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七月》饮食名物研究
2016-03-09李晓静
李晓静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诗经·豳风·七月》饮食名物研究
李晓静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绘周代农业生产情况和奴隶生活的诗歌,考证其中出现的十余种饮食名物有助于了解我国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作物种植概况。
《诗经》;《七月》; 饮食名物; 商周时期; 农业生产水平; 农作物种植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起点,是诗歌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庞杂,全面反映了商、周时代的社会面貌,如农业、狩猎、战争、祭祀、婚嫁礼俗等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其中《豳风·七月》是一首描绘周代农业生产情况和奴隶生活的诗歌,诗中按季节顺序描写了周代农耕、蚕织、狩猎、祭祀等情况,为我们了解周代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史料。《七月》中出现的名物内容繁多,其中涉及的饮食名物有“黍、稷、禾、麻、苴、菽、麦、稻、穀、葵、韭、瓜、壶、郁、薁、枣、荼、樗”等十余种,本文将对以上这些饮食名物进行考证研究。
一、主食
1. 黍。 黍是古老的农作物之一,《说文解字》对黍有这样的解释:“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
黍去皮后为淡黄色,现在俗称黄米,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至今仍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黍去皮后磨面做成黄糕,可以油炸也可以直接吃,深受北方人民的喜爱。但是在古代,黍由于产量不高、味道甜美,是一种珍贵的粮食作物,是贵族的主要食物,平民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食用。如《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之。”又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可见鸡黍之宴是农家招待贵客的佳肴。
2. 稷。 稷是我国古老的农作物,许慎《说文解字》曰:“稷,齌也。五谷之长。”古代帝王奉稷为谷神,因此有“社稷”一说。可见稷在古代的重要性。
稷是古代最早种植的谷物,很多学者对于这种农作物有不同的解释。如《尔雅·释草》:“稷,粟也。”又如《广雅疏证》:“稷,今人谓之高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稷:“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做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可见古代学者对稷的解释就有三种:一是粟的一种,二是高粱,三是黍的一种,至今学术界对此仍各执一词。但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稷是古代比较普遍的农作物,是普通百姓的主要食物,所谓“黍贵而稷贱”,是黍和稷的主要区别。古人也经常把黍稷连用来泛指五谷,《诗经》中就有多处,如《周颂·良耜》中“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小雅·信南山》中“疆埸翼翼,黍稷彧彧。”《豳风·七月》中“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3. 禾。 禾本是象形字,像谷穗下垂的谷子。《广雅·释草》曰:“盖凡谷皆以成实为费,禾象穗成,故为嘉谷之通名,谷未秀曰苗,已秀曰禾。”《说文解字》对禾有这样的解释:“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古代以粟为嘉谷,因此《广雅》和《说文解字》中的禾即为粟。因为粟后来成为谷类植物的总称,所以禾也成为一切谷类植物的统称。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亿、囷)兮?”等诗句。
由于禾泛指谷类,所以后来成为与谷类相关的汉字偏旁部首之一,如黍、稷、稻、秸、穅、颖、秆等。
4. 麻与苴。 麻在古代专指大麻,现在是麻类植物的总名。大麻是桑科植物,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说文解字》曰:“麻,枲也。”枲即为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雄麻茎部韧皮纤维长且坚韧,可供纺织,是古代人民衣物的主要原料。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的诗句,说的就是古代人民沤麻用于纺织的过程。
麻的雌株名“苴”,又名“芓”。《说文》里有这样的解释:“芓,麻母也。”芓为雌麻,可以结子,其子实有较多的油脂,可以食用,也可以榨油,即我们现在俗称的大麻子,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五谷、九谷之一,也是古人比较重要的主食。如《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这种大麻是我国自古传统种植的,子实并无毒,与后来有毒的大麻不是一种作物。“苴”在典籍中也泛指大麻,有“苴布、苴服、苴履”之说;此外,“苴”还有鞋底的草垫的含义,如《说文解字》的释义:“苴,履中艸(草)”。
5. 菽。 “菽”是大豆的古称,也是豆类的总称。《说文解字》曰:“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春秋·考异邮》曰:“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汉代以前的古人称大豆为“菽”,不称“豆”,上古时“豆”的本义是盛食物的器具,《说文解字》曰:“豆,古肉食器也。”一直到汉代以后才开始称大豆为“豆”。菽是古代中国人很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也是唯一一种国际公认的中国原产的谷物。菽在周代就已非常普遍,《诗经》中有很多关于菽的诗句,如《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诗经·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关于如何烹饪大豆,《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藿,是大豆的叶子。古老的中国人最初是把麦子、大豆等直接煮成食物,还把大豆叶子做成羹汤。由于大豆子实能作主食,叶子也可以吃,因此对于古代百姓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粮食作物。由于大豆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粮食,煮熟做成豆饭吃味道并不好,它只是贫苦人家的主食,古人常用“豆饭”“菽水”指代粗茶淡饭。
6. 麦。 麦是古代人民非常重视的粮食,被列入五谷之中,麦并不是我国原产,而是外来物种。麦在古代本写作“来”,《说文解字》中这样记载:“来,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是说“来”是周代先人所接受的西域瑞麦,一支來麦有两支麦峰,象麦子的芒刺形状,它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 所以称这种庄稼为“行来”的“来”。可见,来是麦的本字,假借为“行来”的“来”。一般学者认为“来”指小麦,“麰”指大麦。
麦子虽然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作物,但是自从传入我国后,便得到古代人民的极大重视,这与它的生长习性密不可分。麦子种植的季节是秋天,第二年夏天成熟收获。古代人民种植的其他谷类作物要到秋天才能成熟,上一年所屯的粮食又维持不到夏天,而夏天成熟的麦子正好解决了青黄不接的问题,因此得到古代人民的重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麦”的诗句,如《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彼留子国。”《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7. 稻。 稻,即水稻,《说文解字》释义:“稻,稌也。从禾舀声。”同时对“稌”也有这样的解释:“稌,稻也。从禾余声。”可见,在上古时,稻与稌都指水稻,据专家考证,稻是比较通用的说法,稌是稻的方言。在《诗经》中,稻与稌都出现多次,如《诗经·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稻也是我国传统五谷之一,由于其生长条件的限制,必须在水中栽种,因此主要产地在南方。上古时期的北方人民粮食还是以黍和稷为主,稻比较少见,可以算的上是粮食中的珍品了,不仅一般百姓很少吃到,就是对于王公贵族来说也很珍贵,甚至用稻比作锦缎。如《论语·阳货篇》中曾说过:“食夫稻,衣夫锦。”
稻子在古代不仅仅用作主食,古人还常常把稻子酿酒,《诗经》中就提到,“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收获稻子,然后酿酒,至春天酿成,专门用来敬献长辈,祝其长寿。
8. 穀。 “穀”,在上古时期一般用作粮食作物的总称,《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百穀之总名。”古代有“五穀、六穀、九穀、百穀”的说法,如《诗经·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在上古时期,“穀”并不写作“谷”,“谷”本有其他含义,如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困境或作为姓氏等等,直到汉代以后“谷”才有了“穀”的含义,最后逐渐替代了“穀”。
二、副食
1. 葵。 《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诗句:“七月烹葵及菽”,其中葵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向日葵,而是葵菜,又名冬葵,民间称冬苋菜或滑菜,属锦葵科植物。《说文解字》释曰:“葵,菜也。”
葵菜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五·葵》中说过:“古者葵为五菜之主。”《齐民要术》卷三也将葵列为蔬菜首篇。新鲜的葵菜口感粘滑味道鲜美,又被称为滑菜。葵菜还可以腌制成咸菜,即葵菹。
由于葵和藿(豆叶)有很强的向阳性,后世有“葵藿向日”的成语表示对明君圣主的耿耿忠心。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葵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2. 韭。韭,就是我们现在食用的韭菜,也是我国栽培最久的蔬菜之一。《说文解字》释曰:“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可以看出,许慎对“韭”之所以有这样的解释,是因为韭菜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适应性强,抗寒耐热,割一茬又长一茬,所以“韭”也声训“久”之意。而且《说文解字》指出“韭”是象形字,像韭菜长在地上的形状,其中下面的“一”是地面,上面的“非”就像一簇簇的韭菜并列生长。
韭菜作为古代传统的五菜之一,在蔬菜中的地位很高,常常作为祭祀的贡品,如《七月》中的“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描绘的就是周代先民用羔羊和韭菜作为贡品的早祭活动。因为韭菜味道鲜美,深受古代人民喜爱,不仅作为一般的蔬菜食用,而且韭菜及其花“韭菁”均可腌制。此外,古人已经学会在温室中培育鲜嫩味美的韭苗,即“韭黄”。韭菜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还可以入药,因此又有“草钟乳”“起阳草”之称。
3. 瓜。 瓜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说文解字》曰:“瓜,蓏也。象形。凡瓜之属皆从瓜。”我们从中可得知,瓜是象形字,好像藤蔓上结着一串葫芦似的瓜类。其中“瓜”字外面是瓜蔓,中间的“ㄙ”为瓜的果实。《说文解字》用“蓏”来解释“瓜”,段玉裁曾注释:“《艸部》曰: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可知“果”为木类植物的果实,“蓏”指草类植物的果实。总之,《说文解字》所解释的“瓜”是瓜类植物的统称,是蔓生植物,属葫芦科。
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食物,《诗经》中曾有多处出现。如《豳风· 七月》:“七月食瓜,……”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腌制,如《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其中“菹”即指用瓜腌制的咸菜。此外,《大雅·生民》:“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指周始祖后稷种的瓜果实茂盛。古人也常常用瓜蔓延绵不断比喻周代人民的生生不息,如《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4. 壶。 “壶”在《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中出现,结合上下文可知“壶”是周代豳人所食用的一种蔬菜,具体是哪种蔬菜,郑玄注释为:“壶,瓠也。”《说文解字》释曰:“瓠,匏也。从瓜夸声。凡瓠之屬皆从瓠。”“匏,瓠也。从包,从夸声。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解释:“匏,壶卢也。”从以上释义可知,“壶”、“瓠”、“匏”三者可互训,均指葫芦。
《诗经》中“壶”“瓠”“匏”均出现过,但是结合上下文,语义上仍有差别。“壶”可以直接食用,是周代豳人主要食用的蔬菜之一;“瓠”也可直接食用,味道甜美,其叶也可以食用;“匏”味苦虽不能直接食用,但是周代劳动人民已经了解它的特性,即熟透后果实中空,因而能作为盛酒的器皿,渡水时可作漂浮物,且其籽洁白整齐,常用来形容美女的牙齿,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5. 郁、薁。 《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的诗句。 《毛传》:“郁,棣属。”“郁”即郁李,属蔷薇科落叶灌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郁”有这样的解释:“郁,馥郁也。花、实俱香,故以名之。”郁李花色鲜艳芬芳,果实呈球形,暗红色,可供观赏,且果实甘甜可口,可直接食用,也可酿酒,种子也能入药,因此深受古代人民喜爱。
《毛传》:“薁,蘡薁也。”“薁”属葡萄科落叶藤本植物,果实黑紫色,俗称野葡萄﹑山葡萄﹑山櫐,可酿酒,亦可入药作滋补品,茎的纤维可做绳索。从《七月》中的诗句我们可以了解到周代人民已经开始采摘这些野生水果食用并酿成美酒。
6. 枣。 《说文解字》曰:“枣,羊棗也。从重朿。”《说文解字》将“枣”释为“羊枣”,而且字形采用两个“朿”会义。枣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果品,是一种落叶乔木,其叶为掌状且有叶脉,有多刺托叶,开浅黄色小花,果实暗红色,多肉可食。《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诗句,其中“剥枣”即为打枣,可知枣同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一样,在周代已经成为定期采收的栽培作物。
《诗经》中还出现了另一种枣类作物就是“棘”,即酸枣。《说文解字》:“棘,小棗从生者。从并朿。”从字形结构上看,“枣”与“棘”有相似之处。棘也是灌木,而且多刺,果实比枣小。《诗经· 魏风·园有桃》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的诗句,可知棘在周代已开始人工栽种,是比枣更为普遍的农作物。
7. 荼与樗。 《七月》中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诗句,其中“荼”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荼,苦荼也。从艸(草)余声。”《尔雅》释“荼”为“苦菜”。结合《七月》全诗,可知“荼”为一种可食用的蔬菜,口感苦涩。《诗经·邶风·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也是同样的释义。此外,《诗经》中的“荼”还有其他释义,如《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荼”指茅草上的白花;《周颂·良耜》中的“以薅荼蓼”是指杂草。
“樗”即为臭椿,李时珍《本草纲目》三十五卷中对“樗”解释为“香者名椿,臭者为樗”。通常香椿可食用,臭椿由于有异臭不常食用,但却“食我农夫”,和“荼”一道成为农夫的食物,可知当时农夫生活待遇之差。
通过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的饮食名物进行研究考证,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我国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作物种植情况,而且从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们饮食待遇的不同,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周代奴隶社会的阶级地位差别,是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1][汉]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明]李时珍著.陈贵廷主编.本草纲目通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4]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晋]郭璞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 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
[10]高明乾,刘素婷.粮食作物古汉名训诂(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
[11]王志芳.《诗经》中商周时期农作物的考古学研究[J].农业考古,2006,(6).
[12]王 宁.《诗经》中的几种植物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12).
[责任编辑:降小宁]
Dietary Products and Characteristics inBookofOdes·BingFolkSongs·TheSeventhMonth
LI Xiao-jing
(HuhhotProfessionalCollege,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00)
2016-09-20
李晓静,女,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硕士。
I
A
1008-0597(2016)03-0047-04
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