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伏灸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2016-03-10洪亚群唐克乐

光明中医 2016年17期
关键词:白芥子施灸阳气

洪亚群 唐克乐



【经典温课】

浅析三伏灸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洪亚群唐克乐

三伏灸,属于“天灸”的一种,是传统中医学中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临床上通过在三伏天对病人进行相应穴位的中药贴敷等手段使三伏灸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和防病保健的效果。现主要从三伏灸疗法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施灸时间、施灸部位、施灸药物、施灸范围)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希望对三伏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伏灸;冬病夏治;天灸

三伏灸疗法是将中医学“冬病夏治”“治未病”理论与“天灸”结合,在夏季三伏天施行天灸,用以治疗和预防虚寒性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天灸,是一种非火热性灸法,又名发疱灸、冷灸等,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致使穴位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之功的一种外治法[1]。三伏灸疗法首载于明末清初的医家张璐的《张氏医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2],并在书中记载了治疗冷哮的经典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此法传之后世,广泛应用。本文试就三伏灸疗法之理论依据、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开展比较深入的探讨,以飨同道。

1 “三伏灸”疗法的理论依据

1.1三伏灸疗法与“冬病夏治”理论“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3]。“冬病”就是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某些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痹症、体虚感冒等。这些慢性疾病,缠绵难愈,易感易发,中医学认为其根源在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继而认识到这些“冬病”的“根本”在于内在正气、阳气之不足,故易在冬季人体阳气相对虚弱的时候发病。“夏治”法于“天人相应”之理,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变,人也应顺应自然界之变化“春夏养阳”,也就是在夏季之时应四时阳气之盛,借自然界阳气生发,予以人体温阳补益之法,乘势而治之,对于虚寒性疾病多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冬病夏治”也就是顺应四时的变化特点,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之时,予以人体温补之法,治疗好发于冬季的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思想。而三伏灸疗法正是这一理论思想的具体实践。

1.2三伏灸疗法与“治未病”理论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始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研究、阐释、发挥形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体系。三伏灸之于“治未病”则是三伏天节气顺应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施以灸法作用于人体穴位,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4]。

2 “三伏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2.1施灸时间临床上现在广泛开展的三伏灸疗法一般选取每年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开始的第一天进行,这也是顺应了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借助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协助人体之阳气生发,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效果。但是,相关研究表明[5],三伏灸疗法的治疗时间可以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三伏开始的头一天,在整个伏天都可以进行三伏灸的治疗。三伏灸疗法的应用是否拘泥于这仅有的几天,在其他的时间进行的三伏灸治疗是否与传统时间进行的三伏灸治疗在疗效上有很大的差别,值得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2.2施灸部位临床在运用三伏灸治疗疾病时多采用辨证选穴,辨病结合辨症选穴,分期、分病程选穴等选穴原则。宋福学等应用三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将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三个证型,结果表明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证疗效优于肝郁脾虚证[6]。路怀忠等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咳喘,选取双侧膏肓、肺俞、百劳及大椎、膻中、灵台,共9穴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方;肺气肿在慢支9穴上加双侧肾俞、命门;肺心病在肺气肿12穴上加双侧膈俞和心俞;支气管哮喘取双侧膈俞、心俞、膏肓、肺俞、定喘、风门以及大椎、膻中、灵台和天突[7]。赖新生等在运用三伏灸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哮喘时,发作期取肺俞、风门、定喘;缓解期取肺俞、膏肓、肾俞[8]。

2.3施灸药物《张氏医通》中载:“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此为张氏治疗冷哮之用方,后世“三伏灸”所用之药也多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而得,并无一定之规。房繄恭等通过对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相关文献数据的研究发现,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主要加减配伍药物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9]。在药物剂型上,临床多采用将药物粉碎后用生姜汁或者蜂蜜调敷的传统方法。也有一些运用现代药物及手段对药物剂型进行拓展的报道,宋南昌等采用外用透皮增强剂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后贴敷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

2.4施灸范围临床上“三伏灸”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11]。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变应性鼻炎等。随着对于三伏灸疗法研究的发展,其他系统疾病的研究和应用也多见于报道之中。刘英明等研究发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病、复发性风湿症等疾病偏寒证型有很好疗效 ,对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12]。宋婷婷等研究发现三伏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13]。黄捷等通过对90例慢性脾胃病患者的三伏灸治疗疗效观察发现,中药穴位敷贴对秋冬季节容易复发的慢性脾胃病起到了防治结合的作用[14]。谢德娟等研究发现三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较好[15]。

3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三伏灸”疗法进行的深入研究,本文发现三伏灸疗法虽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是,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研究:①不该统一的统一,有悖中医辨证施治:如贴敷处方统一(白芥子散)、穴位统一(大椎、肺俞、定喘、天突、膻中等)。②该统一的不统一,贴敷时间各不相同:有在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各贴敷1次,共3次;有在三伏中每一伏的头三天连贴3次,从夏至之日起也要连贴3次;有每伏连贴3天,三伏共贴敷9次。③循证医学证据缺失:“三伏灸”疗法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每年都有数十万患者来贴敷,而相关循证医学的研究却凤毛麟角;穴位贴敷疗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依靠的是药物经皮吸收,但经皮吸收的一般是小分子药物,像中药多是由一些有机大分子组成,贴敷后患者真正能吸收多少成分尚需验证。以上诸问题,本文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多学科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采取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早日揭开三伏灸疗法神秘的面纱,让这一中医学的瑰宝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杨君军,赖新生.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41-43.

[2]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85.

[3]万力生,范红霞.冬病夏治防治哮喘的机理探讨[J].中医研究,2001,14(1):3-4.

[4]袁慧,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应用及展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67-169.

[5]陈静,邓桂珠,陈芳,等.三伏天与非三伏天穴位贴敷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1):31-34.

[6]宋福学,张荣华.三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4例[J].中国针灸,2011,31(2):153-154.

[7]路怀忠,马世民.“冬病夏治”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46-47.

[8]赖新生,李月梅,范兆金,等.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哮喘疗效分析[J].中医杂志,1999,40(11):663-665.

[9]房繄恭,周雪忠,刘保延,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基本药物和穴位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9,50(9):794-797.

[10]宋南昌,熊润贤.天灸膏穴位敷贴对100例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的治疗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6,27(4):40.

[11]中国针灸学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草案)[J].中国针灸,2009,29(7):541-542.

[12]刘英明,王荣.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风湿痹病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1):91-92.

[13]宋婷婷,武跃华,刘颐,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7):816-817.

[14]黄捷,蓝娇娜,李星婵.三伏灸治疗慢性脾胃病90例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3,41(5):746-747.

[15]谢德娟,张春霞,晋献春.痛经三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75.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No.2011B337)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武汉 430065)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7.008

1003-8914(2016)-17-2470-02

(本文校对:陈泽斌2015-11-24)

猜你喜欢

白芥子施灸阳气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中暑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早上洗澡伤阳气
治咳嗽痰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