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三法”原则
2016-03-10玉素萍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实现大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完善。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结合具体校情、学情、生情,按照“乘法”、“加法”和“减法”的原则来进行,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原则 乘法 加法 减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58-02
任何的教学改革,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不意味着对原有模式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着对某种模式的全盘照搬,而应该是在原有教学基础、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顺应院校转型的背景和要求,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遵循相应原则,才可能取得教学实效性。
一、坚持不懈做“乘法”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今天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情境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迫切。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做“乘法”,就是强调不可忽视和削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用合力,在教育效果上体现出“乘法”的原则。
(一)教学改革做“乘法”,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有社会责任感、有辨明是非能力的而不是只掌握某种技能的人。在当前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在多元选择面前不免迷惘。而大量的现实说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重视对学生思想和信念的引导,避免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多样文化、信息网络化、功利化教育下出现主流价值观迷失、交流的减少和道德的冷漠以及成“才”有余、成“人”不足的消极现象,切实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二)教学改革做“乘法”,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反思和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市场导向要求越来越强,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定位很容易出现偏差,重技能培养而轻人文素质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只要搞好专业课就够了”的偏见,所以课程被压缩、学生缺课的现象较普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很尴尬。正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所指出的:“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这种现状必须改革。
(三)教学改革做“乘法”,要发挥教师、学校和社会合力。从环境影响论的角度来看,能否发生“乘法”效应,教师的教学改革是核心环节,但非唯一的因素。如果离开了大的舆论环境、各个具体环节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教学改革很难取得成效,所以必须依靠合力。要深入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积极构建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实践育人机制。首先,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条件。学校应该有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及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能够得到执行。其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对非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的教师和其他教辅岗位人员,要使他们达成共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责任,无论是哪个岗位,都不应忽视,更不能起反作用。再次,要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合作共建等方式对进行爱国、诚信等教育。
二、大胆谨慎做“减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管在什么办学层次上,目标是一样的,但是,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应因时代背景、教育对象而有所变革和取舍。从历时性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进步快,每隔几年,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手段会有落后的可能性;从共时性角度看,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在学科基础、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上都有一定差异,所以没有能够一套永不过时、任何一个课堂都能用都适用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胆地做“减法”。
(一)教学改革做“减法”,是基于学校与学生的基本状况。新建本科院校是在高等教育量的扩张阶段以新成立、专升本、院校合并、民间办学等方式出现的。这种类型的院校,多数先天不足,或者学科基础薄弱,或者专业结构不合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角度看,新建本科院校不重在培养理论型人才而是实践型的人才;从学生的文化成绩的角度看,相比起其他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的深度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适当地做“减法”是有必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课程的特殊性,一直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是“大而全”的模式。这种教材模式利于教学过程中对基本理论的完整掌握,把握中央的政策方向,但无法面向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学吸引力和针对性,就应该考虑如何在教学内容上做“减法”;传统的教学是“灌输性”的教学,课堂中以教师的讲授环节为主,理论体系的掌握作为衡量标准。学生相对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作用非常有限。这样的教学环节就应该适当减少,把教学时间进行更科学的划分和安排。
(二)教学改革做“减法”是精选,不是全盘舍弃,要做好统筹安排。首先,教学内容的增减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不能随意地舍弃;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学环节相配套,优化教学设计,做到以点带面,提升学生对重点理论的关注力和理解力。其次,教学环节的选择也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不能一刀切。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上做“减法”,必然会带来其他相关环节的变化,比如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课程考核的组织安排等,需要教师、教研室和部门支持和配合,做好统筹安排。
三、巧妙设计做“加法”
教学改革做“减法”不是最终目的,在做“减法”的同时,必须同时做“加法”,思考如何运用更好的方法途径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一)教学改革做“加法”,要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以提升教学实效性为目标。教学改革做“加法”,首先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信念教育为目标,必须通过对社会时代的有力分析,才有说服力,局限于陈旧的内容和观点,难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其次,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需要。教材总是滞后性的,不一定能及时反映最新的思想和理论动态,无法及时关注社会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做“加法”来弥补。
“加法”的第一种做法是加教学内容。在教材的使用中,可以将系统的理论模式整合转为专题模式选择性加以重点讲授,还可以进行结合本地区实际来编写校本教材,在把握好方向的基础上更实用,更贴近人才培养的目标。简单说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突出“可用”、“管用”和“能用”的目标。“加法”的第二种做法是加教学环节。课堂中减少了教师讲授的环节,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要增加学生参与的环节,比如讨论、合作学习展示等;减少了理论讲授,与此相应要增加实践感悟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到实际的重要转变载体,也是检验课程教学是否管用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更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从课堂实践到课外实践、从校内实践到校外实践,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读,能走出去看,能抬起头想,能拿起笔写,能张开口说,这也是基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定位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改革做“加法”,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教学改革,观念先行。首先,要客观看待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渗透到个人和公共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无孔不入,这种信息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其次,要客观地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与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课程教学的接受和要求比较高。再次,要看到课程教学改革的快速推进。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课程中使用,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教学对象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教师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需要重新定位高效课堂的理念,这样才能寻求到做“加法”的动力和路径。
(三)教学改革做“加法”,需要善用新媒体和新模式。新媒体和新模式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为课程增加了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做“加法”离不开新媒体,但新媒体和新模式的应用并非越多越好,拿来就用,不能滥用,而要善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技能类课程,它更需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获得共鸣、认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人—机”模式不能取代“人—人”模式,因此,在使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时,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权衡各种模式的利弊,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把控好方向,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关怀,切不可放任,流于形式。
总之,教学改革的“减法”和“加法”是策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乘法”,事实上就是根据原有的教学模式特点、存在问题以及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如何在学科的完整性和知识的应用性之间、课堂理论教学和具体应用实践之间找到平衡,要坚持“乘法”,善用”加减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烁.立德树人是根本[N].人民日报,2012-11-30
[2]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
[3]玉素萍.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基于“二次转型”的背景[J].教育观察,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