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的首发抑郁症病人家庭应对的研究
2016-03-10李素萍
赵 娟,李素萍,苏 琳
Study on family coping of first episode depression patients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outcomes
Zhao Juan,Li Suping,Su Lin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030001 China)
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的首发抑郁症病人家庭应对的研究
赵娟,李素萍,苏琳
Study on family coping of first episode depression patients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outcomes
Zhao Juan,Li Suping,Su Lin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030001 China)
摘要:[目的]应用护理结局分类的家庭应对相关条目对首发抑郁症病人家庭应对进行研究。[方法]对护理结局分类中家庭应对条目进行本土化修订,形成适用于抑郁症病人的家庭应对调查问卷,根据病人入院时家庭应对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比较病人入院时及出院2周后病人的家庭应对情况。[结果]首发抑郁症病人家庭应对能力普遍较低;经住院治疗及健康教育,出院2周后病人的家庭应对能力较入院时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的健康教育能够帮助病人提高家庭应对能力。
关键词:抑郁症;首发;护理结局分类;家庭应对;健康教育
家是每个人生活成长的必要环境,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够给人以温暖,为人提供积极的态度。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病人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我国抑郁症造成的负担占疾病负担的第2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致残病因的首位。不仅如此,抑郁症给病人本人及家庭带来的痛苦则更是难以用语言描述[1]。在抑郁症的众多病因中,家庭因素是公认的和治疗康复密切相关的因素之一[2]。家庭应对是指对增加家庭资源负担的应激源进行管理的家庭行动[3]。如何帮助抑郁症病人,使其从容应对家庭问题,得到良好的家庭支持,已经迫在眉睫。护理结局分类系统(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NOC)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美国爱荷华大学护理学院建立的能够反映护理服务效果的结局系统,它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测量病人状况的改变来帮助护士和其他医务工作人员评价和量化病人、照顾者、家庭或社区的状态。本研究应用护理结局分类中家庭应对条目对首发抑郁症病人家庭进行健康教育,了解健康教育对首发病人家庭应对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抑郁症家庭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4年8月—2014年12月就住于我院精神卫生科病房的首发抑郁症病人100例。纳入标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分类-Ⅳ(DSM-Ⅳ)中首发抑郁症发作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评分<8分;年龄≥18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病人知情自愿接受调查并愿意接受电话随访者。排除标准:有其他器质性或药物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或精神疾病史;有酒或其他物质依赖或滥用史;有严重的心、脑、肾等躯体疾病。100例病人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18岁~68岁(47.64岁±14.38岁);初中50例,高中36例,本科及以上14例;学生11例,干部23例,技术人员14例,退休19例,农民27例,其他6例;人均月收入≥1 500元54例,<1 500元46例;住院期间配偶照顾者31例,子女照顾者43例,父母照顾者13例,兄弟姐妹照顾者13例;家庭关系和睦53例,家庭关系一般47例;省市医保68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例,自费6例。
1.2方法
1.2.1测评工具本研究采用NOC结局中家庭应对的条目[2],修改其中一些条目的表达,使其本土化,如将“表现出角色灵活性”修改为“在家庭中能适应角色转换,表现灵活”,将“能使家庭成员角色有灵活性”修改为“在家庭中帮助家庭成员适应角色转换,使其表现灵活”,将“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消极应激活动”修改为“以家庭为中心,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将“安排照顾间歇”修改为“家人生病合理安排照顾时间”,形成包含17个条目的家庭应对调查问卷,并请3名护理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评价,对20例病人进行预调查,验证其内部一致性得出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0,最终形成问卷。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分别描述为从未(1分)、极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始终(5分),满分85分,得分越高,视为家庭应对能力好。
1.2.2测评方法对精神科7名责任护士进行问卷测评培训,并由责任护士征得病人同意后填写完成。在刚入院时评价病人家庭应对的现状,并根据现状由责任护士给予健康教育,尤其针对病人的个性特征,告知家属在今后的生活中鼓励病人多倾诉,尊重病人,帮助病人重建信心,提高病人的自心与做事的积极性,增加家庭亲密度等。在病人出院2周时再次评价,比较应对变化情况。
2结果
2.1病人家庭应对总条目得分(见表1)
表1 病人家庭应对条目得分及排序(n=100)
2.2病人入院时及出院2周后家庭应对总分比较(见表2)
表2 病人入院时及出院2周家庭应对总分比较 分
3讨论
3.1首发抑郁症病人家庭应对现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入院时 100例病人家庭应对得分仅为34.89分±8.16分,说明抑郁症病人家庭应对能力普遍较低,家庭功能严重受损。国外学者发现,抑郁障碍病人的家庭功能明显较差,特别是在家庭内交流及解决问题等方面受到了严重损害[4];Trangkasombat等[5-7]研究也显示,抑郁不仅能增加病人痛苦的心理体验,还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和交往活动等,尤其在解决问题、应对事件时总采取退缩、自责等消极的方式。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生活的第一站,也是必备场所,家庭应对方式能反映出家庭环境的好坏,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疾病的康复[8-10],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控制抑郁的症状,还要帮助病人提高家庭应对能力,改善家庭环境。
3.2对抑郁症病人家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在对病人进行治疗及健康教育后,病人家庭应对得分由34.89分±8.16分提高到62.41分±10.85分,可见健康教育能够帮助病人提高家庭应对能力。调查中“有应急处理计划”“应用策略来处理成员间愤怒、以家庭为中心”“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三项病人入院时和出院2周后调查结果得分均排在倒数5位。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往往自我评价低、内向、孤僻、情绪不稳定[11],且其人格缺乏独立性、社交性[12],对外在环境和未来有更多的消极认识[13-14],尤其在遇到负性事件时,就会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够好,只关注负面信息,往往无视积极的方面,从而产生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15],提示在临床治疗护理中,可以对抑郁症家庭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尤其针对病人的个性特征,告知家属在今后的生活中鼓励病人多倾诉,发现病人的优点,少批评,在家庭问题中多听取病人的意见,尊重病人,帮助病人重建信心,提高病人的自信心与做事的积极性,增加家庭亲密度,进而改善家庭环境[16]。
本次研究应用护理结局分类-家庭应对问卷对首发抑郁症病人开展现状调查,并对病人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对抑郁症病人的护理中,不但要帮助病人缓解重性抑郁症状,而且应该通过配合家庭治疗等措施帮助病人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将更有助于疾病的愈后与转归[17-18]。如何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及家属提高家庭应对能力,重建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是护理需要考虑的方向。但由于本研究中未考虑抑郁症的治疗药物的多样性,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够明确,使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下一步可在病人用药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悼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3-77.
[2]王极盛,丁新华.中学生抑郁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36-338.
[3]吴袁剑云.护理结局分类(NOC)[M].吴瑛译.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06.
[4]Keitner GI,Miller IW.家庭机能与重性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2):89-94.
[5]Trangkasombat U.Family functioning in the familie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a comparison with nonclinical families[J].J Med Assoc Thai,2006,89(11):1946-1953.
[6]Sarmiento IA,Cardemil EV.Family functioning and depression in low-income Latino couples[J].J Marital Fam Ther,2009,35(4):432-445.
[7]陶芳标,张洪波,曾伍,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生,1999(3):2472-2481.
[8]Sarmiento IA,Cardemil EV.Family functioning and depression in low-income latino couples[J].J Marital Fam Ther,2009,35(4):432-445.
[9]Hughes EK,Gullone E.Internalizing symptoms and disorders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a review of family systems literature[J].Clin Psychol Rev,2008,28(1):92-117.
[10]李春林,吴江颖.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缺陷及婚姻质量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0):892-894.
[11]杜保国,李玉玺,杜小对.10-12岁儿童性格与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3):241-242.
[12]阳德华.人学生抑郁和人格关系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3):143-146.
[13]Gara MA.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ther in major depression [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3,102:93-100.
[14]Gotlib IH,Abramson LY.Atrributional theories of emotion[M]//Dagleish T,Power MJ.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Chichester,England:John Wiley,1982:1.
[15]史晓婦,洪讳,赵楠,等.高中生负性认知方式、反复思考和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725-727.
[16]曹京兰.抑郁症病人的家庭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0A):2684.
[17]王继,赵旭东.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1):21-23.
[18]肖勃,谢文娇,张帆,等.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797-799.
(本文编辑崔晓芳)
(收稿日期:2015-01-30;修回日期:2015-11-08)
作者简介赵娟,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素萍(通讯作者)、苏琳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6.030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2C-07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