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云洲从虚、痰、瘀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

2016-03-09刘玲辰邓丽媛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指导张云洲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外邪太子参

刘玲辰,张  旭,裴  娟,邓丽媛(.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指导  张云洲

张云洲从虚、痰、瘀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

刘玲辰1,张旭2,裴娟1,邓丽媛1
(1.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2.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指导张云洲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虚;痰;瘀;经验总结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以上、下呼吸道感染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小儿肺系疾病,它与中医学中的体虚感冒相似,是儿科门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对该病的防治有良好的效果[1]。笔者跟随导师张云洲教授学习,张教授认为该病主要是由肺脾肾三脏亏虚,痰瘀伏肺所致,提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兼以化痰祛瘀是治疗本病的大法,并在治疗上贯穿始终,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导师经验总结如下。

1“虚”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内在发病基础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久病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张教授认为“虚”是RRTI内在发病基础,而小儿“虚”之说,主要来源有三,其一,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亏虚,很容易感受外邪发病。其二,俗话说“要得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然家长多予重衣厚帽,或骄纵其嗜食生冷寒凉、辛辣刺激、油腻多脂之品等,造成小儿肌薄体弱,易于感邪。其三,随着抗生素等药物在临床普及后,患儿每于外感多以此类药物处理,久之加重脾胃虚弱[2],故致食欲降低,形体瘦弱,更易于感邪。反复感邪,则致虚者更虚。

2“痰”与“瘀”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理因素

2.1痰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诠释了肺、脾、肾、三焦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RRTI患儿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反复外感致使肺脾肾三脏常不足,而此三脏又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若感受外邪,合于内伤,水液代谢失常,易酿生痰浊。“痰为百病之源”,张教授认为痰形成后主要停伏于肺和胃肠,阻滞气机而变生百病,若阻于肺道,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而反复。

2.2瘀叶天士言:“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RRTI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致肺气虚耗,然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气不足则血不运,不运则易瘀,瘀久则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流连往复,由虚致瘀,由瘀致虚,终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缠绵难愈。

2.3痰瘀互结痰、瘀均为病理产物,均属阴类,且津、血本同源,故痰浊与瘀血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致病。正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言“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痰、瘀蕴蓄不解,可因痰致瘀,或由瘀生痰,痰瘀互结。在临床上也确实如此,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大多存在痰瘀互结,单纯的痰浊或血瘀少见,二者往往互结,难以消除,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综上,张教授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乃本虚标实之证,在肺脾肾三脏亏虚的基础上,存在痰瘀内伏,每于诱因引触下病情反复发作。感染期以邪实为主,应驱散外邪、化痰活血,并根据正虚的体质特点兼以扶正,临床常以炙麻绒、苏叶、防风、淡豆豉等疏风散邪,前胡、桔梗、浙贝母、苦杏仁、三子(苏子、葶苈子、车前子)、京半夏、瓜蒌壳、竹茹、冬瓜仁等化痰,以桃仁、丹参、赤芍、川芎之类理气活血,兼以沙参、太子参、党参益气扶正。缓解期以正虚为主,而尤以肺脾虚弱多见,治疗上往往侧重固护脾胃,补肺益气,同时清除伏留痰瘀之夙根,故在处方用药时,以黄芪、党参、沙参、太子参、白扁豆、仙鹤草等益气固本,京半夏、炙远志、茯苓、陈皮、礞石、海浮石、丹参、当归、桃仁、赤芍、蜈蚣等理气助运、化痰活血,同时可寓通于补,使补而不滞,佐以炒鸡内金、焦山楂、炒莱菔子等消食导滞,祛除积滞,以佛手、木香、砂仁之类健脾助运。若患儿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者,常以补骨脂、益智仁、枸杞、杜仲、山茱萸等补肾阳而助脾阳、补肾扶元。遇此类患儿,每以上法疗之,常获满意疗效。

3  典型病例

患儿,女,5岁,2014年4月8日就诊。家长代诉患儿自3岁入幼儿园后,经常患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并曾因“肺炎”住院,有“鼻渊”病史,每于上感加重。诊断:咳嗽。1月前咳嗽至今,病初偶咳有痰,因受凉后咳嗽加重,鼻塞,流涕,涕时清时浊,未现发热,纳眠欠佳,平素汗多,面色萎黄,大便稍干,一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数。中医辨证属风热夹痰证,治以疏风清热,化痰止咳,兼以祛瘀扶正。处方:北沙参18 g,桑叶10 g,杏仁6 g,辛夷花10 g(包煎),白芷10 g,川芎10 g,丹参10 g,蒲公英10 g,前胡10 g,炒枳壳10 g,百部8 g,射干6 g,浙贝母10 g,车前子10 g(包煎),炒鸡内金10 g,佛手10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患儿咳嗽已去,鼻塞、流涕减,纳食增。辨证属肺脾气虚证,前方去桑叶、蒲公英、前胡、炒枳壳、百部,加太子参10 g,炒白术10 g,防风8 g,炙远志5 g,京半夏5 g,继服3剂。三诊:患儿无特殊不适,汗出减,手足转温,纳谷有增。守方继服2周,期间未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且汗出不显,面色红润,手足温,语声有力,纳谷佳,舌淡红,苔薄润,临床疗效满意。

[1]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6.

[2]王芸,顾觉奋.我国儿童抗生素滥用现状概述[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8(3):308.

(编辑弓艳玲)

R725.6

B

2095-4441(2016)02-0058-02

2015-12-16

刘玲辰(1989-),女,云南曲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儿科学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外邪太子参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稿约
太子参危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