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文化概念隐喻

2016-03-08张慧智

关键词:语言特色

张慧智

(长治学院 外语系 ,山西 长治 046011)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文化概念隐喻

张慧智

(长治学院 外语系 ,山西 长治 046011)

关键词:中国合伙人;文化概念隐喻;语言特色

摘要:电影《中国合伙人》描述了三个大学生相遇、相识,共同打拼事业,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影片中展现的深刻主题、怀旧音乐、鲜明角色和幽默语言让观众印象深刻。其中,在语言特色方面文化概念隐喻的巧妙使用也是这部影片的艺术性之所在,为影片创造了全新的解读方式。影片借助于多种文化概念隐喻揭示了时代背景并彰显了人物特征,进而深化了电影主题:青春、梦想和奋斗。

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于2013年5月17日公映,创下极高票房的观影记录,引发强烈的观影热潮并获得年度“金鸡奖”,至今依然得到观众的极力追捧。 在当代每个人都追寻自己“中国梦”的大背景下,陈可辛以一个香港导演的视角阐释了上世纪80年代那一代人以至于当时整个民族的梦想。该影片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故事,时间跨度近30年,电影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讲述了三个青年人在中国实现了“美国式”的梦想的故事。成东青,农村出身的“土鳖”,外表看似自卑懦弱,实则大智若愚。经过两次高考落败的挫折,但是不甘心的他最终奋力一搏考上燕京大学;孟晓骏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后代,他有着强烈的自信且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因此他是三个人中最早走出去追寻“美国梦”的人;王阳,八十年代浪漫派的代表,样子俊朗,装扮奇特,热爱文学,一生梦想是当个诗人。这样三个性格特色鲜明的年轻人相遇在燕京大学,戏剧性的建立友谊,最终一起为梦想打拼创办英语培训学校,共同经历人生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合伙人》的故事是当下年轻人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影,电影中的角色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创业的事迹也是“中国梦”的一个有力阐释。[1]

一、概念隐喻

隐喻研究由来已久。纵观国内外近年来的隐喻研究,它已经从原来哲学家,修辞学家以及文学批评家手中的宠儿发展到认知语言学家相互追捧的对象。概念隐喻理论是由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著作中首次明确提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论述。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概念隐喻是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包括源域、目标域及其映射原理,意象图式等内在的认知机制”[2]。概念隐喻基于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把始源域的特征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可以说概念隐喻已经潜移默化的根植于人们生活中,它产生于人类体验和经历中,被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构建概念框架。同时概念隐喻理论逐渐被应用到各种话语分析中,包括政治话语、新闻话题、广告语言、电影艺术等。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对这些话语现象进行考察和阐释,将一些陌生晦涩又深奥的内部含义挖掘出来,进一步促进人们的认知和理解。概念隐喻理论的多层次和多领域应用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通过概念隐喻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主要特征,即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第一,隐喻具有普遍性。英国著名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3]”。可见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于隐喻。第二,隐喻具有系统性。隐喻涉及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隐喻的映射主要指始源域的相关概念和关系向目标域有系统地转移。也就是说,隐喻的映射涉及到所在领域整个系统内部关系的转移[4]。例如:在ARGUMENT IS WAR这个概念隐喻中,始源域“战争”中的很多词汇被用来表达目标域“争论”这一概念:adopt a strategy (采取战略);attack(攻击);defend(辩护);win(赢);gain ground(夺取阵地)等等。正是由于始源域的某些概念与目标域所要表达概念的对应具有系统性,因此我们经常利用隐喻性词语来研究隐喻概念的本质,了解人类认知活动的隐喻性。第三,隐喻具有概念性。莱考夫(1981)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5]。 因此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概念隐喻是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重要方法,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分析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概念,这就是隐喻的概念性特征。

二、《中国合伙人》中的文化概念隐喻

众所周知,生活本来就是一门艺术,生活和艺术从来不可割裂而谈。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媒体多元化使得艺术也变得丰富多样,各种媒介以不同的方式将艺术充斥进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中。然而亘古不变的电影艺术却始终屹立于艺术那道门槛,经久不衰。一部好电影,不仅仅要引起观看者的思想与灵魂的共鸣,而且还可以展示不同的文化与时代呼声。其中作为电影灵魂的电影语言更是一部电影的精髓。电影语言既包括“显性语言”也包括”隐性语言”。“显性语言”就是我们看到的字幕,听到的台词,而“隐性语言”则需要结合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探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概念隐喻的构建和理解必然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比如一种事物在某一民族文化中激发一种联想,但在另一民族文化中却不激发联想或激发不同的联想。再比如说,一种事物本身只存在于一种民族文化中,人们会去利用它创造不同的联想概念意义,由于在别的文化中该事物的缺失,该事物产生的一系列概念意义也就无法理解。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曾经热播电影《中国合伙人》在文化概念隐喻上的语言特色进行浅析,主要选取影片中具有“隐性语言”特质并能反映文化特色的台词进行探讨并解读一定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对人们思维和话语产生的影响。

1“土鳖”概念隐喻

影片中至始至终贯穿的一个词是“土鳖”。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成东青” 经常被叫做“土鳖”,他的思维被叫做“土鳖思维”。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土鳖”其实是一种生活在水陆两地的两栖爬行动物,又叫甲鱼、王八,乌龟。之所以在前面加一个“土”,是指那种土生土长的一种“鳖”。因此在汉语文化中用“土鳖”作为始源域,隐喻那种思维固化、不创新、缩头缩脑、跟不上时代潮流、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借用一种动物的某种特殊的性质去隐喻一类人。比如用“乌龟”指那些缩头缩脑胆小怕事的人;用“狐狸”指那些狡猾、善于耍心机的人;用“蝎子”指那些心肠歹毒的人;用“老黄牛”指那些埋头苦干、不计回报的人等。

2“红旗”概念隐喻

影片中这两句台词“我们是红旗不倒的一代人”,“要将我们的赤旗插遍整个美利坚”中的“红旗、赤旗”是中国这个国家特有的。 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旗,我们用它代表国家,也会用它象征国家至高无上的尊严与威力。“我们是红旗不倒的一代人”在电影里还隐含另外一种概念,即“我们”这代人具有坚忍不拔,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3“首长”概念隐喻

电影中出现的“请首长先讲”这样的话语,“首长”这个词源于中国军队里的一种称谓,在中国的部队里因为不同的编制,有团长、连长以及班长等的称呼,但是“首长”一般来说是对等级较高的人的一种尊敬称谓,电影里的“首长”这个词指的是某一团体和组织里影响力和地位较高的人。

4“打乒乓球”概念隐喻

影片中的台词“美国人认为中国人谈任何事情之前得先打一场乒乓球”必须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才能得到深入地理解。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而且乒乓球这项运动是项持久耗时间的运动,因此“做任何事情前打一场乒乓球”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在做任何事情前都得去进行体育锻炼打乒乓球”。在此概念隐喻中,始源域“打乒乓球”的一些显著特征被系统性地映射到了“中国人做事情”目标域中。这一隐喻的内涵意思是指美国人觉得中国人谈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

5“战争”概念隐喻

影片中多处台词出现了关于“战争”的概念隐喻。比如:“攻陷美国”,把“实现美国梦”和“事业的成功”比作一场战争;“追一个女孩是一场持久战”,把“爱情”比作战争;“横扫整个图书馆”,把“饱揽群书和对知识的渴望”比作一场战争;“这场竞争是一个不公平的战场”,把“竞争”比作战争等。这些语言表达作为常规隐喻已成为普通语言,人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隐喻性。日常语言中常规隐喻的存在也证明了隐喻的普遍性特征。此外从影片中折射出的文化特色来看,把“战争”的概念引入这些生活口语中,无论在中国大背景还是具体人物性格分析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该电影讲述的故事大概是文革之后恢复高考后不久的年代,当时的中国首先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后来是四年的内战,新中国的成立是靠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拼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建设新中国,不管是政府还是人民大众仍然把战争中一些坚忍不拔的精神延续下来。因此“战争”这个词被用作始源域映射到各个方面。此外,作为刚刚脱离各种束缚后的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尤其是校园大学生,他们思想的前卫与激进,使得他们内心更容易激昂奋进,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充满一种战斗力。这些都是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造就的,人们日常言语无不体现此文化特征。

三、结语

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并不抽象,它是一种话语现象,概念隐喻的使用使得语言变得形象生动又意味深长。在《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中,由于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所以很多台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无不体现出当时特定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部电影正是借助于这些文化概念隐喻的使用凸显了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且深化了影片主题思想,也能看出一个民族自身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人们的语言使用和选择。

参考文献:

[1]向世见.从《中国合伙人》谈中国梦的深入人心[J].电影文学,2015(12):108-110.

[2]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7.

[3]RICHARDS.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98.

[4]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9.

[5]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5-106.

Cultural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Film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ZHANG Hui-zh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zhi University, Changzhi Shanxi 046011, China)

Key words: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cultural conceptual metaphor; linguistic feature

Abstract:The film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deals with an inspirational story that three college students encountered and fought hard for a career together. They established the English training school and achieved their dreams at last. The audience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film’s profound theme, nostalgic music, distinct characters and humorous lines. In terms of language features, the film’s artistry was enlightened by the vivid and skillful use of cultural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thus a new way to interpret the film was created. By means of various cultural conceptual metaphor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 features are also revealed, and the theme, youth, dream and struggle, thus deepened.

收稿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本文是长治学院校级课题“英汉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508)的研究成果之一 。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4-0150-03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语言特色
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及语言分析
浅析赣州市景区公示语的翻译
浅析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翻译标准及策略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
对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探析
从翻译角度浅析《老人与海》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