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腧穴定位的思考
2016-03-09周俊亮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广东佛山528200
周俊亮(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浅谈对腧穴定位的思考
周俊亮
(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佛山528200)
腧穴;定位;经络
针灸诊治疾病的基础是经络腧穴理论,辨证组方选穴除了涉及中医传统的阴阳、八纲、脏腑辨证等理论基础外,还有经脉、络脉、腧穴辨证等,辨证组方施治正如《太平圣惠方》所说“穴点以差讹,治病全然纰缪”,腧穴的定位准确是取效关键。对于腧穴的定位,诸多针灸学教材均描述了腧穴的定位方法,也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最科学、合理的吗?是最准确的吗?临床效果是最好的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浅谈如下,以飨同道。
1 腧穴定位的不确定性
1.1解剖结构的变异人体解剖结构常出现先天或后天的变异,不是每个人都是按同一个模式生长。如头部一些穴位的定位,如果秃顶或者发际线不明显的人,如何取穴?当然可以用同身寸法和骨度分寸法,但是这二者也存在局限性,下文将会论述。一般人体腰椎为5个,但有些个体腰椎可能有6个,造成腰椎周围穴位的准确定位变得困难。颈椎、胸椎、腰椎的棘突也常会有变异,如偏左或右,或者有分叉,那么按照传统观点认为督脉是一条直线,那督脉的穴位取棘突下是否准确?
1.2腧穴定位描述的不确定性如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但是腕横纹一般有2~3条,以哪条腕横纹为准,没有明确说明。
1.3手指同身寸法的局限性马翔等[1]观察63人,结果发现腧穴定位方法中指寸法与骨度分寸法存在差异:①绝大多数人手指同身寸与骨度规定的分寸有差距;②3种指寸测量脐至耻骨联合上缘,所得寸数均多于规定的5寸(同身寸,下同);③测量胸剑联合至脐、两乳头间距、肩胛骨内缘至后中线、肘横纹至腕横纹、腘横纹至外踝尖时,所得寸数与规定寸数比较,有多有少,双向波动,认为指寸法存在取穴误差。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的自身标准又欠一致性,研究显示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一夫法、食中指同身寸(2寸或1.5寸)各组之间的符合率为0~11.75%(P<0.001),相关统计也提示各组手指同身寸的数据均不相关[2]。
1.4骨度分寸法的局限性李静铭等[3]研究显示,人体各部骨度分寸的每寸均不一致。在骨度分寸中,最小的寸是两头维之间(均数是1.49 cm),最大的寸是腕横纹至中指尖(均数为3.91 cm)。胡剑北[4]测量570人的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一夫法、上肢前臂和下肢小腿长度(按骨度分寸法起止点的定位),测量后亦指出手指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法所述的“寸”之长度在同一人身上并不一致。笔者设想,同样身高1.7米的人,手指同身寸的数值多有不同,手指胖瘦不同,腹围长短不一,甚至相差较大,对于腧穴定位有较大影响。
1.5部分穴位定位值得商榷腧穴的定位是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期间断续有个别不同意见,如《标幽赋》认为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是云门,现行教材以及其它书籍多以中府为肺经第一个穴位。
1.6简易取穴法的局限性简易取穴法有它的便利性,但是不同个人取穴可能存在差异。如“用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指蹊缘上,指尖到达处”取合谷时,不同的方向,取穴会有偏差。再如“两虎口交叉,中指尖到达处取列缺”时,每个人手指长度的偏差以及方向不同可导致差异。
2 腧穴的多样性
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上,腧穴的数量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内经》记载腧穴160个,晋《针灸甲乙经》记载腧穴349个,北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腧穴354个,明《针灸大成》记载腧穴359个,期间腧穴的数量以及个别腧穴的位置都有变化。近代一些医家积极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针法,如腹针、董氏奇穴、头针、眼针、腕踝针、口针、面针、醒脑开窍针法、陈氏飞针、浮针、运动针法等,开创了针灸发展的新局面。在传统十四经以及经外奇穴的基础上,在有限的人体上,开发了更多的穴位。除了上述提到的形成系统的新针法外,加上一些医家创新的一些新的经外奇穴,腧穴数量越来越多。一个腧穴的定位,有时可以用不同的几种方法来取,应用不同方法取穴的效果可能不一样。
3 结合教材标准定位,采用腧穴动态取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空中之机,清静而微”“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笔者认为,腧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点;气血在腧穴、经络中循环无端地不断运动,动态变化是腧穴的特征之一。而且,随着人体气血、精神等状态不同,腧穴的大小、电阻、压力等特性存在变化。在《内经》中,除了同身寸等方法外,尚有一些取穴的方法,值得中医同行注意,如①以痛为腧:根据腧穴处皮肤肌肉对医生手指压力的疼痛程度来取穴,即结合标准穴位定位,在穴位周围处皮肤点按,于最痛处取穴。如《素问·缪刺论》曰“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灵枢·经筋》云“以痛为输”;②以皮肤质地变化处为腧:结合疾病变化,腧穴处皮肤肌肉出现结节、条索、血络、韧性增高等情况者,可在变化处取穴。如《素问·骨空论》云:“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③以按压穴位后的反应为腧:按压腧穴处时,患者病情或疼痛减轻者处取穴。如《灵枢·背俞》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灵枢·五邪》云:“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④在特定体位时定穴:有些穴位需要在特定体位,才能准确取穴。如《灵枢·本输》篇记载中封穴“摇足而得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取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因此笔者建议在临床腧穴定位时,以教材中规定的标准定位法为主,结合上述4种方法定位,会更为全面和准确,也可以提高针灸临床效果。
[1]马翔,唐井钢,杨雁,等.腧穴定位方法中指寸法与骨度分寸法的差异[J].天津中医药,2009,26(5):385-387.
[2]王少鑫,陈兴华.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误差配对研究[J].中国针灸,1997,17(4):243.
[3]李静铭,丁一丹.骨度分寸法及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测量报告[J].江苏中医,1999,20(10):36-37.
[4]胡剑北.关于针灸教材中同身寸的思考[J].中医教育,1994,13(5):22.
(编辑熊瑜)
R245-0
B
2095-4441(2016)02-0077-02
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