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对“世界水谷”建设的战略需求

2016-03-10黄德春RauschenbachThomasKarimanziraDivas

水利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王 露,黄德春,Rauschenbach Thomas,Karimanzira Divas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

3. 河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4.Fraunhofer TDSB,Ilmenau 98693, Germany )

“长江经济带”对“世界水谷”建设的战略需求

王露1,2,3,黄德春1,2,3,Rauschenbach Thomas2,4,Karimanzira Divas4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 2.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211100;

3. 河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江苏 南京211100;4.Fraunhofer TDSB,Ilmenau98693, Germany )

摘要:分析“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战略需求,阐述 “世界水谷”模式在破解“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中的应用,提出发挥“政产学研”创新驱动,为解决水污染问题提供人才支撑;创新驱动主体协同,为产业转移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利用市场手段解决排污权分配问题等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世界水谷; 战略需求

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是国家为打造中国经济新格局高瞻远瞩做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长江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江流域水量丰富,“长江经济带”覆盖的九省二市GDP约占全国GDP总量的45.5%,但其排污量也占到全国排污总量的43.1%,水环境质量下降、水生态退化、水灾害损失加重、水管理不善等问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共同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应考察区域产业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势差,地区间产业发展不平衡,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世界水谷”是以水为核心元素,集聚人才、科技、创业、资本、文化等元素实现世界影响的创新综合体系[1],“世界水谷”的建立能够实现“政产学研”的协同,以解决“长江经济带”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深入剖析“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战略需求,并探讨“世界水谷”模式在破解“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中的应用。

1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摈弃原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必须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环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转化为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及不合理使用使得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当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区域每年增加的收益,将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Grossman等[2]通过对一些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倒U型关系。Cleveland等[3]和Arrow等[4]将环境与经济对立起来,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Nordhaus等[5]和Solow等[6]认为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地保护资源环境。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此消彼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不同的利益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使自然资源遭到不合理利用,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认识生态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区域内各产业的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需要从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3个方面统筹考虑[9]。产业结构的构成和水平都对水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各产业中的需水量、污水排放量等存在较大差异[10]。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首先在经济发达区域集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次发达区域转移。刘云中[11]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产业转移的基础。“长江经济带”具有的良好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理顺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整个区域经济内部分工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2]。方大春等[13]认为,长江流域目前发展的主要产业为重化工产业,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同时还增加了长江水污染的风险。因此,“长江经济带”建设应该立足于长江流域产业梯度特征进行产业转移,逐步推进长江下游至上游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国家产业价值链。

孔祥浩等[14]认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水谷”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家级世界性水科学“政产学研金”一体化高端研发基地,汇聚世界知名的水利教育单位、顶级水科研机构、全球高端治水英才、高端水产业集群和金融实体进入,形成国家级世界性开放式的教育、人才、研发为一体的高端水事活动中心与水产业谷地[1]。“世界水谷”的协同创新模式将更好地解决“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问题。

上述研究没有立足于“长江经济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世界水谷”建设的战略需求进行探究。“长江经济带”的水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水环境的状况已经成为衡量区域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世界水谷”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研究,以破解“长江经济带”水生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长江经济带”建设水生态文明问题与战略需求分析

2.1水污染严重,污水处理率不高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局部地区在枯水季节会出现干旱缺水的问题,但从整体上讲长江流域不存在资源型缺水,未来水资源短缺最主要的问题是水质型缺水,解决“长江经济带”水质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随着沿江地区需水量的增加,工业废水排污量也大幅度增加,加之农业上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使“长江经济带”大多数湖泊以及很多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日益下降或恶化。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上的种种污染已经让长江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却跟不上水环境污染的速度,长江干流城市的污水处理率还不到50%,“长江经济带”水污染问题的治理迫在眉睫。

2.2水管理模式滞后,缺乏统一规划

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重工业产业在沿江地区的大规模扩张和积聚,使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长江流域的水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我国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相对滞后,导致省际边界河流因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水排放量等所导致的水事纠纷逐年增加。总体上看,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水资源调度和污水排放基本无统一规划,或者已有的规划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污水排放过程中,由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能力不平衡,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各省市的污染物排放需求总量存在差异,且“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纳污能力不同,污水排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调控。

2.3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增加,水生态退化严重

自葛洲坝水利工程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来,长江流域上游大规模水电梯级开发进程不断加快,这些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在带来巨大的防洪、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同时,对“长江经济带”的水问题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水利项目使项目建设区域水流速度减缓,减少了水、气体的交换率以及污染物扩散的界面迁移,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水流的性质,造成富营养化等问题。

2.4 产业转移缺乏有效对接,水灾害加剧

依托黄金水道进行产业转移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在实际转移过程中存在产业发展定位不准确以及企业趁机哄抬要价等问题。由于沿海地区用地、用工、资源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内销型、资源消耗型企业率先向沿江地区进行转移。但是,实际转移过程中愿意转移的企业相对较少,因为缺乏了解,这些企业始终认为中西部地区管理与配套环境相对落后,当地的地区、资源、市场优势没有和需要转移的企业形成有效对接。另外,随着产业的梯度转移导致了污染梯度转移,给水生态环境以及沿线居民饮水安全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长江经济带”较为发达的地区意图将淘汰的落后产能向次发达地区转移,这些产业往往侵占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并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水灾害加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真正转型升级。

3“世界水谷”模式在破解“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中的应用

“世界水谷”模式通过“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破解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具体作用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世界水谷”破解“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机理

3.1发挥“政产学研”创新驱动为解决水污染问题提供人才支撑

长江生态安全关系全局,应当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综合处理能力较低,“世界水谷”的建设将最大限度地将水行业的人才集聚,进而实现治理水污染问题的研发集聚,引导国际知名的水利教育机构、涉水教育单位以及涉水知名大学的水利人才汇集到一起,在国内外涉水大学的科研机构和国家级、省部级的研发基地以及国家大型水利、水电、水运等大集团、大公司等高端水利企业实体提供的研发平台上,形成水利教育综合规模化、合作协同化集聚,共同研究长江流域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长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汇集了一流治水平台和权威治水人才的“世界水谷”将会为长江水污染的治理提供最高效的治理方案,建设“世界水谷”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水污染问题治理的必然要求。

3.2创新驱动主体协同为产业转移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世界水谷”的建设主体是“政产学研金”。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政府统筹规划产业转移的方向,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产业转移的无效对接。产学研三方将开展合作,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情况进行深入的技术分析,探讨出最合理的产业转移方案,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合理布局。在金融推动方面,引导水权交易所、水产业发展、水风险投资、水创业资本及政府水利引导基金等金融机构集聚,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与水相关的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世界水谷”创新驱动主体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可以促使其保持区域经济的优势,构成“长江经济带”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世界水谷”的建设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催化剂,必须加快建设“世界水谷”的步伐。

3.3利用市场手段解决排污权分配问题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纳污能力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矛盾,引发了“长江经济带”的水事纠纷。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污水排放量与纳污能力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世界水谷”的建设恰好能够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世界水谷”可以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需求与能力信息汇集到一起,建立一个排污权交易市场,对污水排放总量进行控制。首先,对排污量在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按需分配,尽量控制排污总量。然后,各省市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对自身的排放需求进行估算,形成2种情况,即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此时“世界水谷”所建立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就会发挥作用,让供不应求的省市到市场上以一定的价格购买供过于求省市多余的排污量,从而达到控制排污总量的目的。

3.4创新驱动要素协同为产业转型提供理论指导

在“世界水谷”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应大力建设以水为主题的国家级世界性水科学研发及产业转化基地,该基地将成为支撑“世界水谷”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区,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世界水谷”的建成可以使“长江经济带”进行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与优化升级,在整个地带形成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使发达地区面向国际,大力推进高科技研究与开发,扩大自主创新;欠发达地区加速规模化、集群化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另外,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利用“世界水谷”产业集聚的特点,优先发展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4结语

长江流域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中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腹地、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长江经济带”是国家“两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我国内陆地区的开放,有利于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建设统一的“长江经济带”市场体系。“世界水谷”的建成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促使“长江经济带”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有效解决长江流域的水问题、应对水危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但是,“世界水谷”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制度障碍和行政约束。要彻底解决“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发展不均衡、水污染处理等问题,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变革治水思路,从国家安全和全球视野高度看待水,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布局水,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政产学研金”协同并举治理水,突破传统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模式所展现出来的宏观政策过多、具体政策不足等问题,营造文明水环境。需要在建设“世界水谷”南京总部的前提下,根据“长江经济带”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在各省成立“世界水谷”的分谷,在“世界水谷”总部的统一协调下,各分谷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情况在“世界水谷”形成的水交易市场上进行水权的交易。另外,“世界水谷”的建设必须联合国内外相关政府机构、教育研究单位和多类企业以及若干水组织,把创新关联度较强的诸多与水相关的要素集聚到一起,进行有效整合,多主体协同、联动和综合创新,实现“政产学研金”五要素协同兴水的创新驱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世界水谷”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大俊,张阳,章恒全,等. 关于建设世界水谷的战略思考[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3): 49-52.

[2] 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R]. Eco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4.

[3] CLEVELAND C J, COSTANZA R, HALL C A S, et al. Energy and the US economy: a biophysical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economics, 1997, 75: 295-302.

[4] ARROW K, BOLIN B,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5, 15(2): 91-95.

[5] NORDHAUS W D, STAVINS R N, Weitzman M L. Lethal model 2: 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ited[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2: 82,1-59.

[6] SOLOW R M.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4,124: 29-45.

[7] 曾雪芬.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36): 121-122.

[8] 许淑琴, 韩明辉.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商业经济, 2012(9): 1-2.

[9] 罗蓉.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 开发研究, 2007(2): 109-112.

[10] 陈广洲. 水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3.

[11] 刘云中.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基础和重要举措[J]. 中国发展观察, 2014(6):4-5.

[12] 古和今,魏龙. 论产业结构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J]. 企业经济, 2009(9):106-108.

[13] 方大春, 孙明月. 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影响力研究[J]. 经济地理, 2015, 35(1): 76-82.

[14] 孔祥浩, 许赞, 苏州.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 15-18.

[15] 沈玉芳,陈江岚,张超.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协调机制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100-105.

(收稿日期:2015-09-18编辑:方宇彤)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511(2016)01-0074-04

DOI:10.3880/j.issn.1003-9511.2016.01.019

作者简介:王露(1991—),女,江苏如皋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wlzhhdx@163.com

基金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62;11&ZD168;IRT13062;GDW20153200137)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长江经济带环保产业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模式探索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