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研究

2016-03-10吴星黄莉陈甜王凤岐陆露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就业人才培养

吴星 黄莉 陈甜 王凤岐 陆露

【摘 要】在校企协同发展视域下,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对学院所处广西柳州市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校企协同培育制造类人才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协同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策略。

【关键词】校企协同发展 制造类专业 人才培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87-02

校企协同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集中反映在人才战略、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这些为两者合作培养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探索校企协同视域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策略已成为校企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概述

(一)外部环境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教产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实现校企协同发展是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表现。通过构建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制造类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与推动职业教育深入改革的有效途径。为提升高校就业率,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数量上实现提升,更应在人才质量上实现提升,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问题。

(二)内部环境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广西柳州市。柳州是国内唯一一座拥有四大汽车公司整车生产线的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交汇处,也是中国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柳州为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成熟的汽车产业基地为依托,逐步扩大汽车产业规模,推进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柳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努力打造一个服务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中国—东盟汽车城”和区域性汽车制造中心。汽车工业制造基地大环境下,形成对制造类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如何能够满足产业对制造类人才需求,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相匹配已成为关系企业与学校协同发展的重要问题。

校企协同共建“一主多元”办学平台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应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顶岗设置等多方面与企业加强合作,与该专业学生就业相互影响关联、互相推进,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

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作用

(一)使人才培养目标紧贴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需求培养为目标,更加紧贴社会需求。在校企协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共同建立培育人才所需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共同参与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开发,强化校企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具备逻辑、思维、创新、合作、表达等能力的现代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

以企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实战演练、业界专家指导等教学方式,培育制造类人才实战能力,将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动态真切的反映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在人才培育目标中,实现高职院校制造类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结合。

(二)促进社校企“三赢”

校企协同发展在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同时能够促进社会、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校企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等相关实践知识引入大学课堂,扩充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实现全过程协同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课程等深化校企的联盟关系,实现社会、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校企协同培育社会亟需人才,有助于带动人才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二是校企协同培育优秀的现代化人才,有助于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校企共同培育人才,企业在先期就把岗位要求、企业文化植入到学生平时的教学当中,当学生进入就业岗位,便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的要求,真正的实现就业“零距离”,企业获得大量高素质的制造类人才,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三、校企协同发展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策略

(一)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配置,培育学生实践能力

从制造类专业课程设置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立足当前本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之间衔接不足的现实问题,紧贴区域发展趋势,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等,通过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首先,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制造业相关课程建设与改革,并对课程实施进行监管,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的设置符合行业的需求,使课程体系契合制造行业需求,满足制造行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

其次,优化制造类专业课程配置。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共同开发制造类专业基础上,应合理对课程进行配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业技能与岗位核心能力相结合,保证制造类专业课程的针对性。通过课程的改革,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让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提升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使之能够切实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服务于企业。

(二)校企协同培养制造类专业人才

学校和企业通过深层次的协同合作,培育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可以有效提升校企协同质量。校企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协商择优选择授课教师,并采用双导师制度进行毕业设计考核。具体如下:

1.校企协同开发课程

企业依据发展需求参与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教学计划制定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通过校企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协同改革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手段等,确保制造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得到体现。

2.校企共同实施制造类课程教学,实现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在企业车间进行制造类课程学习,并由企业指派专人负责学生的教学工作。可以向学生介绍制造行业的发展动态、最新技术等,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有效的、无缝的对接,提升高职院校制造类人才的培育水平,减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此外,也可以组织开展制造类专业相关技能竞赛,聘请企业人才参与指导,充分提升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

3.学生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

在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行校内和校外的双导师制度,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生参与到企业真实的技术改革和研究项目当中,以此作为毕业设计的来源或课题实践,以真实的实践提升学术的能力,实现所学与所做的零距离对接。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总之,实现高职院校制造类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有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落实,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人才与市场需求间脱节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咏桦.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2

[2]孔凡文,李海英,王玥.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猜你喜欢

就业人才培养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