学、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和小企业拥有利用联邦资助发明的知识产权,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制定税收制度促进风险投资的增长,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通过建立巨大的技术转让系统,使科研成果尽快进入市场等[7]。

美国社会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一般对企业的注册资金没有限制,这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例如在硅谷,思科公司是由其创始人用25美元注册成立的。同时硅谷相对宽松的法律环境也促使合理的人才流动。在硅谷,“跳槽”现象是非常常见的,这有利于创新想法的产生,从而实现创新。

1.3.2风险资本的孵化力

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是高风险产业,而且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新创建的公司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持续不断地注入资金,从而增加厂房、设备和工作人员。美国资本市场十分发达,开放程度高,可供企业家选择的融资方式有很多,包括风险债券、股票、职业投资人、风险资金、IPO以及举债经营。在硅谷发展的中后期,风险投资成为创业者的主要资金来源。苹果、英特尔、太阳、思科、恒心等一系列闻名于世界的电子企业都是源于私人风险投资。风险资本的注入为高技术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8]。

风险投资不仅解决了新创企业固定资金的来源问题,风险投资家通常还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络帮助高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在硅谷,高技术知识与金融手段的交叉,股票市场与技术市场的融合,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联手已成为推动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9]。

此外,硅谷还有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在美国硅谷公司的上市过程中,NASDAQ股票市场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公司的上市不仅是筹措资金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激励上市公司提升经营绩效的驱动力。

1.4创新网络经济的形成为硅谷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

硅谷鼓励创立公司,主要是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而且硅谷的产业体系是以散落的地区网络为基础。俯瞰硅谷全貌,发现硅谷形成了一个区域发展创新的网络——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培训机构以及一些金融机构等都是这个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10]。该网络宣传不断试验和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这已扎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形成了巨大的集聚效应,加快了当地和周边范围经济的发展。

1.5独特的文化是硅谷发展的内生动力

硅谷文化为硅谷企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熔炉性和渗透力等特点。具体可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5.1拥有强烈的创业精神

硅谷的灵魂是创业,硅谷人都以创业为乐,在硅谷人的眼中,冒险与机会是并存的。创业企业在持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中进行着激烈的角逐,最终的得胜者成为硅谷这座举世瞩目创新型经济“大厦”坚固的地基。因此,硅谷是企业家的诞生地。

同时,硅谷的创业者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不断探索着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而一段时间内众多在一个领域内密集的相互联系的创新活动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硅谷新兴产业的崛起有助于推动世界级企业的诞生,从而为更大企业的出现提供空间,使得每隔三四年硅谷几乎都会出现一家新的世界级大公司。因此,硅谷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硅谷人强烈的创业精神。

1.5.2容许失败,敢于承担风险

硅谷人承认失败,接纳失败,把“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名言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认为“创业的失败必然孕育着成功”。他们把失败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并不以此为耻辱,正是硅谷文化中对员工失败的包容激发了硅谷人敢于尝试、勇于拼搏的创新激情,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孕育了硅谷地区独树一帜的创新创业精神。

1.5.3崇尚竞争,平等开放

硅谷对当今全球竞争强度和发展速度已是习以为常。竞争同高科技产业一样,都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在硅谷这片竞争异常激烈的土壤上,始终顺应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在严谨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下,硅谷人在致力于自身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在竞争中主动谦虚地向对手学习,尊重竞争对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展开交流。然而,现实却并不尽人意,在硅谷少许有人能如愿以偿。同时,硅谷自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移民社会,这一特点深深彰显出硅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硅谷正是凭借这样的特点极大地吸引世界各地的精英,这使得硅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移民之谷。

另外,人员的快速流动也体现了硅谷开放性的特点,硅谷以它惊人的跳槽和换岗速度而闻名。然而,这种现象非但不会遭受到质疑与责骂,而且还会得到理解与支持,这种表现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技术水平和造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人才。

1.5.4重视合作,实现“双赢”

硅谷人具有浓郁的个体创新品质和竞争精神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提高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每个人都无法独立完成某项复杂的技术创新活动,只有依靠协同、合作和团体的力量才能完成,从而营造出一种拿与给的双向知识讨论环境。

1.5.5浓厚的信任文化及不断扩张的信任半径

硅谷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相信任不仅仅在企业内部甚至在整个社区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气,不同层次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相互交错,盘根错节,从而保证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整个硅谷的快速流通,同时也保证了知识的传播、学习和创新的速度以及企业的发展。

而且在硅谷,天使投资无处不在,它的存在主要是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信赖。同事间的信任、对导师的信任、朋友间的信任以及在同一协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均会促使创业者获取天使投资。独树一帜的信任文化和成功的创业者团队使得天使投资弥漫在硅谷这片土地之上。

2硅谷成因对“世界水谷”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世界水谷”的理念随着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峻水问题应运而生。“世界水谷”的特点是以“水”为元素,形成城市特色;以“水”为核心,形成研发集聚、教育集聚、资本集聚、创业集聚、产业集聚五大集聚;以“水”为特色,建设产业研发区、水业发展区、教育科研区、水文化博览区四大区域;下设“世界水谷”商业模式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的战略和管控、“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的创新教育与科技研发、“世界水谷”金融和产业以及文化、“世界水谷”涉海开发与管理和“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的应用示范5个平台。其融资方式分为以直接方式融资推进、以间接方式融资推进和以对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推进3个阶段。最终旨在将“世界水谷”建设成为国家级世界性水科学 “政产学研金”一体化高端研发基地。

作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创新谷”是其本质,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转移性,但同是作为产业集聚区,硅谷对“世界水谷”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图2所示。

图2 硅谷成因对“世界水谷”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2.1以宜人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前提

硅谷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舒适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世界水谷”建设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一方面,它在为“世界水谷”的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验对象的同时,能够为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营造优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将水谷的建设与当地依山傍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并聚集起水科技、水产业、水教育和水文化,这样能够使“世界水谷”的称谓名副其实。此外,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作为“世界水谷”的发展基地有利于对“世界水谷”的总体谋划、理性设计和快速腾飞。

2.2以“政产学研金”一体化为重点

a. 政府应降低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美国硅谷,有80%以上的企业均属于小企业,从而形成小企业集群;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小型企业,政府应放松对其的管制,可以适当对创新企业“散养”;另外,为激发这些创新企业的创新热情,政府可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世界水谷”的快速发展。

b. 硅谷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一系列研究型学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支撑[11]。“世界水谷”的建设也应以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为依托,从而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以提供良好的专业技术和科研成果。

c. 硅谷的发展告诉人们企业的发展大都耗资巨大,若由政府或银行单纯地承担资金风险,则双方所面临的风险巨大。因此,应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形成一套对外能吸引资金,对内能减少和消除风险,增强激励和约束作用的风险投资机制[12]。同时应建立并完善良好的风险退出机制,从而保证能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总之,“世界水谷”的建设应以“政产学研金”一体化为重点,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谋求共同发展。

2.3以面向市场、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机制为动力

我国科技创新迟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13]。从本质上来讲,硅谷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产业园所发挥的产业集群效应。美国的硅谷科技园集聚了大量的尖端科研技术人员和高科技技术创新公司,这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浅层次上看是资金问题,而实质上却是制度缺陷。“世界水谷”的建设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①科研单位需要培育自身经济实体,将科学研究与生产活动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培育新的运行机制,从而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制定相适应的制度。②企业要培植自己的科研力量。依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企业的科研力量绝大部分来源于科技体制改革后分流、分散出来的一部分人员和经费,组织成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专门面向于市场和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市场。③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发展“政产学研”一体化组织。这种一体化组织,既可以表现为企业主动型、院校与科研单位主动型,也可以让政府充当“润滑剂”的角色,无需拘泥于一般形式。

2.4以营造独特的文化为核心

硅谷的成功归因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推动作用、政府的支持、风险资本的孵化力以及中小企业集群等外在条件,但其特有的文化才是繁荣之根本,因此“世界水谷”的建设不仅需要借鉴硅谷成功的外在因素,更需根据自身特点营造出鼓励创业、提倡冒险、荣许失败;加强合作、注重沟通;平等竞争,互相学习等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14]。如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和印度班加罗尔园区始终都与硅谷保持着跨区域密切的联系,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他们频繁地交流着知识,及时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无形中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3结语

当今世界,随着时空的变迁和气候的变化,水资源问题变得更加变幻莫测、复杂多变,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多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以及干旱、暴雨、泥石流和滑坡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再加上地球上淡水资源逐渐减少、水资源浪费、水质日益恶化等现象随处可见,由此而引发的水资源危机已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世界水谷”让水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充分彰显出在山水自然风景中的水科技和水教育,最终形成水科技含量高、水人才聚集多、水生态环境美、水文化氛围浓的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城市(镇)综合体。

笔者从硅谷6个方面的成因(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政府支持、风险资本的孵化力、创新网络经济的形成以及独特的文化)分析了硅谷的形成与发展,这对“世界水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硅谷的成因中有许多是与美国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如高度发达的经济、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鼓励冒险创新的文化氛围、世界知名的大学等。与此相比,我国距此还有一定的距离,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传统文化对个性的束缚还比较多,国内知名大学的影响力还不够广泛等。因此,“世界水谷”的建设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并在借鉴硅谷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前提,以“政产学研金”一体化为重点,以面向市场、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机制为动力,以营造独特的文化为核心的建设路径,最终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的水园、水城、水都。

参考文献:

[1] 郑大俊,张阳,章恒全,等.关于建设世界水谷的战略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3):49-52.

[2] 罗良忠,史占中.美国硅谷模式对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5(2):36-40.

[3] 钟坚.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J].学术界,2002(3):224-242.

[4] 刘自新.硅谷的发展对构建我国创新环境的启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6):64-68.

[5] 唐礼智.硅谷模式的模仿与创新:以新竹和班加罗尔为例[J].城市问题,2007(10):91-95.

[6] 李景山,雷金屹.硅谷人才聚集效应的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7(6):175-177.

[7] 齐海超,齐中英.美国硅谷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9(6):82-83.

[8] PATTON D,KENNEY M.Innov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in silicon valley[M].New York:Berkeley Roundtable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2008.

[9] 姚佐文.社会资本的治理机制:以硅谷风险投资为例[J].经济管理,2008(4):74-78.

[10] 沙德春,曾国屏.超越边界:硅谷园区开放式发展路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5):1-5.

[11] HESMONDHALGH D.Normativity and social justice in the analysis of creative laour[J].Journal for Cultural Research,2014,14(3):231-250.

[12] ZHANG J F.Access to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venture-backed start-ups in Silicon Valle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7,21(2):124-147.

[13] 王丁宏.“硅谷模式”及对建立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启迪[J].科学·经济·社会,2002,20(3):47-50.

[14] 汪东.结合硅谷模式谈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未来与发展,2003(4):13-14.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measurement model for World Water Valley/XU Min, et al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Jiangsu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orld Water Valley and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njing 211100,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for the World Water Valley is established, including five subsystem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y reviewing the previous literatures, a multi-system DEA model based on the BCC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measurement model for World Water Valley, three-stage DEA model, is proposed. The first stage is the multi-system DEA model. The second stage introduces the SFA model to eliminate influences of stochastic error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 The third stage is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put into the first-stage DEA model to yield the final efficiency. The proposed model is also applicable to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oth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rmation causes of Silicon Valley such as endow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government support, venture capital, innovation network economy and unique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World Water Valley consider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s proposed as follows: the premise is beautiful natural resources and perfect infrastructure, the focus is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school, research and finance, the core is to create the unique culture, and the motivation is the mechanism that transform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realistic productivity with market-orientation so as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Water Valley.

Key words:World Water Valle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measure; three-stage DEA formation cause of Silicon Valley; World Water Valley; construction path

Causes of Silicon Valley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onstruction of World Water Valley/HUANG Dechun, et al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Jiangsu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orld Water Valley and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anjing 211100,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收稿日期:2015-09-22编辑:方宇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511(2016)01-0051-04

DOI:10.3880/j.issn.1003-9511.2016.01.014

作者简介:黄德春(1966—),男,江苏海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huangdechun@hhu.edu.cn

基金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6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68);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GDW20153200137)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
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微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路径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中的组织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