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珂主任医师运用升脾降胃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2016-03-10陈燕珠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330006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阳明路56号
陈燕珠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阳明路56号
龚 莉*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30006
指导 胡 珂
胡珂主任医师运用升脾降胃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陈燕珠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阳明路56号
龚 莉*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30006
指导 胡 珂
脾胃病;升脾降胃法;气机升降;经验总结
脾升胃降,是指脾气的运动趋向是上升,胃气的运动趋向是下降。脾气升胃气降是脾胃之气协调平衡的本质。胡珂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善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胡珂主任医师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之关键。脾胃病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特性,而现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之候,单一的清热法、祛寒法或补益法都难以治愈,而调畅气机法则适应脾胃病的病机特性,既可平衡阴阳,又可斡旋气机,使脾胃气机升降调顺,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调理脾胃、脾胃同治目的。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升脾降胃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升脾降胃法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首次阐明气机的升降出入的重要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脾胃处于吸收运输精微,通降浊气的中心,脾胃升降正常,水谷精微才能被机体正常吸收,敷布营养全身。东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脾胃升降相因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脾胃生理和病理特点,提倡治疗脾胃病应该顺应脾胃升降特性,首创辛开苦降之法,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该方寒温并用、升降兼施,善治寒热错杂所致的脾胃升降失常。李东垣在升降问题上,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生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阴火才能潜藏。叶天士则明确脾胃分治原则,并提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观点。
2 升脾降胃法理论基础
脾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却有不同特性。脾胃属土,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有阴阳、气血、动静、运纳、刚柔、燥湿、升降以及互为体用等不同性能,表现在机体上彼此制约、相辅相成,维持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
气机升降失调的病理,在脾胃病中主要表现为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失调三个方面。脾胃升清降浊既对立又统一,脾升是胃降的前提,胃降是脾升的保证。只有清气正常上升,浊气才可更好下降,而浊物之降又促使清气之上升,两者相得益彰。朱宗元教授认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可演变成多种病理表现。就胃而言,有胃气不降和不降反升两种情况:胃气不降,则糟粕不能向下传递而生脘腹胀满疼痛、便秘等症;胃气不降反升可出现呃逆、嗳气、呕吐等症。对脾而言,有脾气不升和不升反降两种情况:脾气不升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从而出现痞满、腹胀、腹泻等症;脾气不足当升反降则中气下陷而出现脱肛、内脏下垂等症[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这概括了脾胃升降失常的表现。因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与多种脾胃病密切相关,升降失调是脾胃发病的根源。
3 升脾降胃法临床运用
3.1 顺应脾胃升降之性,灵活应用升降药物 胡师认为,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升脾与降胃两法的药物用量并非等量齐观,而是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根据脾气不升与胃气不降的孰轻孰重,以某一治法为主,另一治法为辅。治疗单纯的、轻的、初起的脾胃病时,可以单独使用升脾药或降胃药,但在治疗复杂的、重的、长期的脾胃病时,治脾应升为主,寓降于升;治胃应以降为主,寓升于降。
升脾法包括升提补气法、升阳祛湿法。前者适用于脾气虚弱,无以升清,中气下陷之证候,脾气不升为主者治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脾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升阳祛湿法适用于脾之清阳被遏、胃之湿浊不降之证,临床可在升阳益胃汤(黄芪、半夏、人参、独活、防风、白芍、羌活、陈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炙甘草)基础上加荷叶、葛根以升举清阳。
降胃法,主要有理气通降、通腑泄热、降胃导滞、升清降浊、辛开苦降、滋阴润降等法。气滞胃腑,胃脘胀痛,嗳气则舒,食后胀甚,常用药物枳壳、枳实、法半夏、厚朴、槟榔等。《灵枢·本输》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灵枢·平人绝谷》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故气得上下。”故胃中积热,下及肠腑,热与肠中糟粕或宿食相结,肠腑不通,症见脘腹胀痛,按之更甚,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有力者,选方大柴胡汤;肠腑不通甚者,可用小承气汤。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脘腹疼痛,嗳腐吞酸,食欲差,口干苦,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者,选方保和丸加减,可加小剂量大黄加强导滞作用。胃失和降,湿浊上泛,湿阻气机,郁而化热,症见晨起恶心呕吐,口干、口苦或口粘腻不爽,口气秽臭,纳谷不馨,大便溏滞不爽,舌苔厚腻或黄或白,脉软滑或弦滑,湿浊为主者,可用平胃散;湿热为主者,常用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加减;舌苔厚腻顽固者,可合半夏厚朴汤加强降浊;口苦明显者,加小剂量龙胆草2~3 g,苦寒降上逆胃气,清泄胃中郁热,且有健胃之功。脾虚胃实、寒热错杂者,饮食生冷、受寒易腹泻,大便溏薄,脉象偏虚,饮食稍辛辣则易胃痛、胃中灼热、咽喉干痛、口苦口臭、口腔糜烂,常用辛开苦降法之半夏泻心汤治之。胃阴不足者,胃腑失去濡润,胃降失司,则胃嘈杂似饥,食入觉胀,进食喜稀软而恶干硬,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选方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加减;若兼阴液不足,大便秘结,如羊屎状,常加生地黄、何首乌、决明子、火麻仁;兼有胃热者加石膏、天花粉或知母。
3.2 重视肝肺升降对脾胃升降的作用 叶天士曰:“治脾胃必先制肝。”[2]肝主疏泄,协脾运化,助胃和降,所谓土得木而达。胡师认为,肝之疏泄不及,肝气郁滞,木不疏土,则肝胃不和,胃气不降,可见胃脘胀痛,兼涉两胁,嗳气频频,喜叹气,选方以四逆散为主,可加郁金、陈皮、青皮增强疏肝理气;肝主动,为风木之象,肝之疏泄太过,木旺乘土,常兼脾气虚表现,而现风善行而数变,具体可见脘痛及腹,或疼痛走窜,部位不定,肠鸣明显,大便不调,或见便前脘腹疼痛,便后痛减,排便急迫状,亦可兼眩晕头痛,性情急躁,选方以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脘腹疼痛明显者,重用白芍30 g,可加钩藤、白蒺藜、乌梅加强泻肝熄风之功。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3岁,于2015年12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胃胀6年余。当日行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伴糜烂。现症见:胃胀,偶胃痛,嗳气,恶心欲呕,纳可,多食则痛泻,平日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以腹泻为主,便前腹痛,便后腹痛缓解,有时腹痛剧而肢凉汗出,排便不顺畅,舌淡红,苔黄白腻,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胃气不降,肝旺脾虚,寒热错杂,治以疏肝和胃调脾、辛开苦降为法,处方:干姜3 g,黄芩6g,黄连6g,法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 g,白芍20 g,生姜3 g,大枣3 g,麦芽20 g,焦山楂12 g,槟榔10 g,路路通15 g,木瓜15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10剂。2015年12月19日复诊,胃胀减轻明显,大便情况基本正常,多食易胀,偶有腹泻,便前稍有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去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木瓜,加陈皮10 g,木香10 g,大腹皮12 g,继续服用20剂,胃胀、胃痛皆除。
按:患者胃胀、嗳气、便前腹痛、舌淡红、苔黄白腻、脉沉细无力,四诊合参,辨为胃失通降、肝旺脾虚、寒热错杂之证。由于胃热脾寒,升降失常而致胃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又“脾主大腹”,“痛责之肝,泻责之脾”,脾络不通、肝脾不调则痛泻,故选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肝脾。并加用桂枝温中沟通上下,木瓜、白芍柔肝缓急止痛,槟榔、路路通加强理气和降之效,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药后肝气得疏,脾络得通,胃气得降,中焦气滞湿郁之象渐消,故胃脘胀明显减轻,大便渐畅,便前腹痛缓解,舌苔转薄白,但胃气不和之象仍在,故去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木瓜,而加用陈皮、木香、大腹皮以增理气消胀之功。
[1]王艳,麻春杰,王滨,等.朱宗元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0,27(6):447-448.
[2]清·叶天士撰,苏礼等整理.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4.
(2016-09-30 收稿/编辑 刘 强)
R256.3
B
1003-0719(2016)06-0056-02
*通信作者,E-mail:182708824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