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探究

2016-03-10黄艳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表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黄艳

【摘 要】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原因,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表现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82-03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其积极性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但是,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以及“90后”学生的特殊性,我国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导致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展开深入研究,消除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

(一)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辅导员在任职之时都是充满动力、充满斗志、充满理想的年轻人,精力充沛,但任职几年之后,精力逐渐消尽、热情下降,产生暴躁、消极、不满的情绪,对学生学习、生活不闻不问,或是漠不关心,不愿主动了解和解决学生问题。

2.工作态度消极。高校辅导员无法排解与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导致负面、消极、懒散工作态度的产生,影响心理、身体健康,长期下去,会逐渐出现冷漠、不满的工作情绪,难以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缺乏强烈的工作积极性,严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职业认可度不高。大部分辅导员在任职几年之后,普遍存在消极、怠慢、松懈的工作态度,失去坚持、奋斗下去的毅力和信心,无法体验本职工作的真正价值,也就难以对辅导员这个职业进行正确定位,无法制定可行、客观的工作目标,对工作逐渐失去兴趣、积极性,进而出现怠工、负面、失望的工作心理,更有甚者产生离职意愿。

4.教育效能感不高。个人在一定环境下对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自信与期望,即为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能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控制与管理,对工作情绪与毅力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教育效能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与学生方面上所寄予的期望。影响辅导员教育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辅导员的教学成果难以在短时期内表现出来,个人价值实现难度较大。因此,职业效果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优异的职业效果会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负面的职业效果则会使辅导员丧失工作的信心与毅力,甚至会产生离职的心理。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导致辅导员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期望可能得不到实现,进而会削弱辅导员的职业动机与工作热情,出现厌倦、失望、压抑的情绪,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将对学生、高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乃至社会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而言,辅导员在出现职业倦怠之后,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置之不理,同时会以行政命令式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愿创新工作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进行消极冷处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漠不关心,不能有效疏导大学生心理产生的一些问题。

对高校、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而言,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或消极对待,或时刻想着跳槽、另谋出路,这也会极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更难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对于辅导员本身来说,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将给辅导员的情绪带来严重影响,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将日趋负面,不仅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表现与工作能力,更将危害辅导员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既不能够对个人未来的发展产生助力,又耽误了现有的岗位工作。上述三者存在着相互因果的联系,且有可能会形成一个封闭的负面影响场,若是对其听之任之,将会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对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职业倦怠的影响下,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得过且过、不钻研、不学习等情况。为了给高校辅导员倦怠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必须找出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认同率较低。目前,社会上对辅导员大致有下面几方面的评价:第一,由于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人们认为辅导员的灌输式教育仅是流于形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倦怠的学习态度;第二,考试筛选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升学竞优的主要方式,受这一制度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体系仍未得到完善,在社会各界普遍形成了重考试、忽略道德教育的心理;第三,大多数人认为辅导员是低门槛职位,忽略辅导员的工作和作用,加上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属于行政类。从职称方面上看,受辅导员工作性质与心理状态的影响,在进行职称评比时,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明显处于劣势,辅导员获得升职或职称评比的机会较少,纵使是少数能担任领导职务的,也不再担任辅导员一职。部分学校有辅导员不能转岗的规定,致使辅导员自我认同感与工作积极性下降。

(二)队伍专业化不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组建一支优秀辅导员来进行学位进修,强化他们担任辅导员一职的事业心,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与道德素质。专业化是非职业与职业化的最大差别所在,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是职业化辅导员的显著特征。辅导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备深刻的认识,拥有丰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全面掌握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但就现实而言,目前大部分辅导员都存在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无法真正适应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部分辅导员没有将辅导员一职视为最终奋斗目标,而是将其当作未来晋升、发展的过渡平台,鉴于此,辅导员普遍都存在职业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足等现象,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与管理。与此同时,辅导员不能长期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具有不可坚持性与间断性,无法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与荣誉感,甚至会存在不满、厌倦的工作情绪,产生职业倦怠。

(三)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楚。辅导员工作核心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事实上,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疲于处理大学生琐碎的事务问题,难以抽出时间真正地投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此同时,高校本身也没有明确界定辅导员属于哪一类工作者,导致学生不得不面对“令出多门”的尴尬,也让辅导员需要承担许多本不需要承担的工作,负上许多本不应该由辅导员承担的责任,增加了职业的风险性与岗位工作的强度、难度。鉴于辅导员的工作涉及面极广、任务烦琐、责任过重、工作表现无法量化,许多辅导员对这一岗位的归属感与热情被极大削弱,在面对学校交代的任务时也开始应付了事,这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岗位归属感不强、缺乏职业期望是导致高校辅导员产生浮躁心理、队伍流动性较大的主要原因,也是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日渐深化、社会利益阶层不断细分的时代潮流中,辅导员不可避免地会对比其他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物质条件、受尊重程度、社会地位,等等。高校辅导员常常需要在工作中面对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处理的问题本身及处理过程随时需要处理大量不可知因素带来的新问题,辅导员是高等教育诸多制度的客观体现,不但工作强度极高,且工作时长也远高于能够按照行政工作时间上下班的普通教师与管理者;相对于专业课教师,虽然他们的工作核心都是教育,但专业课教师毕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也有能力、有精力、有时间通过努力获得丰硕的学术成果,精神价值得到实现;但辅导员不仅没有行政管理者的仕途发展可能,也不可能进入教师的职称发展体系,多年的工作得不到学校的承认,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四)辅导员个人素质不高。辅导员的个人素质高低同样会引发职业倦怠问题。第一,辅导员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问题,与他的精神状况、工作强度有关。刚刚开始工作的青年辅导员往往精神状况极佳,富有同情心、热情与奋发向上的动力,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相当积极的期许,虽然工作上尚需要磨合,但却不至于产生职业倦怠问题;而当业务熟练之后,反而会因为身边同期上任的教师,甚至是这些教师的后辈们都开始评上职称、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在待遇上不断改善,自己却依然止步不前,内心的不满和情感上的受挫也就不可避免;随着辅导员工作时间推移,辅导员经验日益增长,但这时辅导员的得失心就会远高于自己刚刚上任时,若是还不能够拥有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在工作过程中找不到满足感和真实感,那么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出现倦怠现象。与此同时,责任感过于强烈或是对辅导员岗位存在不切实际的高期望,也会产生职业倦怠问题。一个人的责任感强烈,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够帮助自己和团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但责任感过于强烈就会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压力,产生职业倦怠。部分辅导员总是想把工作做得完美无缺,但在客观原因影响下却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导致职业倦怠问题出现。最后,部分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职业倦怠问题出现。例如过分紧张、集中力不够或易怒、浮躁、胆怯、独来独往,等等,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同样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多举措并举,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要彻底消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重点是要解决与辅导员切身利益相关的职称、职务问题,给辅导员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高校辅导员不仅是担任教学任务的教育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目前,对辅导员提供较高的福利待遇与职称评选,主要方式包括:

一是因地制宜,优化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在职称评选上应对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在评选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的审核,以辅导员的实际成效作为评审的主要内容,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审核标准的重点,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站在同一竞争点上,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同感,进而从根本上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二是攻坚克难,营造良好的辅导员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的收入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是解决辅导员各方面问题的着力点,通过岗位补贴、绩效奖金等方式来给予帮助,减轻其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充分调动辅导员队伍的主动性。按照高校的现实情况,保障辅导员的所得工资高于同等职位教师的工资水平,保障正式辅导员与非正式辅导员的工资水平基本持平,保障辅导员拥有平等的住房福利,辅导员安居乐业了,才能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对高校辅导员的考察、培养工作。高校党政部门的储备干部是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出来的,高校党政部门按照发展需求,在辅导员队伍中优选在知识、思想、道德、能力上都较为优秀的辅导员担任领导岗位,不断充实党政干部人力资源,为辅导员发展提供更多上升机会。

(二)帮助辅导员进行职业规划,厘清发展路径。目前已经开展了对辅导员职业规划方面的研究,这些必然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也将有助于维护高校治安与稳定,促进高校发展,更将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通过有效手段,积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高校应该在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怀,并出台有利于辅导员发展的政策。第一,要重点关注辅导员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层面,为其与高校建立起牢固的精神纽带;第二,要改善辅导员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为他们提供进修机会与资金支持;第三,应给予辅导员高校教师编制,尤其是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辅导员,更应通过减少其课时量标准与科研难度。要扎实做好国家针对辅导员出台的各项政策,使得辅导员能够顺利创业、努力工作,从而激发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充分的尊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满足感与快乐,进而对辅导员这个职业产生一定期许与趣味性,降低辅导员工作队伍的流动性,使高校辅导员能够通过努力从综合类知识分子转变为专业技能更强的专业化辅导员。

(三)完善辅导员的职位分析和评价,清晰角色定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相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方向,探讨与把握思政教育的模式与途径,通过多种方式与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力度。针对辅导员工作,高校相关部门要予以高度关注,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对辅导员职位进行深入分析,清晰界定辅导员的责任范围与内容范围,编写职位说明书,为角色定位提供强有力的依据。高校还要构建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晋升等制度,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严格优选,培养辅导员较高的职业素养,彻底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四)辅导员自身要积极预防和解决职业倦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辅导员要充分意识到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所以,辅导员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自身抗压能力,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培育正能量,预防职业倦怠问题发生。第一,要对辅导员岗位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辅导员是一个面向青年学子、为其成长成才服务的伟大岗位,唯有将所有热情倾注其中,发自内心地对辅导员事业充满热爱,才能够从这份工作中得到乐趣,才能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二,要坚持改善自身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也给辅导员这个岗位提出了极高的能力要求,不但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要以身作则、拥有广泛的知识面。辅导员应该将自身塑造成传道授业解惑者、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明灯、精神海洋中的安全港——这也恰恰需要辅导员改善个人修养、充实知识储备。第三,要强化个人情绪调节能力,改善自己在面对职业倦怠问题时的应对能力。要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评估,并主动了解心理学知识,具备一些基础的心理知识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第四,要设定科学、可行的职业期望。职业期望将成为促进辅导员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辅导员需要时常反省自己的工作以及心理、情绪,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定下正确的期望值,预防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与此同时,辅导员也需要不断提高个人能力。而各高校应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辅导员队伍培训机制体制,建立起系统的在职培训体系,为高校辅导员扩宽职业上升空间的锦绣平台。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还应该充分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不断强化高校辅导员上岗以及在职培训,同时挑选表现出众的辅导员前往省级、国家级甚至是国际级思想政治教育机构进修,努力在耗费时间最短的情况下,得到最精干、高素质、道德良好的高校辅导员。

【参考文献】

[1]王瑞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问题的现状及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8(5)

[2]张革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目标诉求和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林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31)

[4]周先进,张亚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优化思路——以湖南省95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猜你喜欢

表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