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毓林与《鸿泥杂志》

2016-03-08马银行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丽江云南

马银行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00)

马毓林与《鸿泥杂志》

马银行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00)

马毓林于道光年间从京师至滇,沿途见闻笔之于书,名为《鸿泥杂志》。其书主要涉及山川湖泊、气候、动植物、交通关隘、商业手工业、官场士人、楹联诗歌、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在人文地理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体现了作者关怀民生、关注现实、知行合一的人文思想。尽管该书尚存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不但丰富了清代丽江历史研究的史料,还在地方文化、民族、宗教信仰、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毓林;鸿泥杂志;云南

随着清雍正年间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适应生产关系变化的需要,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云南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内地士人至云南游历、做官者日益增多,在教育发展、文化传播、风俗变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大量著述,如《彩云百咏》《滇云历年传》《滇小记》《滇海虞衡志》《滇黔游记》《滇南新语》《滇游续笔》《滇南志略》《滇中琐记》《怒俅边隘详情》等,这些著述对清代滇云诸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民族、地理、文学、人物等记载详瞻。《鸿泥杂志》就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一部笔记体著述,作者马毓林前往丽江府任知府时,从京师至昆明、大理,将沿途所见所闻涉及丽郡风土人情的记载和一些读书笔记、心得摘要记录整理,该书大致付梓于清道光年间。

一、马毓林其人其事

马毓林(1768-1830),字西园,号雪渔氏,山东省武定府商河县(今济南市商河县)人。年幼聪慧,矢志读书。19岁中童试第一,30岁中戊午科(公元1798年)举人,40岁中戊辰科(公元1808年)进士,朝考中选殿试二甲。以主事分刑部,观政数年后提中厅,差竣实朴,历主事、中总办、员外郎等职。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时任湖南乡试副考官,甲申(公元1824年)冬外放云南,乙酉(公元1826年)任丽江府知府。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五月五日,总督阮元、巡抚伊里布上书朝廷,求补任云南府知府,“因云南府为省会首郡,管辖十一州府,为通省知府领袖,政务殷繁,时有紧要案件,必须精明干练之员,方可胜任,藩臬两司于通省知府内详加拣选”〔1〕。道光七年马毓林离职丽江,任云南府知府。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冬以病辞职,“大吏强为慰留。”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欲升迤南道道员,马毓林力请辞官归乡。第二年病逝山东省商河县,葬于武定府阳信县。所著有《湖南典试录》《万里吟》《鸿泥杂志》存于家。

(一)年幼聪颖,志在读书

由于受家庭熏陶,马毓林年幼时父母教导有方。马毓林之父,“世擅清门,代传素业,家风淳厚,垂弓冶之良模,庭训方严,启诗书之令”〔2〕415。其母高氏,“克树芳型,尤多慈教,著承筐之雅范”〔2〕415。而继母李氏,“殚育子之劬劳,恩同毛里,笃因心之慈爱,道在均平”〔2〕415。在父母精心教育下,加之章玉辂任商河县知县时,致力于发展教育,“事务持大体,尤加意学校,月试极尽奖劝,虽公务丛集不废,一时科名登进皆所拔萃士”〔3〕。马毓林年十九时应童子试,成绩第一,县令章玉辂尤为器重,学使刘文恪复核,认为马毓林在童试中第一当之无愧,“以公冠首,阮宗师科试,以优等食饩”(光绪马氏族谱)。显露出马毓林年幼时的聪慧。

(二)出身书香门第,父辈言传身教

马氏宗族在山东商河县影响深远,考取功名者甚多,据民国《商河县志》记载:“清名进士马翊宸城北马庄,马毓林城北马家菴,至今书香不绝,虽非同宗而各有谱牒,散处各庄者至十余处,亦邑之望族也”〔2〕260。马毓林出身书香世家,其父马江、其伯马淮对其影响深远,父亲以诗文见长,而叔叔则以刑名著称。

马江,字桂岭,乾隆乙酉科举人,官登州府教授〔2〕267。“生平崇尚实学,作文沉郁顿挫,绰有风骨,诗出入唐宋,不为前人羁缚,书法冠绝一时”〔2〕339。著有《春帆集》《闽峤集》《观海集》《余间偶笔蕉轩集》《蒙养拙菴古文》《秋浦韵钞》《还乡集》传世〔2〕339。这对马毓林日后在文学上的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淮,字柏源,乾隆庚辰科举人,官福建惠安县知县〔2〕267。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至福建罗源县为官,“剖断积案,狱无遁情”〔2〕321。时有林、黄二姓争葛藤山界,经年不休,马淮为之断案,“尔山名不祥,改和息山,为尔斩断葛藤,永无讼患”〔2〕321。武生郑某与弟争夺遗产,官司打十余年而无法断案,马淮“责之以大义,喻之以至情,感泣而罢”〔2〕321。乾隆辛卯(公元1771年)官惠安,惠安素称难治,马淮“奸剔弊,四境安堵,民歌善政”〔2〕321。因政绩显著,奏朝廷加通判衔。马淮在惠安时“有稻秀双歧,永春有铁树开花之瑞”〔2〕321,不久因病卒于任上。由于自己为百姓排忧解难、化解乡里恩怨,百姓怀其德,“海疆人莫不感德”〔2〕321。马淮的政治经历对马毓林后来从政影响深远。

(三)勤政爱民,颇有政声

马毓林为官清廉,勤政为民,颇有政声。嘉庆戊寅(公元1818年)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典试湖南得人极盛”〔4〕。得举人李萼等49人、副榜唐晋等9人〔5〕,皆知名士,“阶见时龙颜大喜”(光绪马氏族谱)。道光乙酉任丽江府知府,“政简刑清”。马毓林曾撰写《丽江视事见年岁丰稔汉夷安恬喜赋见志》一文,是对道光早期丽江太平社会的详实描述,也是关怀丽民的真实写照。“鼓角声随弦诵音,西陲武备气严森。经生岂识筹边策,壮士频怀报国心。慷慨有情思倚剑,升平无事欲弹琴。须知镇静方为福,忠信常书座右箴。土语侏儷未易知,欣看苍赤气恬熙。年丰比户皆篘酒,俗朴沿街尽贸丝。麦饼乳茶留客坐,芦笙铜鼓赛神祠。笑余忝作蛮夷长,无诈无虞两不疑”〔6〕。上阕展现出一幅塞外风光,将士守边之景;而下阕描写丽江人民生活恬静、物产富足的升平之世。马毓林任丽江府知府时正值宾川饥荒,马毓林倡捐养廉银赈灾,“宾川属境歉,公捐廉赈济,舆诵遍遐迩。”由于马毓林的积极行动,帮助宾川度过灾荒危机,百姓感其德,传诵一时。

(四)从政清廉,司法公正

马毓林在刑部任职时,对案件潜心研读,审理细致入微,“秋审处于巨案疑狱,悉心研鞠,每日夕下,直秉烛阅。案牍初至署,大司马光悌性最严于□官,毫无假借,公遇疑案,即侃侃与必得情况后已,转后上官,所事倚重治狱,多所卒”(光绪马氏族谱)。因断案能力强,获得同仁的认可,“仁恕居心精勤,莅事狱多平反,同曹咸推为能”〔4〕。总督阮元知晓马毓林有较强的政治管理和决狱能力,力请调任云南府知府。道光七年任云南府知府〔7〕。由于云南府为省会,事多繁杂,马毓林“以静不涉张皇,而自无废事”(光绪马氏族谱)。此时昆明出现张大鹏等倡乱惑众之事,总督阮元欲以极刑处置领导者及参与者,按察司和布政使竭力劝说,却无法扭转局势。马毓林劝“以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光绪马氏族谱)。总督阮元以马毓林刑名谙练,遂允其请命。马毓林“立橐搨,奏天廷,甚合上意”(光绪马氏族谱)。云南府同知啓荣尝赞曰:“不冤不滥,无纵无枉。不少存幸功之心,能大开三面之网,非公宽仁,乌足以语此”(光绪马氏族谱)。道光《商河县志》也有相关记载:“政务殷繁,履任半年积案一空,有张大鹏等大案,毓林日夜研鞠悉得实情,立释无辜,不枉一人,狱无冤。抑滇人颂之”〔4〕。马毓林事迹不但在滇云各地声名远播,在乡里也颇有影响。

二、《鸿泥杂志》所记载之内容

马毓林于甲申年出守滇南,“渡黄河、涉湘汉、过洞庭,由滩河抵镇沅而南,日日山行。”至乙酉六月始抵滇省,旋补丽郡。马毓林任丽江知府时利用闲暇之余,考察山川形胜、访问乡老友人,曾说:“其山川、人物更有前人所弗及考核者,幸其地僻事简,公余之暇,取道途所经及闻诸友人者,抄录成轶。”命名《鸿泥杂志》,于道光丙戌年间流布。清人钱泳论述“鸿泥”之意,“足迹所到,略志鸿泥,以备遗忘,不可谓之阅历也”〔8〕467。此论与马毓林著述意义相同。

《鸿泥杂志》,全书共四卷,原文约3.6万字。前两卷记载作者从中原地区至滇云沿途所见所闻,后两卷记载云南轶事和简述云南历史,其中对吴三桂在滇事迹记载尤详。在序中作者表明撰写之意,“天地之大,品汇之繁,怪怪奇奇,何所不有。如必以亲身涉历之区,所见所闻,笔之于书,以为良朋聚谈之助,则游览所弗及、耳目所不周者,终属茫然。是何殊于以蠡测海,以管窥天,徒贻笑于大雅乎!”由于我国疆域广袤,地理差异显著,民族分布广泛,其历史人物事迹、诗词歌赋、民间谚语歌谣,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因此“使不登诸编简则过而輙忘,几与入宝山而空回者无异”。

该书所记载内容丰富,涉及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道光初年云南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从《鸿泥杂志》分类来看,主要记载山川湖泊、各地气候、动植物分布、沿途交通、城防关隘、区域农业、手工业状况、官场士人、楹联诗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其中对清代道光年间丽江乃至滇西北社会生活记述尤详。

(一)对云南山川湖泊之记载

马毓林在书中对其游览滇云诸地,所到之处山川多有记载,如昆明太华山、碧鸡山、金马山,大理点苍山、宾川鸡足山、炎凉岭、鹤庆观音山、丽江象山、黄山、芝山、文笔山和雪山。其中对玉龙雪山冰川景观描述颇详,“雪山,一名玉龙山,在丽郡北二十里,高可万仞,峰峦削秀,积雪经年不消,望之一片晶莹,如琼楼玉宇,近山侧则寒风刺骨,未有能跻其巅者。丽郡儿童率于六月内取山雪和以蔗糖,在市售卖,如京师之卖冰水者”。马毓林曾因公由剑川至丽郡,途经铁甲山,目睹了铁甲山森林茂盛的景象,“山上土多石少,树木丛杂,径中堆木叶厚尺许。树根从地中突起,蟠曲满道,地上树支木片纵横无数,亦有大木沉埋地中,上面犹隐隐露出,行人即踏此而过”。马毓林描述了铁甲山植被完好,与今天铁甲山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对云南各地气候差异之描述

在书中马毓林简要概括云南各地气候特征,“滇南天气无大寒大暑,时当盛夏亦须内服绵背心,冬月则小毛衣服即可御寒……大抵滇省天气除元江、普洱、镇沅有瘴疠之处,暑热为多,其余微热、微寒。虽有不齐,非甚悬绝。”并以切身行动,感知云南的气候差异,“余于乙酉六月抵滇,正值中伏,早起赴宪辕,凉气爽肌,颇似北方中秋节后。彼时人言丽郡有雪山,为滇省最寒之地。及十月至丽,山上树木不凋者,署中蜀荠花尚开放,早晚微凉,如北方九月下旬”。

(三)对云南动植物之记载

由于云贵高原山脉纵横交错,形成若干不同的地理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环境。书中记载了马毓林所见所闻动物中陆生动物20余种、水生动物10余种、农作物10余类。而每一大类农作物又分为若干品种,其中蔬菜30余种、菌类10余种、果类近30种、药材20余种、花属22类。

(四)对沿途交通之记述

马毓林从京师至滇云,途径黄河、湘汉、洞庭,由滩河乘船至镇远,再由镇远走山路至滇,对沿途奇闻异事记载颇多,再现了清代中叶云贵交通文化。在陆路方面,对文德关、相见坡、禹梁杠、云顶关等处多有描述,认为这与蜀道相似,“皆鸟道悬空,肩与须雇纤夫牵挽以行,真不亚于蚕丛之蜀道矣”。在水路方面,对自常德至镇远水路险滩记载详细,其滩共有三百余,而其中最险恶者,如“清浪滩、黄狮滚洞、满天星、高丽洞等,不可枚举。”对行船艰难也有记载,“每船皆用纤夫十余名,牵挽而上,水程之难,无逾于此”。

(五)对城防关隘之记述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清代滇云诸地充分利用险要的地理地形设关立哨。从贵州至云南沿途关卡林立,马毓林总结了所经贵州沿途关卡,“黔中山多陡峻,镇远以西则文德关、相见坡、禹梁杠、云顶关;贵阳以西则黄果树、凤凰关、石龙关、打铁关、拉邦坡、老鹰岩、南车坡等处,皆鸟道悬空,肩与须雇纤夫牵挽以行,真不亚于蚕丛之蜀道矣”。也对昆明至丽江沿途所经关哨作简要描述,“自滇省至丽郡共十八站,有九关十八哨之险,如碧鸡、老鸦等关,尚不甚险隘,帷响水、回蹬、宣化、邱塘各关崇高峻陡,其余如狮子口、排楼哨、六里箐、定西岭等处,亦皆崚嶒崎岖,较之黔中山路更为难行”。

(六)对云南手工业发展状况之记载

清代云南手工业有自己的特色。如通海缎,“滇省所出之通海缎,俗呼为滇缎,省内各街道俱有机房数处”。丽郡地处偏远,伴随着服饰的改革,布匹需求量加大,促进了本地纺织业的兴起,“妇女多以贸易营生,不解纺织。丙戌春,自川中来数人教人纺织,并能造机杼之具,妇人从学者甚多,学织之布粗恶未能匀细”。

绍兴酒在云南颇受欢迎,然而由于运输成本较高,云南开始绍兴酒本土化生产,“滇省所用绍兴酒佳者甚多,惟价太昂,每中罈值银四两。近来土人有假造者,初饮亦可,惟不能耐久,久则色味俱变矣。”丽江、鹤庆、楚雄等地酿酒业较为发达,“丽江卖烧酒者甚多,其地并无高粱,但以麦曲和稻米为之,味香而薄。亦有黄酒,甜如蔗糖水,饮多亦足致醉。至鹤庆烧酒,不知如何酿法,其气味较丽郡为佳。楚雄定远县出力石酒,味不甚香冽,而气力较大,似与来自山西之大曲酒各有所长”。

(七)对云南物资流通之记述

清代中叶商业发达,商品流通加速,商人足迹遍布各地,尽管云南地处边陲,但也成为商品流通与交流的重要地区之一。云南境内流通的商品种类繁多,主要涉及到棉花、食盐、皮革、洋呢、丝绸、火腿、酒类甚至鱼虾等类。洋呢“出自广东,商贾贩至云南,以此物并无关税,故价值较他省为轻。每上高洋呢,天青色者,不过每尺一两。其蓝色及各杂色,则每尺只六七钱”。川黔丝绸因成色、尺寸不同,造成了价格差异较大,“其由贵州丝织成者,俱系杂色,每疋足袍料一件,价不过三两。其由四川丝织成者,蓝色居多,尺寸亦极宽长,每疋价银总需六两。又有贵州紬,自贵州贩来者,每疋长四五十尺,价值亦不昂贵”。

(八)对云贵官场人物之记略

马毓林在滇期间,接触各级官员颇多。道光年间云贵官场上有一段佳话:道光丁亥、戊子间(1827-1828)王楚堂、翟锦观官宦云南。王楚堂〔9〕,字云榭,为云南方伯;翟锦观〔9〕,字云荘,为云南廉访,其字中都含“云”,而云南因“汉武朝彩云见南中,云南之名始此。”祁、何金治理贵州,而祁〔10〕400,字竹轩,道光六年任贵州按察使;何金〔10〕400,字竹居,道光九年任贵州布政使,其字中都含“竹”,而贵州“桂竹后称贵竹”。由于以上四位官员官绩显著,深受官民爱戴,佟景文等作《竹云歌》颂之。嵩浦于道光六年任贵州巡抚时熟知四位官员政绩,手书一联赞之云:“贵竹称双竹,云南见二云。”这是幅双关联,既符合滇黔别称的历史渊源,也与四位官员官绩政绩相吻合。

(九)对云贵楹联诗歌之记录

马毓林在《鸿泥杂志》中记载所见所闻楹联有11幅联。按其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茶棚庙宇、楼阁亭台、官衙贡院等类。许多楹联罕见于其他文献,为了解清代中叶云贵交通线上的世俗民风、山川风物、文人墨迹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马毓林途经关索岭时,瞻仰关索庙,记一楹联,“山不在高,平辟南荒,丞相天威犹在望;子能继父,力扶炎鼎,关侯庙貌迥如新。”鄂西林相国撰写云南贡院楹联一幅,“文明当极盛时,亿万年声教,不须润色尽属太平;赏识在风尘外,廿三郡人才,一经品题便成佳士。”

马毓林记载的诗人达28位,诗歌达46首。其中唐元明时期的诗人13人,如唐代元稹、白居易等,元代段功夫人,明代建文帝等;清代诗人15人,如钱棨、史渔村、张补裳、杜藕庄、周雁沙、叶小庚等。马毓林所记载清代诗人、诗歌在其他志书中难以见到,这为研究清代滇云诗人群体、诗歌创作提供了线索。

(十)对宗教信仰区之描述

云贵地区民族众多,分布定居,宗教有别。马毓林途经各地留意观察地方民间信仰。在至滇途中,过飞云洞,看到“兰若一区,殿宇崇闳,外殿祀关帝”。而洞内石壁上则立观音大士像,“法相庄严,著大红洋呢斗篷,旁侍善财龙女,神致如生”。马毓林对关索岭关索庙地理位置、建筑布局、殿宇分布等记载尤为细致,可见关索在西南地区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丽郡居民对宗教信仰十分虔诚,“丽郡家家好佛,每逢望行香时,见男妇持香烛赴菴,观者络绎不绝。其妇女贸易赴市,亦必携带金刚、观音诸经,于交易之余,坐地持诵”。由于丽江临近西藏,藏传佛教对其影响深远,“土通判木睿第四子生有异相,五六岁时能通释典,及八九岁时,西藏喇嘛来迎,云其师圆寂时有遗言,降生此地。此子与喇嘛相见如旧识,遂偕至郡北解脱禅林,谈禅累日,与喇嘛偕赴西藏不复返,当时人皆称为活佛”。

(十一)对滇云诸地风土人情之记载

滇云诸地因民族众多,风俗差异显著,形成具有独特的区域民族风情。大理三月街起始于唐,至今不衰,成为大理重要的物资交流节日,“每岁三月十三日,大理开市于演武场,集商贾聚四方之货,交易凡服饰、饮食、器用、书籍以及金玉、珍宝,无不具备。至十七日移城内,二十日散市,俗呼为月街子会”。马毓林在丽郡日久,对丽江民风民俗知之甚详,描述细致,主要涉及到龙神祠三月演戏、丽妇服饰、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等。马毓林及其前任知府王厚庆对丽郡服饰进行改革,“丽郡妇女习染夷俗,身披羊皮,头戴尖帽,高尺许,背负竹篼赴市贸易。余同年王幼海莅是郡时,曾出示严禁,从此戴尖帽者改为观音兜,而羊皮则绝不能去。盖其地天气较寒,布疋昂贵,惟羊皮价贱,是以大家宦族嫁女、娶妇亦必制羊皮二块,镶以宝石、珠玉,以为华饰。其贸易负重者则以粗恶羊皮为之”。

三、《鸿泥杂志》人文思想

《鸿泥杂志》是马毓林所见所闻、所读体会之作,书中充满了作者关怀民生、关注现实的情怀,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编撰思想,反映出作者知行合一的理念。

(一)关怀民生,关注现实

尽管马毓林出身书香门第,仕途顺畅,但能深入民间、了解社会现实,关注普通百姓生活。马毓林在丽郡时特别留意下层社会生活,深入百姓中间,帮其排忧解难。丽江龙神祠每年三月间演戏,“郡城妇女无贵贱贫富皆往游盛,饰相炫耀”,而贫困者“典田卖谷租赁服饰”,对此陋风马毓林晓谕禁止。清代中叶,丽江的嫁娶已发生变化,夫家备齐嫁妆成为娶亲的必要条件,马毓林对此提出劝告,不正风气有所减缓,“嫁妆丽郡女子未嫁者,名曰:‘阿古姬’。赤足蓬头,有力能负重,往往有三十余岁未嫁者,问其故,则以夫家不能备金镯、金簪等物,即不许迎娶。”马毓林对此痛心疾首,决定革除弊风,“余出示晓喻,此风稍息。”

马毓林途经贵阳时,留意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贵阳东西民妇赤足者多,裹足者亦有之。恒以织草履,编草帽为业,亦有纺绵花者。”由于贵州山多田少,布匹生产极为有限,然而饭食不甚昂贵,“饭一盂值钱三文,谋食尚易,惟衣服甚难。每见大路旁男妇布衣蓝缕,皆千补百衲,若悬鹑无一完好者。”这表明当时贵州的食物供应尚可,而服饰却极为短缺。

(二)记述亲闻,下笔公允

《鸿泥杂志》记载内容一者为作者亲见亲闻,保证了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关索及关索庙争议颇多,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史料匮乏,难以考证,鉴于关索信仰在滇云诸地传播广泛,早已深入人心,马毓林认为“以关帝威灵,千古供仰,由父及子,隆其庙祀,亦足动人忠义。至武侯手植之松,志以石碣,与召伯甘棠无异,俱不必辨其真伪也。”提出较为公允的评价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鸿泥杂志》记载内容二者为依据史料抄录而成。对于史书记载模糊不清者,马毓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考辨其真伪。如乾隆《云南通志》记载丽江花马石,“缘城西北三百五十里有花马山,崖石如马,其色斑烂。昔么些据此,名其国为花马国,后人附会之,遂谓丽郡产此石”。马毓林在丽江一年有余,“求之不得,间有人以石求售,称为花马石,其实与寻常石无异,并无马形亦无花纹,”进而认为“足见其误”。

(三)知行合一,亲身涉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则不可偏废”〔8〕604。在以通过穷经皓首、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的社会里,实为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马毓林虽然也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然而对“行万里路”乐此不倦。面对着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马毓林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观念,认为“天地之大,品汇之繁,怪怪奇奇,何所不有”。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坚持“必以亲身涉历之区,所见所闻,笔之于书。”进而提出“则游览所弗及、耳目所不周者,终属茫然。是何殊于以蠡测海,以管窥天,徒贻笑于大雅乎。”同时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闭门苦读、知行脱节的行为提出批评,“然而九州遍历,世有几人,书生不出户庭,眼光如豆,一旦筮仕分符,凡山川风土、古今人物以及谣谚诗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不登诸编简则过而輙忘,几与入宝山而空回者无异。”马毓林至丽郡后,把沿途见闻、丽郡风土人情及读书笔记等撰写成书,“幸其地僻事简,公余之暇,輙取道途所经及闻诸友人者,抄录成帙,非敢借此以问世也。”尽管马毓林认为撰写此书“以为良朋聚谈之助”“以此编代吾口焉”。然而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四、《鸿泥杂志》的价值

《鸿泥杂志》前两卷多为马毓林见闻记载,中间穿插因地点或历史事实而引申的历史故事;后两卷为读书笔记,简要记述云南的历史。其中对吴三桂在滇之事记载颇为详细。基此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文地理学、史学、文学等三个方面。

(一)人文地理学价值

《鸿泥杂志》刊出至今已有200余年,然而《鸿泥杂志》又是当时见闻记载,内容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不亚于一本百科全书式地方志书,具有浓厚的人文地理气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经济地理的记载

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强烈影响,在地域上表现千差万别。马毓林对滇黔各地农作物分布作了简要描述,“滇南五谷惟稻、麦、豆、荍四种,各郡皆有。”也记载了贵州水稻种植分布状况,并对比了区域间的作物种植差异,“黔省东西一带稻田最多,至安顺府稻田更盛……安顺以西稻田渐少,入滇界平地较多,惟荍麦、燕麦、包谷等类,稻田亦有之,然较之黔省则大相悬殊矣。”由于滇黔各地粮食价格平平,人们生活较易,“稻米白洁,每觔不过制钱十文。其菜蔬鸡鸭鱼肉俱不昂贵,是以滇南谋食为最易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

2.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描述

反映出清代云南矿产资源开发的状况。在矿产资源方面主要记载丽江文笔峰铜屑、东川紫铜、武定绿矿石、大理石、永昌围碁子、猛缅的水晶、墨玉、翡翠、玉、宝石、琥珀等;也记载了云南食盐产地及生产状况。如云南食盐生产,“滇省食盐皆由井水煎办,其法不一。商人设立盐厂,厂内掘二井,一咸水一淡水,称为用淡养咸,候咸水养成取出,用铁锅煎成盐块,如釜大,色黑白不一”。

3.对手工业及商品流通的记述

反映出清代云南手工业发展水平及物资交流的状况。《鸿泥杂志》记载云南手工业主要涉及到纺织业、皮革业、酿酒业等。洋呢成为大宗进口商品,并在全国广泛流通。云南本土丝绸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滇省所出之通海缎,俗呼为滇缎,省内各街道俱有机房数处”。贵州、四川纺织品也在云南流通,价格又不甚贵,“其由贵州丝织成者,俱系杂色,每疋足袍料一件,价不过三两。其由四川丝织成者,蓝色居多,尺寸亦极宽长,每疋价银总需六两”。羊皮、猞猁、水獭、飞鼠等主要产于丽江,其中羊皮作为服饰在丽江较为普遍,而猞猁、水獭、飞鼠等因价格低廉,使用者众。云南本地酒业发达,各地都有酿造者,如丽江烧酒、黄酒,鹤庆烧酒,楚雄力石酒等。作为外来酒品绍兴酒在滇云各地也颇受欢迎,因利驱使,促使绍兴酒本地化生产。

4.对宗教信仰的记载

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宗教形成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景观。马毓林观察、记录了沿途所见之宗教分布。云贵交通要道之名胜,多成为佛、道宗教庙宇之地,正是这些以宗教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景观构成了宗教发展与依托的场所。贵州岩溶地貌较为发达,溶洞众多,在游胜之处,各路神仙多有崇祀,如飞云洞,洞外祀关帝,洞内祀观音。因小关索岭地理位置特殊,在此修建“蜀汉将相祠”,成为云贵关索信仰的重要标志,不仅当地百姓对其顶礼膜拜而且往来官宦、士子、商旅等对其崇拜有加。丽江是藏传佛教在滇云诸地传播的区域,也是藏传佛教东进的终点,藏传佛教在百姓中产生广泛的影响。马毓林详细记载丽江土通判木睿第四子成为活佛之事,可以说是丽江地区藏传佛教信仰的重要体现。

5.对社会风俗区的描述

社会风俗是一区域风俗展现的综合体。滇云诸地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社会风俗各异。聚会是人们交往、沟通的重要形式,昆明士大夫多借寺庙、会馆等集会,圆通寺、真庆观是士大夫宴客的重要地点。丽江芝山福国寺是佛教圣地,也是胜览之处,“寺内皆喇嘛僧,往游者率借僧寮为饮讌地”。因丽江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与其他郡县有所差异,丽江妇女的生产地位、服饰、习俗等方面差别较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二)《鸿泥杂志》的史学价值

1.客观地记述并评价了历史

《鸿泥杂志》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游记与读书笔记的综合体,前两卷所撰写的内容以游记为主,后两卷所编撰的史事以读书笔记为主。记录了从传说故事开始一直到道光年间,可以说是一部简略的云南地方通史。其中历史事件涉及到金马山故事、南诏碑缘由、古妙香国、南诏建国、竹王、蒙舍大理国更迭、明玉珍寇云南、梁王段功恩怨、阿事迹、骠国历史、建文轶事、杨升庵戍滇、吴三桂在滇事迹等。对于该书的编撰,作者有选择性地、较为系统地记述云南历史与人物,并对事件和人物评价较为客观,如对李定国的评价为倔强、勇猛与忠诚,评价沐天波的忠顺与无奈,因事件不同,对吴三桂的评价褒贬不一。

2.丰富了地方文献资料

《鸿泥杂志》前两卷是马毓林对道光早期云南社会概况的描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道光时期云南的社会现实。而这些记载罕见于其他史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云南地方史料。

3.为考校其他史料提供依据

大观楼长联传颂海内、影响深远,然而在长联的传抄中,出现别字现象,在没有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真假难辨。马毓林所记载大观楼长联是作者实地游览,为第一手资料,内容较为真实,这为考校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中的大观楼长联、梁章钜《楹联丛话》中的大观楼长联及杨琼《滇中琐记》中的大观楼长联提供了依据。

4.还原历史真相

马毓林于道光乙酉(公元1825年)秋畅游大观楼,对清代中期的大观楼布局、景致记载较为真实,为后人研究大观楼提供了一手资料。石玉顺、李绍飞编著《大观楼:名楼名联名诗赏析中国名楼》对大观楼楹联历史论述颇详,如“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云南提督马如龙重建大观楼,他从宋湘的诗作中(这时宋湘已辞世四十年矣)摘出‘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两句作为对联刻以面世。而且,这副对联原来也并不是楹联,而是大观楼楼后的一副古刻联。下联居然署‘丙寅(同治五年)春马如龙’。这种做法,不免有掠美之嫌”〔11〕。此论述认为“‘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不是楹联,而是大观楼楼后的一副古刻联”与马毓林描述存在差异。《鸿泥杂志》中记载宋湘大观楼楹联比《郭嵩焘日记》记载早30余年〔12〕。

5.撰写方式独特

马毓林在编撰《鸿泥杂志》时,秉承薄古厚今的撰写方式,对清代以前的历史记载简略,而对南明入滇、沙定洲叛乱、吴三桂叛逆等记载较为详实。同时秉承因现实而追溯历史,因历史而回归现实的理念。在记载金马山时,对金马山的传说故事进行回顾,而在记载陈圆圆在滇事迹时,回归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历史事件记述显得更为饱满。

(三)《鸿泥杂志》的文学价值

1.乾嘉时期云南的诗人群体与诗歌创作

清代云南文学出现繁荣时期,一时诗人涌现、诗歌创作辉煌、诗集著述丰富。《鸿泥杂志》涉及到的诗人、诗歌众多。从诗歌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可分为历史事件、个人遭遇、写景抒情、关注民生等。如李小云的《普淜旅馆题壁》表现了作者诗才隽妙;杜藕庄的《禄丰道中于役有感》反映作者以开阔、豁达的心胸对待仕途的不畅;张补裳为丽井大使时所著《山居漫兴》《山居间咏》《咏负盐妇》《雪中再过盐路山感赋》等,反映了民生疾苦。以上三位诗人是乾嘉时期云南诗坛三杰,檀萃尤为推崇,“李刺史书吉,字敬铭,号小云。乾隆四十五年举人,知宜良,升云州知州,与杜藕庄钧、张补裳霦同官滇南,时称诗中三杰。檀默斋萃尤推重之,并列三家于滇南诗话”〔13〕。

2.道光时期云贵交通线上的楹联文化

《鸿泥杂志》书中共记载11幅楹联,其内容涉及茶棚、交通、庙宇、楼阁、贡院、衙门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清代中叶滇黔交通线上社会生活、世俗民风、历史景致等。如浩然阁楹联,“风月胜游同立定,脚跟登上果;神仙清福俱放开,眼界到中央”。该联简洁地勾勒了苍山、洱海山水一色的风光,展现一幅山光水色图,令人神往,此联体现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之间最高程度的形象统一。王厚庆所撰写的丽江府长联,成为丽江境内第一长联,与大观楼长联相仿,意境并不逊色,涉及内容丰富,则为今天人们了解清代嘉庆年间丽江历史状况的重要文献资料。

五、《鸿泥杂志》之局限

由于《鸿泥杂志》是作者见闻记载及当地历史事件选择性的编撰,主要目的是“以为良朋聚谈之助……以此编代吾口焉”。因此在此书编撰过程中尚存在以下局限。

(一)对史实考证不精

作者认为圆通寺由吴三桂所建,“昆明县治西偏有大丛林,曰‘圆通寺’,吴三桂所建。”据康熙《云南府志》记载:“在城中螺峰山,建自蒙氏元延祐间,重修,梵宇幽□,石蹬旋折,危栏翠壁,丹岩回视,龙江环抱,北郭其前,则万家烟火揜映,苍波浩渺中时,一蹬临疑其非人间世也”〔14〕。可见其误。沅江一带,因气候炎热,瓜果菜蔬上市时间早于省城,“省城正月内即有卖茄子、黄瓜、蒜苔者,皆来自沅江。”而马毓林认为“为瘴气所熏蒸,食之多致病”,有失偏颇。

(二)在编撰、出版中出现漏字、缺字现象

如在记载蒙肚花时出现别字,“蒙肚花出景东山中,生树皮土,如藓。”参照乾隆《云南通志》卷三十《异迹·蒙肚花》校勘,乾隆《云南通志》记载:“出景东山中,生树皮上,如藓。”

六、结语

《鸿泥杂志》付梓以来,与当时云南诸类志书游记相比显得较为普通,加之作者在滇时间有限,辞官不久后过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流传,云南史料汇编等书都鲜有提及,可见此书的传播极为有限。但是由于该书涉猎内容甚广,在当前学术繁荣、研究广泛的背景下,该书在地方文化、地方民族、宗教信仰、滇云诗歌、云贵楹联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宫中奏折及军机处档折件,第055471编号.

〔2〕石毓嵩.民国商河县志〔M〕∕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龚延煌.道光商河县志:卷五〔M〕.刻本.1836(清道光十六年).

〔4〕龚延煌.道光商河县志:卷七〔M〕.刻本.1836(清道光十六年).

〔5〕卞宝第,李翰章,曾国荃,等.光绪湖南通志:卷一百四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837.

〔6〕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二十〔M〕.闻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5143.

〔7〕岑毓英,陈灿.光绪云南通志:卷一百十八〔M〕.刻本.1894(清光绪二十年).

〔8〕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王崧,阮元.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十八〔M〕.刊本.1835(清道光十五年).

〔10〕任可澄,杨恩元.民国贵州通志〔M〕∕巴蜀书社.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成都:巴蜀书社,2006.

〔11〕石玉顺,李绍飞.大观楼:名楼名联名诗赏析中国名楼〔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24.

〔12〕龚联寿.中华对联大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31.

〔13〕单学傅.海虞诗话:卷八〔M〕.清末刻本.

〔14〕李楷.康熙云南府志:卷十八〔M〕∕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378.

Ma Yulin and Hongni Magazine

Ma Yinhang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Lijiang,Yunnan 674100,China)

Ma Yulin created Hongni Magazine with the experiences of the journey from Beijing to Yunnan in Daoguang period.The book is mainly about mountains,lakes,climate,plants,animals,gates,commercial industry,manufacturing industry,officers,couplets, poems,religious beliefs,customs,etc.With the importance in human geography,history and literature,it reflected authors'concern on people's livelihood,reality,and the unity of humanistic thought.Although some deficiencies existed in the book,in spite of theses flaws,this book enriched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Lijiang history research with value in local culture,nationality,religion,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Ma Yulin;Hongni Magazine;Yunnan

K280.74

A

2096-2266(2016)11-0064-09

10.3969∕j.issn.2096-2266.2016.11.013

(责任编辑 张玉皎)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一般项目(2014Y522);云南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2015年度古籍整理研究项目“《鸿泥杂志》整理研究”;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丽江文化科研团队(丽师政发[2014]71号)

2016-09-02

2016-10-17

马银行,讲师,主要从事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丽江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丽江三朵节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丽江的荒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