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指导

2016-03-10刘文华

光明中医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治未病

韩 雪 刘文华



【学术论著】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指导

韩雪刘文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沈阳110032)

摘要:脂肪肝属现代多发疾病,且易衍生多种并发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所以积极预防,及早诊断并进行干预可有效阻断其进一步发生发展,或达到“可逆”之效。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而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与预防医学具有一致性,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宏观发挥其整体调节作用,临床收效显著。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治未病”;临床防治

脂肪肝即脂肪性肝病(FLD),主要由甘油三酯过多在肝内堆积而致,由遗传-环境-代谢应激多种关联因素引起,临床主要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两大类。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既往无过量饮酒史,病理表现多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食谱组成的转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正逐渐增多,并愈发出现年轻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其后期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性、难治性,亦使本病的防治研究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当前,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大多数降脂西药都存有潜在的肝毒性,而中医药在对本病的预防与治疗上都有其特殊优势,“治未病”学说发挥重大指导意义。

1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并未见此疾病名称,主要依照其发病特征及临床相关表现,将其归纳入“积聚”“胁痛”“肥气”“痰浊”等范畴[1]。“五谷津液和合而为膏者”,膏脂始于水谷津液,可化生入血,乃机体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清代医家张志聪于《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外则膏肓丰满”。机体各脏腑协调运行水谷代谢,而津血膏脂又由水谷而化生,所以说脾胃功能正常是膏脂正常代谢的基础。首先,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食饮入胃,经胃受纳腐熟以及小肠受承化物之生理作用,由脾运输至全身;其次,脾又主水主液,是津液输布之桥梁,保证胃之行津运液。膏脂由肝、脾胃、肾等协同化生、转运、输布,充养四肢百骸,故多种原因导致脾脏功能发挥失常,都可致膏脂运化不利,滞凝肝络。嗜食肥甘厚味,食饮无度,可致脾胃损伤,脾失运化,清阳无以升,浊阴无以降,气机被遏,不能排脂泄浊;或情志不畅,气机郁结,肝木不能疏泄脾土,脾失健运而水谷精微无以化生,痰湿蕴结,浊脂内积,戴思恭有云“情志交攻,五志之遂发而乖戾失常,使清者变化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或劳逸无度,脏腑虚弱,肾之精气亏虚,气化不利,水运失司,气血运行受阻不畅,致痰瘀内阻。综上可见,本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无度,进而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虚,气、湿、痰、瘀诸病理因素凝结于肝脉所致。故本病病位在肝,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脾胃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相关密切。该病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特征,多表现为形体肥胖、或大便溏结不调、或善太息、或疲乏无力等,舌脉多舌质暗红、舌苔腻、脉弦滑等。临床上多根据病因,配合四诊辨证施治,有效提高拓展了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层次。

2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疾”与“病”的涵义有所不同,“疾”是指潜在的无过多明显体征的病疾,假若此时没有实施有效的防范干预手段便会深入发展致“可见”,此时可称之为“病”,现代医学将此患疾的情况命名为“亚健康”,中医学将其称为“未病”。古籍指出,“未病”既不是指没有病,亦不指患重病大疾,而是疾病之萌芽初始状态,提示着机体气血阴阳、脏腑营卫的失衡。早在《黄帝内经》即可看出“治未病”的关键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开创了对中医预防医学特殊的认识及深远的见地。

当前,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亚健康”人群不断增长,中医“治未病”理论逐渐发挥其潜力,通过各种干预手段,有效阻断了疾病发生,延缓疾病进展,可谓“上工治未病”。中医预防医学累积了我国历代医学大家的智慧经验,“防重于治”乃其核心所在,贯穿于中医学基础与实践始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是其精华所在。翻阅古籍,不难发现“治未病”理念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指导有着潜在的巨大优势,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治疗规律已被列入“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重大技术和关键问题”之一[3]。现如今,预防医学逐渐兴旺,中医“治未病”思想势必会成为未来全球医学的重大研究发展趋势,其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 中医“治未病”指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

3.1“未病先防”谈预防上文提到,中医学由《黄帝内经》之始便多次提出“未病先防”的重大意义,体现重在预防的思维方式。所以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要从根源入手,由其病因病机出发,阻断其发生。研究表明,本病最多见的危险因素便是肥胖,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肥胖者所占比例约为63%[4]。正所谓“肥人多痰湿”,嗜食肥甘厚味日久易致脾胃受损,健运失常,清阳无以升达,浊阴无以降化,水谷精微不化,反为浊脂,聚湿生痰内积于肝;或劳逸无度,久坐久卧缺乏运动,多致脾气滞,而失于运化,饮停湿聚,痰湿膏浊日久不化,结于胁下,故合理搭配饮食,结合适度体育锻炼,使体重达标,是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点。另外,情志失调,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影响津液输布代谢,膏脂痰浊阻于肝络,亦可影响本病发生,故在平时生活工作中要注意调畅情志,移情易性。

3.2“既病防变”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较复杂,临床表现形式颇多,在治疗上多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通过中医四诊,全面评估疾病发生发展,采用经典古方,针对性的选用药味进行加减。本病呈多阶段进展,早期为上文所提诸多因素而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治疗时重在理气、疏肝、健脾,多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其中柴胡可“条达木郁,疏通气血”;本病中期,在肝郁脾虚基础上,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终致痰湿内阻,以湿浊内蕴为主要病机,治疗时以燥湿、健脾、化痰为主,多用平胃散加减,其中重用陈皮以健脾理气,化痰祛湿,临证之时,加用泽泻、山楂等以健脾消积;后期病情进一步加重,痰、气、湿、瘀胶结于肝,闭阻脉络,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治疗时着重化瘀、散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上可加用当归、鸡血藤等以行血活血。

另外,通过内服中药配合针刺、埋线、穴位贴敷治疗等外治法,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疗效可靠,副作用轻微,既可调整患者血脂水平,又可保护肝功能不受损伤。《金匮要略》有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通过脏腑相生相克的规律所提出的“既病防变”的干预措施。非酒精性脂肪肝不是静态化病情,可致更加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所以说临床上宜尽早发现,及早治疗,便可有效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或达逆转之效。

3.3“瘥后防复”谈调理中医来讲,引起疾病复发的常见诱因主要有食复、劳复和情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来说患者,“瘥后防复”的调理也要从此三点着手。首先,是针对本病最重要的食复。要主张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有节制,合理规划膳食结构,平衡营养,勿过饥过饱,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尤其不可过食肥甘厚味,否则易化生内热,不利于疾病恢复。第二,防止劳复,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促进气机调畅,血脉流通,防止体内痰浊停滞、脂质蓄积。此外,祖国传统医学尤其重视起居作息规律性,讲究“法于自然”,注意劳逸适度,弛张有序,过劳则耗伤气血,过逸则气血阻滞,均不利于本病的调养恢复。最后,还要注意预防情复,肝气郁结不畅既可引起本病的发生,又可致其进一步恶化,除用药上要注意调肝疏肝之外,精神调养亦尤为重要,恬淡虚无,怡悦情志,保持平稳、舒畅的情绪。

综上可见,中医“治未病”理论可有效指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主要表现在尚未起病时积极预防,已患之时及早诊断、配合治疗,防其发展变化,预后注意综合调理,阻断复发。“治未病”理论乃中医预防医学之核心,深入理解其内涵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防治指导,有着切实有效的优势和意义,临床收效显著[5]。

参考文献

[1]高雅文,徐珊.脂肪肝的病因及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6):101-102.

[2]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12.

[3]林清志,邹小玲,曾晓智,等.中医“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状态50例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10-12.

[4]陈一奕,范竹萍,茅益民,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3(6):456-458.

[5]周琴花.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1998(1):19-20.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0.001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10-1353-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陈怡2015-07-07)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uidance of TCM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HAN XueLiu Wenhua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Center,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Fatty liver is more common diseases in modern society, and is easy to generate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It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So active preven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block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r achieve “irreversible” effect. Currently, modern medicine has no satisfactory treatment options. In China,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has the consistency, by the overall regulation of “prevention”, “controlling disease” and “preventing relapse”,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通迅作者

猜你喜欢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未病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TLR4和MyD88 mRNA的表达
脂肪肝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影响
葱白提取物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水平的机制研究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
水飞蓟宾联合洛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左旋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伴代谢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