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文化价值分析及现代转型的思考
——以湖北省宜城市的调查研究为例
2016-03-07叶宏宁
叶宏宁
(中共镇宁县委党校,贵州安顺561200)
农村传统文化价值分析及现代转型的思考
——以湖北省宜城市的调查研究为例
叶宏宁
(中共镇宁县委党校,贵州安顺561200)
通过对湖北省宜城市农村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剖析了以“祖宗崇拜”为重点的农村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的现代转型,力图揭示农村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及中国的价值维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农村传统文化;祖宗崇拜;价值分析;问题;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农村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领域。2012年4—5月,湖北省部分高校和11家科研单位在省内进行农村文化生活走访调查,与宜城市文体局、农业局、教育局、科技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到小河镇5个村民委员会、156户(人)农户(民)进行调研访谈,完成了126份问卷调查,对宜城市农村文化政策、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生活状况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宜城市农村文化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宜城市共有56万人,11个乡镇,179个行政村。宜城是文化先进示范市,各项文化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宜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市里有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团、电影公司、文物遗址、文化文艺创作室等7个单位,它们分别承担了各自的职能,与农村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主要是群艺馆。
全市共有11个镇,各镇均有1个综合文化站。除了大雁和南营(一个是工业园区,一个是办事处)两个镇的综合文化站稍微弱一点之外,其余的文化站的设施、设备比较健全(中央20万资金支持)。
全市共建有208家农家书屋,18个在城镇社区,其余在农村。为保护资产安全,农家书屋基本上建在村委会、村支委办公楼里。
宜城市共有近2,000家业余文化团体。业余文艺团体的成员以老年人为主,也有部分年轻人参与,其主要活动内容基本属娱乐性质,主要业务是为农民婚丧嫁娶诸事服务。
调查中了解到,宜城市政府每年都有大型的各类文体赛事,农民大多能够参加这些活动,同时,农民也自主举办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近两年,宜城市政府还从安塞请来专业的腰鼓教练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宜城腰鼓队的水平。同时,政府积极引导和宣传农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倚仗宋玉故里、楚辞发源地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采取积极扶助和引导的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以浓厚的人文气息为依托,因地制宜,拓展和提升农村传统文化内容,使其向健康、文明、向上的道路上发展。
除此之外,宜城市农村文化活动较为丰富,民间歌谣、民间婚俗、民间嫁娶等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市共有32个民俗被列为市政府的保护民俗,部分优秀民俗得到了再加工和推广。
二、宜城市农村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论辈分
“论辈分”是中国家族文化的最鲜明的特色,即在家族内部确定了严格的辈分等级制度。孔子曾提出了君臣、父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儒家思想中的这些人伦等级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家族辈分的实质。对于一般的家族来说,辈分的划分实际上将家族内的成员分成了不同权势的团体,通常辈分高的人拥有的权势高于辈分低的人,而辈分最高的人拥有最高的权势。例如,在处理家族内部纠纷或矛盾的时候,往往享有最终决定权。传统的家族成员在姓名中以第二个字作为辈分标志,因此一旦姓名确定后,族内的人看到名字就能分辨出他是哪一辈,从而确定他在族群中的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陈旧观念在历史的车轮下逐渐消失殆尽,包括流传几千年“论资排辈”的评价标准也受到影响,逐渐取而代之的是人的能力和本领,相比过去老的一辈,现在的年轻人更能相信只有充满人格魅力的“精神领袖”才值得尊重。
(二)立牌位
立牌位是祖宗崇拜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论辈分之外的另一种尊祖形式,牌位一般是为在家族内辈分最大、已故的老人而立。通常农村的立牌形式有“家神”,即挂在家中堂屋最正中、最洁净、方位最好的墙上的牌子,牌上中央通常写有“天地宗亲师之位”,左下写上“某氏堂上宗祖”,右边写上“九天东厨师命”等字句。这里的“堂屋”是指正对外面的大门的房间,是南方农村建筑重要构成之一。这间堂屋一般情况不准乱放杂物在里面,随时保持干净、整洁以对先祖的尊敬。给先祖立牌是非常讲究的一件事:一是地点光亮、清洁,二是方位正确、大方,三是挂牌得选好日辰,四是有专门“先生”,即道士之类阴阳人。只有这四道工序同时备齐,才能从真正意上立好一块祭祖牌,如果没有立牌这一程序,那么后面讲到的祭祖将无从谈起。从调研的数据看,在小河镇所辖的10个村中,80年代给祖先立牌的仪式是167次,90年代是169次,到2013年这种仪式是190次;足见这样的仪式在宜城农村并没有衰退。
(三)祭祖大典
祭祖大典是宗族崇拜的高级形式,是所有崇祖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活动。在农村,拜祖祭祖的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礼节繁缛。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社会都有一套独特的拜祖祭祖程序,每一种仪式又由一系列小仪式构成,它们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祭祖拜祖文化体系。祭祖的意义在于把家族成员从精神上束缚在已故祖先的周围,唤起族人的血系观念,从而防止家族离散,强化宗族的内聚力。一般家族祭祖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祭,祭拜的一般是已故的曾祖父和曾祖母以上的祖先,在自家堂屋正中央的墙上挂上祖宗牌,在俗成的节日里对祖先进行祭拜,这是农村最为普遍的方式。承担家祭职责的一般是宗族里面辈分高的人或是年长者,祭祖时间是在每年的七月半,这一天被称为鬼节,当天傍晚,家家户户会选择故祖的方位来烧钱纸;二是坟祭,俗称上坟,时间一般是在清明节,这是宗族祭典活动中最为隆重、盛大的仪式。宗族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体,通常生活在同一聚居地,形成大的聚落,一个宗族通常为同一姓氏。据《尔雅·释亲》记载:“父之党为宗族。”所以,宗族通常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若干子孙后代世代聚居在某一地区,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利益共同体。汉班固《白虎通义·宗族》中有:“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这就是有关宗族活动的详细记载。在清明节快到之前,宗族里的长辈会告知族人准备开始祭祖仪式的日程安排,地点一般是在这个宗族先祖的大坟,仪式气势非常宏大。可以说,祭祖拜祖是人类对自身产生、繁衍的一种感激和报答的体现。
(四)整修祖坟
整修祖坟也是农村常见的一种崇祖现象,发起人只能是长辈,并且必须得到族长与族人的完全同意,否则会被集体视为“另类”。整修祖坟是一个家族或是宗族事业兴盛的标志,是根据家族或宗族群体发展的规模的大小来决定。给祖宗修坟一般要请风水先生选好黄道吉日,族内每家要派一名男子参与,并要准备相应的祭品,如鞭炮、蜡烛、冥币、香等,坟修好以后,要请风水先生作法、念经,宗族的长辈们按辈分从前排到后,听从先生的安排,最后是在坟山上置办酒席。从调查的数据看,小河镇所辖的10个村中,给祖先修坟的农户在80年代、90年代、2013年分别为79户、74户、93户;给祖先立碑的农户则分别是167户、169户、190户。由此可见,随着时代发展,宜城民间对祖先的崇拜并没有递减,相反呈递增趋势。这是区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积淀的现实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
三、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祖宗崇拜”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通过对其进行剖析,深挖潜在的价值取向,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与参考。
(一)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构建和谐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脉和重要内容。”[1]农村传统节日是农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动态形式呈现于特定的时间点里。
从调查中得知,宜城市的农村各项家族活动从80年代至今基本上没有质的变化,农民依然保持着清明祭祖、扫墓,春节期间祭祖,为去世的祖先立碑这3项家族活动,说明农民很注重家族祖先思想。由此可见,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在农村历史流传的家族活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这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祖宗崇拜”形式具有很强的聚合力,充分认识这种力量,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融入其中,吸引和带动各家庭成员参与进来,有利于构建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二)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曾对社会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明确指示:“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2]以农村传统文化中的“论辈分”来说,是中国农村家族文化的最鲜明的特色,是“祖宗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摒弃其中“论资排辈”的糟粕,这里的“论辈分”讲究的血缘关系,体现的是正统礼德,这种传统而古老形式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它彰显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摇篮,要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须从各方面,各个层次努力保护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体”,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表现在这几方面:传统风俗、建筑风格、传统工艺、饮食习惯等。以祖先崇拜而言,举办规模较大,影响力强的地方还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当中形成的规定经历数百年积淀,已成为农村地区稳定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将农村传统文化与农村各方面建设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民族风格,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是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结构逐渐瓦解,城镇化水平日新月异,广大农民物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传统的农村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因素的冲击下呈现出新的内容与新的形式,如何实现农村文化的现代转型值得深思。
四、农村传统文化现代转型面临的挑战
在对宜城市小河镇进行的为期1个月的调研中,研究团队对农村文化政策、农村文化建设、农村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的形式、人员配备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宜城市委市政府规定每年要送戏下乡100场,送电影下乡2,186场,在乡镇“以钱养事”的政策下,进行乡镇文化体制配套改革,农村传统文化习俗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在调查后也发现一些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传统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刷,农村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严重缺位,传承者空心化,如何把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文化政策落实的力度不够
农村文化建设中常见到这种现象:上一级的文化政策落实到镇办时,落实的力度不太够。村里面的工作很繁杂,也有些无暇顾及传统文化建设。做农村文化工作主要是为了应对检查和考核,而主要不是为了群众满意。文化活动对提升全民公民道德素质非常重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的重要一环。应该创新文化载体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如书画展、秧歌会、民乐演奏会、体育比赛、歌手大赛,还需组建乡村文化小集团,增加演出功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占领基层高地,提升文化品位。
(二)文化资源使用不便
农村文化资源的配置投入比较大,但是对接点值得思考。例如乡一级的文化站、市一级的三馆一团,基本上是市民享受的比较多。而农民需要的东西,政府配置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例如农家书屋一般是放在村委会,但农民到村委会看书的可能性不大。又因其国有资产的性质不能放在农户家里:一是考虑其安全性与控制性;二是考虑对全体村民的公平性。如果换一种方式,按照农民的需求来订阅书刊,可能效果会更好。
(三)“空心化”现象突出
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许多青壮年外出不愿返乡,农村传统文化后继人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积极培育新型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化解“谁来传承”的根本举措。因此,政府要着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落实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多途径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此外,鼓励大学到村工作,选派优秀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驻村,为农村文化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并提供有益指导,为农村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优秀传统文化缺失
受到经济浪潮和不良文化的冲击,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有所缺失,部分农民深受利益、金钱意识影响,抛弃了诚实、守信、吃苦、勤劳、尊老等良好的品质。因此,需要思考如何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对中老年的社会主义教育,对青年基本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中,这是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党委和政府应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把党的意识形态同传统文化有效契合,从而真正把主流思想贯彻到农村这块阵地之上。
五、农村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几点思考
实现农村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不可盲目地认为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就是简单地复制城市文化,认为农村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文化,城市文化就是先进的文化。要改变观念,消除城乡文化“二元隔离”的误解,扩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坚持取长补短,互取经验,在农村传统文化中输入积极的现代化元素,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建设农村文化的主体作用,着力提高农民对建设文化的主动性、创造性,树立现代意识,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努力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以政策为依托,将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1995年10月30日中央出台了《中宣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对农民的思想教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深入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开展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新风尚;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强调,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须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201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等;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在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的同时,结合农村特点,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梦思想体系植入农村,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增添强大精神动力。由此可见,要实现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国家层面有充分的政策作为依据,各级政府需要将这些政策精神落到实处。
(二)寻求契合点,为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助力
“文化的发展、创新与转型离不开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建设。”[3]梁潄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李小云等著的《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都从不同程度上强调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据调查,目前农村深受赌博风气的影响,“麻将文化”在农村仍然风靡,大部分农村青年乐此不疲,而对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漠然视之。要转变这一格局,需深挖和厘清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并与先进文化有效衔接,二者交融,提升农民审美情趣,使农村传统文化得以升华。
(三)加大投入,为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保障
1.加大财政投入,征集社会投资,为农村传统文化实现代转型提供经济基础
无论是县级的文化建设,还是农村的文化建设都需要经费支持,所以为了有效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为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缩短城乡差距,可以向社会组织或者其他企征集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做好先进文化的宣传,捐赠能反应时代潮流、符合农民心愿的书籍等;同时完善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生活保障机制,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2.注重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组织保障
据调查,乡一级以下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配备不全,乡镇文化工作开展难度大,每个文化站只由一个人负责,文化站长既是组织者,又是工作人员;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不愿抛头露面;青年都外出打工,文化人才缺乏;受“轻文化、重经济”观念的影响,文化工作通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些原因导致农村文化工作开展难度大。因此,这要加强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解读文化政策,熏陶农村文化新氛围。从县到乡镇再到农村,需要有领头人上传下达,发挥干部队伍的领头人作用,尤其要注重对村干部的队伍和大学生村官的建设与培训,发挥基层堡垒与大学生村官的先进性作用。
六、结语
目前,中国农村城镇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古老而经典的农村文化屡遭破坏,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被植入农村,打乱了农村传统文化生活娱乐方式。这种情况下,农村传统文化的建设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因此,在现阶段,如何为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探索一条适合的路径,笔者认为应具备下面几点要素:一是拥有正确的文化观,二是具备强力的引领者,三是以农民的需求为本。只有这样才能重塑美丽的乡村,让传统的文化的基因适应时代的呼唤。
[1]张国民,赵水民.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之系统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10:10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人民日报,2011—10—26 (01).
[3]李建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战略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3(6):236.
(责任编辑:李影丹)
Analysisof TraditionalCulturalValuesand Thoughtson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Areas——Tak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Yicheng City in HubeiProvince asan Example
YEHong-ning
(Zhenning County Party Schoolof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Anshun,Guizhou 561200)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al in Yicheng City in HubeiProvince,this paper dissects"ancestor worship"and the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values,and reveals the culturalvalue dimension in Chinaorallover theworld,so we can provide theory and reference for cultural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countryside.
rural traditionalculture;ancestorworship;analysisof value;problem;suggestion
G122
A
1008—7427(2016)03—0046—05
2016—03—02
叶宏宁(1986—),男,贵州关岭人,硕士,中共镇宁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基层党建与农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