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成人高血压与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2017-01-16吴云艳李伟罗振华成荣吴立荣韦波陈进
吴云艳 李伟△ 罗振华 成荣 吴立荣 韦波 陈进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贵州 贵阳 550004; 2.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预防医学·
贵阳市成人高血压与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吴云艳1李伟1△罗振华2△成荣2吴立荣1韦波1陈进1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贵州 贵阳 550004; 2.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 了解贵阳市成人高血压的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阳市18~8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等指标测定,数据采用双人、双机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完成全部调查项目共1208例,收缩压(SBP)平均值(127.6±20.5) mmHg,舒张压(DBP)平均值(82.4±10.9)mmHg。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30.2%,男性患病率35.1%,女性患病率26.3%,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男女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超重/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高TG血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本次调查人群高血压的发生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以及不良行为或膳食习惯有关,需加强人群健康教育,积极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规范高血压及高风险人群的管理。
贵阳市; 高血压; 危险因素; 调查
姚震等[1]指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缺乏大型的科研及临床实验,指南的制定,往往来源于国外资料,缺乏本土性的证据,而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种族,其生活饮食、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医疗条件等存在巨大差异,加强本土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是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故本次流行病学调查以贵阳市18~85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其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完成全部调查项目共1 208例,其中男性542例,女性666例,男女比例为0.81∶1。年龄范围18~85岁。其中>18~≤30岁204例(16.89%),>30~≤40岁177例(14.7%),>40~≤50岁311例(25.8%),>50~≤60岁270例(22.4%),>60~≤85岁246例(20.4%)。
1.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健康相关行为(吸烟、饮酒、锻炼等)、慢性病家族史等(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体格检查采用统一校正的检测仪器对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等进行检测。血压要求调查对象在测量前休息至少5 min,由经过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人员使用水银柱血压计进行测量,水银柱血压计使用当前卫生部和WHO认可测压仪器。实验室检查包括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等的测定,采用快速血糖检测仪测定其空腹血糖。成立质量控制工作小组,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并加以考核;选用统一精良的检测仪器,检查前严格校正准确;正式调查之前开展预调查,并组织研讨会,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调查过程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了保证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调查问卷当场收回;数据采用双人、双机、双遍录入,对数据进行比对,不一致的数据予以校正。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标准[2],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1 mmHg=0.133 kPa)。高脂血症:采用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3],即总胆固醇(TC)≥5.18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3.3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 mmol/L或甘油三酯(TG)≥1.70 mmol/L。超重/肥胖:体质指数(BMI)≥24 kg/m2[4]。糖尿病:根据ADH 2014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将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 mmol/L,或已诊断为糖尿病者[5]。吸烟:指每天至少吸香烟1支或烟叶1次,并且持续1年以上。饮酒:平均每周饮用1次,定义为饮酒[6]。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中吸烟362例,占30.0%;饮酒242例,占20.2%;规律锻炼480例,占39.7%;高血压家族史296例,占24.5%;年龄的平均值为(46.7 ±14.9)岁,SBP平均值为(127.6±20.5) mmHg,DBP平均值为(82.4±10.9)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的平均值为(60.8±11.0) kg,身高平均值为(160.3±8.6) cm, 腰围的平均值为(23.6±3.7) cm,BMI的平均值为(23.6±3.7) kg/m2,FPG平均值为(4.8±1.5) mmol/L,TC平均值为(4.84±1.07) mmol/L,TG平均值为(2.02±1.58) mmol/L。
2.2 不同性别各年龄段高血压患病情况 本次调查共检出高血压365例,高血压患病率30.2%,其中,男性患病率35.1%,女性患病率26.3%,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0.9,P<0.01)。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病率不同,60~85岁患病率最高,男女患病率分别为61.7%、57.9%。不同年龄段男女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χ2= 82.3,P<0.01),女性(χ2= 126.5,P<0.01)。在>30~≤40岁、>40~≤50岁、>50~≤60岁年龄段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8~30岁、60~85岁年龄段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危险因素高血压患病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有吸烟、饮酒、超重/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高TC血症、高TG血症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无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运动人群高血压与规律运动人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危险因素高血压患病情况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P<0.01
2.4 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以是否患高血压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超重/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高TC血症、高TG血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超重/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高TG血症与高血压存在正相关关系(OR>1,P<0.01),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与高血压的患病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年龄、糖尿病、超重/肥胖、性别、高TG血症、家族史,OR值分别为2.608、2.315、1.907、1.636、1.632、1.060,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病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可造成心、脑、肾等全身器官的靶损害。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是全世界成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压起于儿童时期[7]。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高血压的患病发生不断变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与其他国家相似,而过去数十年控制率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8]。我国1999和2002年高血压的治疗率分别是28.2%和20.3%,而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的治疗率则为39%~69.9%,同样我国的控制率分别为28.8%和24%,而美国、加拿大、英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则分别达到了59.6%、69.6%和52%,远远高于我国水平[9]。我国人群高血压防控形势严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0.2%,与2015年贵州省德江县土家族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33.8%[10]接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超重/肥胖、糖尿病、高TG血症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此次调查人群从年龄分布来看,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与种冠峰等[11]报告的结果一致,表明年龄是影响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随之增加可能与大动脉硬化、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以及顺应性降低有关[12]。从性别来看,本次调查高血压患病率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性患病率为女性的1.636倍,主要考虑与男性应酬、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有关,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至60~85岁年龄段男女高血压患病率没有差异,主要原因可能为女性绝经前体内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故患病率逐渐上升[13]。高血压是一类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可能与线粒体tRNAMet基因突变、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14]。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及高TG有关,与卢惠明等[15]人的研究结果相符。血压水平与BMI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血脂异常和高血糖均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改变,而慢性高血糖还可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二者均可导致血压升高[16]。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年龄、性别、家族史是不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而超重/肥胖、糖尿病和高TG血症均可由日常生活中不良行为或膳食习惯引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改善和控制的。因此,预防高血压需针对高风险人群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监测血压,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进一步规范高血压及高风险人群的管理。
[1] 姚震,陈林. 我国心血管疾病现状与展望 [J]. 海南医学,2013,24(13):1873-1876.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4]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J]. 营养学报,2004,26(1):1-4.
[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J]. Diabetes Care,2014,37 Suppl: S81-90.
[6] 冯一冰,王棵,王定明,等. 贵州地区汉族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J].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220-1225.
[7] Bo Xi,Yajun Liang,Jie Mi. Hypertension trends in Chinese children in the national surveys,1993 to 2009 [J]. Int J Cardiol,2013, 165(3):577-579.
[8] Ji-Guang Wang,Yan Li.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J]. 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2012,14(5):410-415.
[9] 范芳芳,霍勇. 高血压疾病防治的中国特点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4):276-278.
[10] 张霞,卓慧,余龙江,等. 贵州省德江县土家族成人高血压现状调查 [J].贵州医药,2015,39(2):176-178.
[11] 种冠峰,相有章. 中国高血压病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01-302.
[12] 全首祯,马红雨,罗丹,等.飞行员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联研究 [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4):887-890.
[13] 韩冰,梁森,冯化飞,等. 河南省35~74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J]. 中国公共卫生,2014,30(2):193-196.
[14] 蒲琳.某医院体检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1):146-147.
[15] 卢惠明,律冉,林萱,等.武汉市武汉钢铁社区体检人群10 405人高血压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169-174.
[16] 尚庆刚,宋金萍,彭绩,等.深圳市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7):852-855.
贵州省科技厅基金[黔科合SY字(2012)3113];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黔科合LG字(2011)031];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基金(2011-27)
R18;R544.1
B
1000-744X(2016)06-0646-03
2016-04-29)
△通信作者,E-mail:liwei249188@sina.com,E-mail:luo830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