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似鹅膏新种毒蕈中毒事件的回顾性分析

2016-03-09周亚娟张建华李洪克李若田王思顺

贵州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鹅膏中毒者中毒事件

周亚娟 张建华 李洪克 李若田 王思顺

(贵州省疾控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

疑似鹅膏新种毒蕈中毒事件的回顾性分析

周亚娟 张建华 李洪克 李若田 王思顺△

(贵州省疾控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

毒蕈; 中毒; 健康教育; 措施

2013年5月11日贵州省某县发生一起4例毒蕈中毒事件,接到报告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医疗机构迅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中毒患者的医疗救治。经真菌专家对现场调查采集的可疑毒蕈形态学辨别,判断此次事件为自采误食疑似剧毒鹅膏新种的蘑菇中毒事件。为做好毒蕈中毒防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重点调查了可疑蕈菌采集、加工、进食情况;到中毒者采集蕈菌地点采集可疑毒蕈标本。毒物鉴定及毒理学试验:将现场调查采集到的可疑蕈菌标本图片发送给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蕈菌专家进行菌形态学及蕈菌物种分类的初步鉴定;用可疑蕈菌标本进行仔鸡急性毒性试验蕈。中毒事件病因分析: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根据孙承业“中毒事件病因判定模型”进行病因分析。

2 结 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该起中毒事件共有中毒患者4例,父亲(病例1,45岁)、母亲(病例2,41岁)和儿子 (病例3,12岁)、女儿(病例4,4岁)。2013年5月11日晚18时左右,中毒病例一家四口进食晚餐,野生蕈是例1、例3在做农活的山上采摘的两种不知名野蕈,一种为白色,一种为黑色,量共计约500 g,其中黑色较少,只有2~3朵,约150g。其它食物及调味品为家中既往所有并一直食用。进食过程中未发现异味或不适,每个人进食的量及是否喝汤等情况不详。5月12日凌晨03:00左右,(病例1)最先感到不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12日07:00、08:00及17:00,余下3人也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呕吐及腹泻次数较频繁,约7~8次,为胃内容物。4人先后被亲戚送到县人民医院就诊,诊断“毒蕈中毒?”,在医院门诊给予洗胃后收入住院观察,予对症支持治疗。5月13~14日,4人吐泻停止,病情似好转平稳,未进行生化检查,继续在该医院观察治疗。5月15日凌晨01:15,病例4突然病情加重,出现昏迷、抽搐,07∶50出现呕咖啡色物质,县医院考虑患儿出现“中毒性脑病”,给予积极抢救的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上午09:00左右,将患儿及其家人一起转送某市人民医院就治,经诊查4名患者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脏器损害,某市医院诊断为毒蕈中毒?多脏器损害。15日下午18:00,病例4救治无效死亡。病例1、2、3于5月17日起,病情相继进行性加重,于病程第8天、第6天、第14天死亡。所有中毒患者事件发生前72 h的餐次中所进食食物与既往无明显不同,对事件发生地村民访谈和卫生院日志调查,当地未发现其他相同病例;中毒患者家中喂养的鸡进食中毒者呕吐物后,次日出现相似的表现并最终抽搐死亡。5月16日,调查人员在中毒患者家中的垃圾中发现1朵白色野生蕈菌,经向蕈菌采集人病例1核实,该蕈菌为所进食的自采野生菌中的一种。在中毒患者亲属的带领下,调查人员在可疑毒蕈采集地采集到白色蕈菌2株并进行不同部位拍摄,将该蕈菌送给病例1辨识后确认与所进食的白色可疑毒蕈为同一种蕈菌。随后,标本图片被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蕈菌形态学专家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2株蕈菌用于小鸡急性毒性实验。在垃圾里捡到的那一株蕈菌,因为保存不当腐烂后弃去。

2.2 实验室检查 中毒患者中毒85 h后在某市医院治疗期间的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例1、2、3、4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酶异常;例1、2、3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随着病情进展,例1、例2、例3均出现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多脏器功能损害。见表1。

2.3 毒物形态学鉴定及毒理学试验 小鸡急性毒性试验:疾控中心实验人员取2株蕈菌30 g,用自来水洗净、切碎,加入食用猪油5 g,米饭10 g,生大蒜3 g,食盐2 g,400 g沸水中文火煮15 min,冷却后给予一只健康仔鸡(质量1.2 kg)食用,大约进食该野生菌混合料约20 g。18 h后仔鸡开始出现异常,不愿食用任何食物,逐渐出现发抖、羽毛湿透,活动明显减少直至不动,挛缩一团,上吐下泻频繁,口吐清亮胃内容物,排泄浅绿色水样物,29 h后死亡。此过程与中毒者家中喂养的鸡进食中毒者呕吐物后出现的中毒表现一致。蕈菌见图1、图2。

3 分 析

毒蕈指可引起人或动物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大型真菌。据文献[2]报道,自然界的毒蕈估计达1 000种以上,目前我国毒蕈(包括可疑有毒)达421种,隶属于39科,112属。由于毒蕈毒素种类多且成分复杂,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 一种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种毒蕈中。因此,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中毒临床分型至少可分为以下五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及光敏性皮炎型,毒蕈中毒尚无明确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1]。

本次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毒家庭所有进食“5月11日晚餐”成员均发病,具有表现一致性、暴露一致性、时间一致性、家庭聚集性的特点;该可疑餐次食用的“自采野生菌”为当日自采,其它食材及发病前72 h所进食食品及加工方式均为家中既往所有,因此判断中毒是由于进食自采野生毒菌(两种,一种白色,另一种黑色)引起。中毒患者临床表现早期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存在假愈期,最后多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合血生化检查提示多有肝功能及心肌酶的明显异常,提示应重点考虑具有肝脏毒性和心肌毒性的毒蕈。形态学初步鉴定结果提示野外采集可疑毒蕈为鹅膏科蕈菌,但无法鉴定至属种,且可疑毒蕈的小鸡急性毒性试验提示该菌有毒。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按照《中毒事件病因判定模型》,判断该事件为一起毒蕈中毒事件,真菌专家高度怀疑为鹅膏新种。

本次事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病例4是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小、发病最晚,病情进展最为凶险的中毒患者,但病程65 h所查患儿肝肾功能均正常,生化检查提示为严重心肌(或横纹肌溶解)损害,于中毒后第4天死亡,与其他中毒患者脏器损害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考虑可能与进食野生蕈菌种类(可疑蕈菌为两种)、加工生熟程度、进食者年龄、患者进食量及方式(如是否喝汤)、个体对毒素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等有关[2]。本次事件中采蕈者自述采集蕈菌种类为两种,一种白色(鹅膏科蕈菌)约350 g,另一种为黑色不知名野生蕈150 g,因为没有找到黑色蕈菌样本,无法进行物种的判断,因此不能排除脏器损害的不一致与混合蕈菌中毒有关。鹅膏菌科蕈菌中既有剧毒蕈菌,也有可食蕈菌,因此种属鉴定对于是否为毒蕈非常重要。鹅膏科的毒蕈主要含鹅膏毒肽、鬼笔毒肽等多肽类毒素,这类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主要具有肝脏毒性,还可能对心肌、肾脏等其他脏器造成损害[3]。此次事件中中毒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肝损害型、心功能损害,伴随多脏器损害,形态学特征判断为鹅膏科毒蕈中毒,但由于病例间存在临床特征的差异,因此不能排除多种毒蕈混合中毒可能。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建议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毒蕈中毒防控工作:(1)建议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防控工作,尤其要加强农村人群的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让村民了解有毒野生菌的巨大危害,不采摘、不食用、不加工、不买卖不认识的野生菌。(2)各监管部门加大对市场的监督检查,收缴销毁流入市场的不明野生菌;明令禁止各餐饮经营单位、学校食堂、集体食堂、自办宴席、会议用餐严禁加工、销售野生菌。(3)强化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毒菌中毒防控知识培训,在接收野生菌中毒者后,应立即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同时要组织最强医疗力量实施救治,病情严重的及时转诊上级医疗机构。属地疾控中心要及时开展对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寻找、采集样本,为治疗提供指导。

[1] 孙承业.中毒事件处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45-47.

[2] 孙承业,谢立璟.有毒生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781-782.

[3] 廖琼.鹅膏肽类毒素的毒理及灵芝对其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9.

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攻关项目: 黔科合SY 字(2008) 3041 号

R12;R18

B

1000-744X(2016)06-0656-03

2016-04-18)

△通信作者,E-mail:64334562@qq.com

猜你喜欢

鹅膏中毒者中毒事件
鹅膏毒肽中毒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煤气中毒急救,别忘了保护自己
“最毒蘑菇”的毒素这样炼成
“最毒蘑菇”的毒素这样炼成
蘑菇杀手:一旦误食,难逃一死
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有哪些急救措施
常见性中毒的急救方法
云南: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提醒到正规市场购买注意食品安全
羽绒服“爆炸”?原来是它惹祸
假酒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