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的理路及启示
2016-03-08周武军
周武军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的理路及启示
周武军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新时期道德观念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过渡期:1978年至1991年;探索期:1992年至2000年;发展期:2001年至2011年;稳定期:2012年至今及以后一段时期。道德观念变化的启示主要有:经济体制变化是道德观念变化的根本动因;政治上层建筑在道德观念嬗变中处于引领地位;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道德冲突在社会变革中是必然现象;新道德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笼统模糊到具体明晰的长期过程;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观念要切实、明了、易记、易行。
道德观念;嬗变;启示
道德观念是一个时期人们在思想意识层面对个人言行是否善恶的认识、评判及其内心信念。关于道德的个体性,请参阅李晓英的《个体性:先秦思想界对“德”之诠释》(《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周武军的《论道德定义的个体性、教育性、言行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本文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道德的政策规定以及人们道德观念嬗变的过程,通过对道德观念四个时期的阐述,分析社会道德观念变化的原因,探索道德观念变化的规律。
一、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的理路
纵观新时期人们道德观念变化的轨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过渡期:1978年至1991年
1978年以前,党非常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和“焦裕禄精神”〔1〕等模范典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迈进,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较大冲击,有过一定的迷茫与混乱。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80。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直接提出了道德建设的要求:“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2〕367。并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系列思想。他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对新时期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2年初开始的“全民文明礼貌月”(三月)活动,在中国道德建设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中共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领导这项活动,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每年春季的文明礼貌月活动可谓轰轰烈烈,在80年代初的中国城乡是一道亮丽风景。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它首次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内容较以前略有变化,把“爱护公共财物”调整为“爱社会主义”,公共财物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的财物,这样的调整含义更广,政治道德意义更强。同时,“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特征和要求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此外,本次会议的另一突出贡献是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概念,这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他与共产主义社会最高理想相对应、相衔接,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广泛性。因为以前我们仅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对普通群众显得遥不可及。这也是2001年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进一步提出“坚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把道德建设区分为党员干部、一般群众等层次性要求的理论依据。
1986年底到1987年初,发生波及全国的学潮,资产阶级自由化有所发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8年的价格改革攻坚战;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在北京的动乱、暴乱乃至殃及全国的政治风波;1989年底到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易帜等,这些事件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加深了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的认识。
此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地理解和执行基本路线,有的人认为:“经济建设搞好了,其他事业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或者是把经济中心抓住不放,其他工作放在一边或很少顾及,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道德失范现象开始增多。“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观念变化影响行动,行动变化影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变化导致社会秩序改变。国门初开,体制初变,外来思想和内部变化,都使人感到新奇,人们需要对新情况加深了解并逐渐适应,人们的道德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多变性、过渡性。
(二)探索期:1992年至2000年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应该是什么样,引起广泛讨论。
郑佳明研究员认为“从1978年到1992年,改革目标并不明确,1992年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确立之后,中国才进入真正的发展期”〔3〕。这个判断有较大价值。1992年之前曾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指导性理论,但疑惑争论不绝于耳,特别是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行。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公开发表,回答、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系列问题和疑惑。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对指导人们的思想行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革命性变革,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所以有道德“爬坡”还是“滑坡”的争论,也有“道德重建”的观点等。因此,1993年以后,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或以社会转型期人们道德观念变化为主题的文章越来越多。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其中特别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毒、赌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漠,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三德”“三观”概念的提出,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四届六中全会还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中的每一领域提出了5个方面、20个字的倡议指导。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国家治理理念进一步明晰,但有的人片面理解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认为“依法治国就是不做违法的事就行”。人们的言行准则面临新的考量,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又一次突显出来。
(三)发展期:2001年至2011年
针对将“依法治国”片面理解的状况,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4〕。“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的重大创新和进步,它丰富完善了新时期治国理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突出的亮点是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确定的第一个全面系统道德建设纲领性文件,它不仅指出了我国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而且还提出了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营造社会氛围、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加强领导等一系列有关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途径。《纲要》还提出“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新课题。其中还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个字,比“三德”更简化更有号召力,在全社会的影响更大更广泛,对新时期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具有很大作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一个“相适应”,到增加“相协调”“相承接”,三个方面更完整更科学,既是对建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基本原则的系统概括,也是对其本质特征的准确定位。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5〕。荣辱观是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体系中,其主旨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十六届六中全会还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层面的内容,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由于“八荣八耻”文字较多,叙述较长,不易于人们记忆。但其主要内容与党倡导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相通相同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其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极其深远。共产党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切工作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官僚、资本为本,这是人们言行的总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将道德的本质更加凸显出来。另外,十七大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又一贡献是提出“个人品德建设”概念。从以往的“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到“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的体系更加完善,立足更稳,方向途径更明确。
这个时期的道德观念总体上是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其中对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更是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涵义,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道德观念的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完善。
(四)稳定期:2012年至今及以后一段时期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倡导用语简明扼要,特别是第三个层面的表述,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要求,为新时期的核心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养料。习近平同志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是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的逻辑句号,因为它循史而来,得之不易。作为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易简不易繁,易行不易难。中国封建社会主要靠儒家“德治”天下,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际关系简单清晰,句式排比,仅有12个字;而其“五常”更是仅有“仁、义、礼、智、信”简单5个字,这就给人们记忆遵循带来极大方便。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政治理想和要求,也是逻辑清晰,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充满感召,但也只有9字而已。被今日部分学者(西方)比附为道德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只有简单的一句话8个字。
邓小平同志主要是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对概念构建其治国理念。精神文明大框架下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爱”。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和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三德”建设,每一个领域都有5句话20个字,《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也有5句话20个字,略显繁琐。
江泽民同志执政后期逐渐形成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其“法治”思想影响深远,其“德治”思想对确立新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亦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人们记住的还是“荣辱观”概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人们的影响更大更久远。
习近平同志现今主要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治国统领,实现“中国梦”是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目标又有措施,既是目标又是措施。三个层面的倡导都可以作为伦理道德的要求。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第三个层面的4句话8个字涵盖了一个人对国家、对事业、对他人、对自身的基本要求,简单明了,易记可行。是《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20字基本规范的再精练。整体删去“勤俭自强”4字,其内容可部分包括在“富强”“爱国”“文明”“敬业”等内容中,其他内容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予以融合和提炼,如“守法”即可以“法治”体现。难记则难行,要明确、简洁地宣传实施,这是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并将在以后一段时间内系统地贯彻和执行。
二、道德观念嬗变的启示
通过对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轨迹的梳理,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经济体制变化是道德观念变化的根本动因
新时期最根本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道德观念变化的历程,1978年以后是一个大的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以企业为中心渐次展开,计件工资制、承包制、公司制、破产制等,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们思想观念造成极大冲击,所以才有“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的牢骚怪话,也有“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矛盾不解。1992年以后是根本性变化,经过若干争论辩论讨论,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趋认同,开始反思一系列言行、观念变化背后的经济原因体制原因。随着时光推移,人们认识到,道德观念必然变化也必须变化,市场经济需要也一定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比如竞争、平等、自由、交换、机遇、法制等。1989年以后,中国政治态势、社会运行总体稳定,与对经济体制的认同、思想道德观念变化有十分密切关系。
(二)政治上层建筑在道德观念嬗变中处于引领地位
政治上层建筑在道德观念嬗变中处于引领地位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到反对“一切向钱看”,既反“右”又反“左”,从各个决议决定,到各种方针政策,从宏观部署安排到具体领域措施,一以贯之,绝无懈怠。比如我们党一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从初期的“五爱”到《纲要》的公民道德建设20字基本规范,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个层面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首先强调的都是“爱国”。并且多次专题发文予以安排部署:198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将中央宣传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印发全党全国,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等等,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其二是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机关、新闻媒体在宣传贯彻领袖人物思想、新道德观念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两个文明”到“法德结合”的宣传,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绎,各种传媒舆论工具的作用愈来愈大,特别是现代互联网更不可小觑。当然,党和政府各级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
2001年之前,对道德观念的倡导主要是在“精神文明”大概念之下的,之后,随着“以德治国”理念提出和《纲要》的颁布实施,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八荣八耻”直接讲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个层面也是直接讲道德要求,道德建设从潜在、隐性的位置发展到现实的直接表述,重要地位显而易见。道德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焦点,长期引起国人关注。如2002年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06年南京彭宇案,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等,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2011年至2012年,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在全国开展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从2007年开始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至2015年已连续进行五届,从2002年开始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每年举行,依靠中央电视台强大的传播平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法律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失,而道德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将永远存在,道德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其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四)道德冲突在社会变革中是必然现象
有人感叹,“现在世风日下,社会风气不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好。”这个现象虽然是个例,但也有其原因。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广大人民群众带着对旧社会的仇恨与对新社会的向往,满怀激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所以,如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风气是健康的。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抱有崇高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捍卫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处处表现良好的献身精神和守纪律精神。青少年的这种风气和整个社会的风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受到全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赞许”〔2〕177。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计划经济被打破,市场经济已经建立,人们言行变化是必然的。所以,才有“滑坡”“上坡”“重建”等争论,才有“道德悖论”“道德困境”“道德治理”等思考。道德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其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冲突是社会变革中的必然现象,关键是要探索新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五)道德观念的嬗变要经历从笼统模糊到具体明晰的长期过程
社会转型已成必然,但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旧的意识形态不会立即消失,这决定了思想道德领域的斗争不可避免。思维惯性、言行习惯性总是让新事物的产生步履蹒跚。一位哲人曾说,习惯的东西即使不好人们也不愿改变它。身处变革的社会而缺少理性自觉,那么,适应和新生就是一个缓慢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日呈现在人们面前,是30多年探索、提炼的结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念明晰,但对于道德建设仍然没有具体要求;以德治国已经触及道德,可它作为治国理念方略,对于具体的道德建设依然显得模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4个层面是一个庞大观念系统,对于大多数普通群众,它是指导言行的概念符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第三个层面公民的道德要求,4句话8个字,内涵丰富而外延有限,从国家到团队,从事业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既是原则又可操作,可谓明晰具体,水到渠成。
(六)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观念要切实、明了、易记、易行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有许多精华之处值得今人借鉴汲取,传统中国被称为伦理中国,德治是其主导统治方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对统治者是如此,对千千万万被统治者更是如此。他们倡导的治国理念被一代代大儒精化为忠孝仁义,家国天下,修齐治平,“三纲五常”,更有童蒙的“三字经”“弟子规”深深嵌入人们的心灵,按现代心理学理论,那是最深的记忆、最潜在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政治经济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稳固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是其重要原因。西方社会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明白晓畅,符合他们的实际,比如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人权、竞争、诚实(不说谎)等。我们以前归纳的“三德”,公民道德20字规范等,内容符合实际,但表现形式略显冗长。今日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第三个层面),3个层面共24个字,每个层面8个字,是我们的追求,也体现出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的理想,也符合我们的工作要求,实实在在,便捷易行。只要大力宣传,常抓不懈,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1〕罗国杰.新中国道德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齐鲁学刊,2002(2):5-10.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5-30.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7.
〔6〕习近平.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9-27(1).
The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Moral Idea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Zhou Wujun
(College of Economic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23,China)
The evolution of moral idea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ransition period:1978-1991; Exploration period:1992-2000;Developing period:2001-2011;Stable period:2012 to present and near future.The main enlightenment of moral ideas evolution are: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the political superstructure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the status of moral in society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moral conflicts are inevitable phenomena with social changes;the formation of new moral concepts has to go through a long process from the fuzzy and general situation to the more specific and clear,and the mainstream moral concepts advocated by the society has to be practical,clear,easy to remember and to practice.
moral ideas;evolution;enlightenment
D261.1
A
2096-2266(2016)11-0044-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6.11.009
(责任编辑 张玉皎)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道德观念嬗变研究”(2016-ZD-079);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提升河南省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关键问题研究——基于职业道德之视角”(152400410080)
2016-06-21
2016-10-05
周武军,教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和哲学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