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译者主体性

2016-03-07任蓉

关键词:批评性新闻标题写作者

任蓉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时政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译者主体性

任蓉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时政新闻标题;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改写

以中国“两会”相关的时政新闻标题及其翻译为语料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把话语与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焦点,有助于揭示译者主体性背后的意识形态操纵力量。发现媒体机构和译者的意识形态是影响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的重要因素,导致新闻标题翻译的“不对等”和一定程度的翻译“改写”。

中图分类号:H059国内不乏对新闻标题翻译的研究文章,近十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类是从功能派的目的论出发[1],运用翻译策略寻找适当的翻译表达,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一类是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处理标题中所含的跨文化差异成分[2]。这两类研究局限在力求成功地对新闻语言修辞层面的障碍进行破解,但还没有能挖掘为什么某些新闻翻译存在“不对等”现象。还有一类区别于欧洲文化翻译学派的意识形态研究,借用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注意到新闻语篇中“互文性”的意识形态操纵作用[3],并开始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讨论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翻译[4],揭示新闻报道者和译者是如何分别用转述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形态的。这类研究关注的是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但鲜有针对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本研究就此开展分析,揭示译者主体性,即译者观点态度、选材、翻译策略选取等翻译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操纵。

一、新闻话语的批评性研究

对媒体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研究源于福勒(Fowler)在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批评语言学。这一学派研究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语言结构(如词汇和句法等)体现的。随着Fairclough和van Dijk的研究的融入,批评语言学逐渐发展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Fowler[5](p.4)把语篇视为一种社会行为,认为意识形态是服务于权利的意义,是在文本中隐含的假设。van Dijk则更全面的论述了话语、意识形态和媒体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将意识形态定义为“社会群体内各成员共同具备的社会表征的基础”[6]。

新闻报道语篇是CDA的重要研究领域。CDA认为,媒体机构和新闻写作者的意识形态往往隐藏在微妙的语言形式中,只有通过对这些语言形式进行批评性分析,才能揭示新闻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总的来说,根据研究话题,CDA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为研究主题,关注的是偏见、权利主导以及新闻语篇对这种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所起的微妙的维护作用。例如,van Dijk[7]对英国媒体在民族关系报道中反复出现的特点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如果与负面事件相关,往往能占据新闻头条的位置,但是话语被引用的频率却远远少于多数民族。Fowler[8]对英国报纸进行分析发现性别歧视在新闻语篇中也很常见,妇女的公众形象往往与婚姻和家庭关系相关,而男性角色的刻画则与职业地位相关。

CDA的另一类研究是比较研究,即对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或同一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呈现较大差异。例如,Lee和Craig[9]分析美国媒体就波兰和韩国两国的劳资纠纷问题的报道,发现了“us versus them”(“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美国媒体亲韩但反波兰共产主义的态度倾向,亲管理层,反劳工层的框架。这些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影响了一个罢工事件得以正面地还是负面地报道。Fang[10]研究了《人民日报》报道外国警察或政府对该国民众采取行动的事件时所采取的修辞手法,即,使用词语 “riot”(暴乱)还是 “demonstration”(示威)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两组国家的外交关系亲疏。Kuo & Nakamura[11]选取了两个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报纸——支持两岸统一的《联合报》和支持台湾地区独立的《自由时报》——对吴淑珍到访美国时接受美国媒体访问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这两家报纸的报道译文均基于同一篇英文报道,但两篇译文在标题、语篇编辑增删、选词与句法等方面与原文均有改动,且各有不同。这些翻译过程中的文本处理反映出两个媒体背后隐含的相对立的意识形态。

二、时政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中最显著的部分,通常以简洁、高度概括、粗体的印刷方式置于报道最顶部。新闻标题具有认知功能和意识形态的功能。从认知功能的角度来看,新闻标题的信息有利于读者建立起对整篇新闻报道的总体认识,也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易于回忆和使用于其他场合。而其意识形态功能正是以上众多CDA学者的研究焦点。由于新闻标题提纲挈领的作用,在van Dijk[7]看来,标题反映了媒体机构和新闻写作者的意识形态,以及新闻写作者对某一事件的立场和态度,这可能会引起读者的理解偏见和引导他们关注的侧重点。

Fowler[5]指出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是批评语言学的主要分析工具,试图通过语言及物性、名词化等手段分析出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语言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系列报道标题进行分析,语料来自于2015年3月中外各中英文主流媒体(网站及其移动客户端)推送的主要对中国“两会”中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标题,共36条。

首先,我们将新闻标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标题,即一种对发生事件的简单的陈述,如:

例(1)China lowers offici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纽约时报》

第二类是话语标题,即使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有时说话人或机构的名字也同时与引用的陈述出现在标题上。如:

例(2)Finance Minister: No spending spree ——《中国日报》

第三类是暗示标题。这类标题通常分为两部分,在既定信息之后附上评论。

例(3)China keeps defence spending up to narrow “gap” with adversaries ——《金融时报》

我们主要从分类和转换对新闻标题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

(一)分类

概念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谈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分类是体现概念功能的手段之一,通常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简言之就是词汇的选择。

两会期间,中国的军费开支问题是各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除上述例子(3)之外,再来看看选自《中国日报》的例(4)Military budget hoo-ha tempest in a teacup。“hoo-ha”有“激动,大惊小怪”的意思,要在“茶杯”里掀起“暴风雨”(tempest)似乎是不可能的。标题选取有强烈对比意义的词暗指两层含义:一是在军队反腐的大背景下,军队预算与开支要经受更严格的审计;二是由于中国军费年度两位数的增长率,西方主流媒体再次渲染了中国威胁论。

(二)转换

语篇中的转换指的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这两个概念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一直是很重要的概念。名词化就是将动词转化为名词,是将一个完整小句简化至其核心动词,然后将该动词转化为名词的一种转换过程。Fowler等(cf. Billing)通过对一系列语料的分析发现,摒弃动词而选择名词化表达,以及采用被动语态而不是主动语态,均受制于意识形态的操控[12]。例如新闻标题“Attack on Protestors”中,打击抗议人群的动作的施事者如“警察”(Police attack protestors)被省略了。标题写作者有意使用名词“attack”,避免了使用主动动词attack时需要点明是“谁”在进行打击行为,从而省略了施事者信息,无形中将读者对事件的关注点指向attack这一事件,而不是指向“警察”等动作发出者。当然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使用被动语态“Protestors Attacked”也同样会省略了施事者信息。Fowler等研究者还归纳了四个与名词化和被动化相关的意识形态特点:1)省略施事行为;2)将人转换为物;3)将物化概念作为施事者;4)维持不平等的权利关系[12]。

例(5)More Transparency in China’s Two Sessions——《中国时报》

两会期间的这条名词化新闻标题使用名词transparency为主题词,报道中国两会的透明度增加。但标题未提及动作的施事者是谁,使透明度的动作发出者模糊化。

而对于被动化的使用,笔者所收集的相关语料中,以主动态表述为多。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新闻话题均与中国的经济、军事政策和具体行动相关,因此标题的主题/主语往往就是China。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条标题使用了被动化。如:

例(6)Huge emission cuts needed to get back blue sky: Minister ——《中国日报》

可见,被动化通常用于对负面问题的报道,强调动作受事者(大量减排),同时隐去了动作施事者。

三、意识形态操纵下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也提出了翻译是一种改写行为,而改写的动机之一就是意识形态。译者为了传达自己的意识形态,会主动认同自己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按照主流社会可接受的某种模式“改写”和创作文本。这种主动筛选行为以及其后的一系列“改写”行为就是译者的主体性的最佳证明。关于译者的主体性,查明建[13]提出了“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尽管以上这些研究定义是针对文学翻译作品而提出,而鉴于新闻翻译所涉及到媒体机构和译者的意识形态,译者的主体性发挥极为明显,反映在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一)译者的选材

新闻标题的主题化(topicalization)是反映新闻写作者和译者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语料中来看,外国媒体在报道中国的两会时有两大主题,一是关注中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如《金融时报》对李总理的政府报告的解读还将关注点放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 :例(7)Premier Li lays out flaws in China model;二是对中国的国防预算增长的目的加以各种解读和评论。而中国媒体的报道面对国内的观众和读者,更关注国家的经济民生和党的建设,除报道和强调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以及中国的国防预算的涨幅是符合国情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调整之外,还使“空气治理”、“反腐”和“反铺张浪费”等问题成为报道的常见主题,如《中国日报》的报道例(8)President Xi to give iron hand to polluters。因此,站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且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目标读者,新闻写作者和译者会根据本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立场的相关性进行选材。

标题中包含的评价和评论(evaluation and judgment)同样反映了新闻写作者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倾向。我们再回过来看看例(3),标题中China keeps defence spending up是一个既定的报道事实信息,to narrow “gap” with adversaries这个表示目的的短语则是对中国保持军费开支增长的目的做了评价和评论,反映了新闻写作者的立场态度。因为从金融时报的意识形态角度来看,中国与“对手”之间存在“差距”,似乎加大军费开支投入的目的只是为了“缩小差距”。这无形中会影响了读者的价值判断和对事件的关注点,甚至对读者的理解过程造成偏见。

(二)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语料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对同一事件和来源的报道,译者常常使用添加、合并和删除等翻译策略,使中英文标题的译文呈现“不对等”的现象,呈现主流社会可接受的话语模式,服务于传达意识形态的需要。

例(9) A. China lowers GDP growth target to “around 7%”——《金融时报》

B. 中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及军费涨幅——《联合早报》

C. 外媒:中国主动换档2015增长目标定为7%——《参考消息》

相较于A和B的简单陈述,《参考消息》对应的中文标题中添加了行为副词“主动”,无形中反映了中国媒体的编辑和译者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对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下调增长目标这一举措的支持态度和积极评价。

例(10)A. China to narrow gap with US by increasing military spending——CNN

B. 中国国防预算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 美日说三道四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每日选取世界各国媒体的最新消息和评论,从多角度报道国际国内新闻。因此,会就同一个新闻话题的多种报道进行归纳并加以评论,译文往往是多种翻译策略的改写结果。如该例中,就中国国防预算增长这一话题,美国的CNN报道强调中国提高国防预算的目的是“为了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从《参考消息》的意识形态立场来评论,不难理解B标题中删除了原文中表示目的的信息,添加了评价词“说三道四”,对美日的相关评论进行驳斥,译者隐含的政治立场态度将引导读者的价值判断和思考。

四、结论

van Dijik认为(cf. Fairclough and Wodak)[14](p.64-65)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通常包括“自己”和“他人”,“我们”和“他们”两组表征,因此共有的意识形态把社会群体分为“群体内部”和“群体外部”,往往会使用正面积极的方式来表现群体内的“我们”,反之,用负面消极的角度来表现群体外的“他们”。

这个描述可以较好的解释对新闻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新闻标题翻译的“不对等”并不仅仅受制于英汉语言修辞的差异,媒体机构和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和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影响着翻译过程。媒体机构、新闻写作者和译者为了传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识形态,针对“我们的群体”对新闻报道话题的关注点进行主动筛选,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无形中加以正面的积极的词汇选择和“改写”。新闻翻译中出现的“不对等”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不可摈弃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促使译文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写”。

[1]吴自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2): 4-7.

[2]吴越明,吴洁. 新闻英语翻译与跨文化意识[J ]. 山东外语教学, 2008 (6): 96-102.

[3]柳鑫淼. 翻译互文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基于网络间谍事件新闻话语语料[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82-86.

[4]黄勤. 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分析—-以转述话语的翻译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3): 54-58.

[5]Fowler, R. On Critical Linguistics [A]. pp.3-15. 田海龙,赵芃. 批评性语篇分析:经典阅读[C].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6]van Dijk, T. A..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8.

[7]van Dijk, T. A.. Racism and the Press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8]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News [M]. London: Routledge. 1991.

[9]Lee, J. and Craig, R.L. News as an Ideological Framework: Comparing US Newspaper’s Coverage of Labor Strikes in South Korea and Poland [J]. Discourse & Society (1992) 3: 341-363.

[10]Fang, Y. “Riots” and Demonstration in the Chinese Press: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deology [J]. Discourse & Society (1994) 5:463-481.

[11]Kuo, S. and Nakamura, M.. Translation or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the Taiwanese Press [J]. Discourse & Society (2005) 3:393-417.

[12]Billing, M. 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pp.146-166. 田海龙,赵芃. 批评性语篇分析:经典阅读[C].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13]查明建, 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 2003(1): 19-24.

[14]Fairclough, F. and Wodak, 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pp.16-89. 田海龙,赵芃. 批评性语篇分析:经典阅读[C].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litical News Headlines and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N R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political news headlin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deology;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writ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political news headlines about China’s “Two Sessions”, which focuses on discourse and ideology, helps disclose the manipulating force of ideolog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shared ideology of both news agencies and the translators is a crucially hidden factor that orients story-choosing and translating strategies. Thus, the translation would appear non-equivalence. And the ideology would also lead to rewriting in a certain extent.

2095-2708(2016)05-0159-05

H315.9

A

猜你喜欢

批评性新闻标题写作者
本期导读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写作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