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理念下设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

2016-03-07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协同实践

孙 丽(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协同创新理念下设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

孙 丽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人才创新能力问题是高校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以培养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问题。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目标有差距,典型表现在对实践平台缺乏共识,没有一个明晰的创新协同构架系统。构建工作室教学的两种常态形式,通过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协同机制的探讨,论证以工作室为实践平台能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艺术设计;创新;协同;实践

2011年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强调协同创新的合力作用,通过多方 联动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创新前面加协同,体现了创新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对创新创意提出更高要求,为了获得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协同,发挥专业特色,促进更多创新成果的产生。

一 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哲学家奥尔夫冈·韦尔士指出,从广义角度理解,20世纪是艺术的世纪,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设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设计开启发展新道路,在我国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设计人才培养持续升温。目前,国内的艺术设计学院多隶属于地方综合院校,一方面受综合院校学术型教学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实践教学安排滞后于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受所属地区经济条件的影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在发达地区较多,经济落后地区艺术院校实践较少。

在传统教育方式下,艺术设计专业出现了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合适的安排到教学中,设计脱离实际,创新创意不够充分等现象。从包豪斯时期开始,国外设计教育做出了大量有益尝试,逐步从作坊制教学到工作室教学,实现学生艺术素养与动手实践能力训练并举。在国内,部分高校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寻创新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优化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产学研发展状态。

二 工作室教育: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工作室教育的多样化形式

目前,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漫设计等行业迅猛发展,行业对艺术设计人才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依据我国各高校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两种形式的工作室建设,即以教师为主导的专业工作室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这两种形式在不同主体影响下,在课上课下两个时间段,通过工作室平台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凸显设计人才培养特色,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1.教师为主导的专业工作室。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有平面工作室、产品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和摄影工作室等。教师为主导的专业工作室,是以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为指导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各类设计选题,选择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假做和假题真做等形式,将教学大纲中的各项知识内容,在工作室中实施完成。在专业工作室中,教师作为导师的作用非常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在一次次的设计项目训练中获得。这种教师为主导的专业工作室,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面向本校本专业之外的学生开展普及性或验证性实践教学。教师主导的专业工作室课程范围要不断向外延伸,使设计实践内容同日常生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营造积极自主的教学氛围,教学安排要灵活、多样,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支配权,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2.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为了学以致用,培养毕业后的职业能力,学生可以成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按照社会企业的模式运作,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发挥辅助作用,学校提供办公场所和相关硬件条件的一种工作室方式。为了更好的运转,校方除了提供基础条件,安排专业教师辅助,还应安排营销、融资、项目管理等相关专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创业指导。

3.专业工作室与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互为补充。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工作室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课堂传授讲解,而是学习者边听边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逐步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回顾知识、采取各种实际措施检验自己所学,判断自己水平和应达到的标准,进而思考调整未来计划。[1]无论是教师主导的专业工作室,还是学生创新工作室,都是学和思的体现,知和行的结合,是促进学生内省、实践、检验所学知识。两种工作室形式,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平台。前者是在老师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在课内完成,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课内学习内容的延伸、学习成果的应用、学习能力的检验,学生在更加独立的状态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为主导的专业工作室在我国艺术院校中较为普遍,而创新工作室因担心影响学业还没有完全放开发展,为此,学校应转变观念,出台更多的措施加以鼓励。

(二)工作室教学内容的多层次协同

我国高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多采用模拟课题来做,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还不充分,工艺流程体现较少,不能经历结构完整的“学习性工作过程”,造成对知识理解不深刻透彻。[2]创新性人才培养是系统渐进的过程,从入校对基本理论学习,到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再到创新能力获得,需要从高等教育初始就明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相一致,结合工作室教学的应用性特点,实践项目突破“小专业”的固定圈子,到更宽广的“大设计”的范畴,将设计观念、设计方法、设计价值围绕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多层次构建、系统化培养。为此,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实验内容从感性认知实验,到课程模拟实验、再到设计应用实验,最后是创新升华实验。通过这种多层次实验项目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界限,注重实验过程控制,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设计,由模仿到创新,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

1.感性认知层次。感性认知层次是实验教学的最初、最简单的阶段,是所有实验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对该专业涉及到的实务基础和基本工具进行观摩体验,让学生对其学习内容有基本感性的认识。比如,空间设计基础实验就是让学生对家居空间、办公空间和景观空间有初步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空间围和方法,为后续课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奠定基础。

2.课程模拟实验教学层次。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通过模拟操作实验,掌握创作活动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业务流程,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些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开展模拟操作实验,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模拟操作中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比如,在形态模型实验课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工具使用方面的错误,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创作的基本技能等。

3.设计应用层次。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和掌握了一些课程的模拟操作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理念上的创作,在实验中将理论与创作相结合,将各种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在这个阶段的实验中,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创作主题,通过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创作过程,检验学生设计应用能力。

4.创新升华层次。在创新升华层次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设计、策划一些具有创新内容或方法的实验项目,或者结合社会项目进行创作,并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意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规划设计能力、组织执行能力。创新升华层次的实验教学为增强创新成果应用性,可以将实验教学与社会项目相结合、与各类大赛结合,让学生尽早了解从业规范或赛事规则,实现学校教学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接轨。在创新升华层次,工作室教学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系,及时融入新设计理念、新行业标准和新工艺设备,促进创新成果不断产生。

(三)师资队伍国际化和双师型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工作室教学有效运转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艺术设计学科的应用性特征需要教师具有充足的设计经验,前沿的设计视角,因此,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教学团队具有国际视角。

1.师资队伍“双师”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对师资力量的基本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的老师,对于指导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专业新技术新材料不断,专任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同类院校教师间学术交流,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并积极与企业合作,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聘用设计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可使校内学习紧跟社会实际需要,这种方法虽然受到高校的欢迎,但是由于企业界考虑到自身公司运转,往往长期积极任职的企业高级人才并不多。台湾实践大学解决方法是,每60名学生会安排4名指导老师,其中有一位是业界老师,业界老师因为企业发展需要不会兼职太久,但是离职前会推荐下一位业界老师,所以业界老师不停更换而数量保持稳定,并带来新知,为实践教学稳定开展提供保障,同时不会太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2.师资队伍国际化。高校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师资力量中。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的师资队伍来源广泛,如哈佛大学教授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外出生和受教育的,这种国际化的学术背景对教学帮助很大。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师资力量没有这个优势,为此,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努力提高师资水平的一个方向,既有小范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合办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也有深层次的高校间联合办学形式,如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成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些国际化的办学,外籍教师达到70%以上,甚至全部来自海外,采用知名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共享大学学网络和教学资源。相对于条件较好的联合办学高校,更多的中国高校还要立足现实,培养自有人才、引进紧需人才的办法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近年来中国海外留学生数量增长较快,吸引英国、加拿大、美国等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吸引他们入职教育对于提高教育的国际化大有帮助。

对于教师结构已经稳定的高校,教师参与国际交流是培养本校教师国际化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化交流,并从信息、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鼓励作为国际访问学者,支持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投身于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校师资力量,也必然更有能力推动工作室实践活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教师是大学国际化的中坚力量,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师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教学国际化、本土科研国际化和服务社会国际化三方面展开。三方面比较而言,本土科研国际化方面高校教师热情较高,如参加国内外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性科研项目等;与前者相比,教学国际化方面参与度较低,而在社会服务国际化方面参与度最低,如担任国外组织机构的顾问工作,在国外教育机构兼职等,服务国际性明显不足。

(四)工作室多机制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概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3]从定义可以看出,协同创新网络的搭建是协同创新的关键,高校寻找合适的创新平台作为枢纽,通过平台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促进协同网络内部与外部融通,产生大于和的协同效应。

1.多学科协同机制。学科门类是学术界对知识的一种人为界限分割,随着人类对科学知识探索范围和深度的扩展,发现原有所谓学科外延不断扩大,界限逐渐模糊。多学科协同,即把两个以上的学科方法、理论和技术进行融会贯通,丰富知识领域,为单一学科知识不能解决的难题寻找办法。艺术设计项目常常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心理等,要运用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多学科协同成为促进成果涌现的必然选择。

我国工作室建立之初多为进行专门教学或科研而设立,但是在深化教学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创新项目仅靠一个实验室设备难以顺利完成,具有多个实验设备的团队、综合知识人才,创新成果更加卓著。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跨学科合作成为学院一大特色,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不提供学位,没有系与专业的概念,其办学宗旨是:以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学位教学的深度。项目目标也并非商业目标或具体造型,而是某个抽象的具象问题,比如,“电力不足问题”、“如何促进美国两党合作”等[4]。其中“新生儿恒温襁褓”项目组,通过学科协同促进创新思维的激发,课题组负责人并非设计专业学生,课题成果通过卖给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再发给非洲国家拯救了数万名婴儿的生命,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2.考核机制与专业特色协同。一直以来,传统教学都是以一次性的期终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机制得出的结果难免会有片面性,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多渠道、多方式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建构主义教育观强调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的建构过程,这一点也是适用于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评价。艺术设计作品本身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表现出社会文化、民情风俗、心理和情感等,对于这些知识的获取途径与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评价也应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征,实验课程教学考核体系无需局限于课内或课外完成,关键是设计作品体现对知识的理解、设计理念的运用、创新创意思维的展现。为此,鼓励自主学习与选择学习,实行弹性学制,重新定义课程考核和毕业标准。如法国巴黎创新工业设计学院,没有专业界线和分类,学生入校选择30多个课题,一个课题可以是各个年级学生,并分组协同完成,完成所有课题即可毕业。又如斯坦福大学的发射台(Launchpad)中心,学生毕业标准是成立一家公司,并具有盈利能力。

3.产学研协同机制。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成为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途径,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形式。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向两端延伸,一方面要与企业合作,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的现实性,并为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与政府沟通,争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首先,学校企业合作。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本科院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艺术设计专业以工作室为平台,将教学活动与企业项目结合,充分发挥工作室在校企合作中关键作用,以任务为驱动、创新为导向,在维护双方利益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保障机制,促进校企长期合作、协同创新。高校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工作室软硬件条件,选择对口的企业和适宜的合作项目。严格意义来说,在我国校企合作中,许多合作停留在浅显、散漫、短期,形式上看着热闹积极,真正的成果却有限,校企合作常常因各种因素干扰不能取得既定的成果。要解决形式化突出的问题,必须树立长远眼光改变认识,明确校企合作虽然是在帮助院校培养学生,实则对企业来说,也是培养自己后备人才的良好时机。

由于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压力日趋增大,我国企业处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为赢得生存发展,对于短期利益不明显的校企合作,企业热情不高也在所难免,因此,还需要探索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归根到底,市场经济下任何一种合作内在动因都来源于共同利益,合作的长久和深入更是利益在背后驱动,校企合作也难逃这一市场原则。通过对合作资金投入和收益回报做出合理协商,找到双赢的利益平衡点,并及时了解合作中的问题,确保合作取得预期成果,并不断扩大合作利益。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长久顺畅,除了内在动力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董事会监督制度运行,相应制度包括运转管理、自我评价、协调机制。运转管理制度涵盖合作组织结构体系、制度规范、经费管理等,尤其设立职能部门时人员宜精简且构成合理,各司其职,避免拖沓扯皮。评价机制是最终判断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参考标准,在合作基础、实践项目、阶段性成果和长期目标等多层次,对校企合作进行阶段、总评价。协调机制组织解决各个阶段的矛盾,预防意外事件发生。

其次,学校与政府协同。专业发展、实验室建设离不开政府得力的财政投入,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政策。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只占GDP的0.9%~1.0%,这在发达国家中是低于平均水平的。但是,在高等教育上的花的钱又是最多的,因为除了学费收入,还有捐赠收入、企业资助等。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经费政府是主导,高校需要在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上进一步与政府沟通,并进一步加强举措增加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

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成果日渐丰硕,各类产品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断涌现,保护好、运用好这些创新成果成为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否则很多好的创意被束之高阁。为此,高校与政府及相关各方加强沟通,推出利于各类创新成果产生、保护和转化的政策机制。鉴于企业参与高校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还不高的现实,政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企业要充分肯定,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给予奖励或降低税率,或者为企业提供各项优惠措施,消除企业的顾虑,使企业的技术投入得到回报等,以促进合作良性发展。

2013年武汉大学与武汉市知识产权局、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合作建立了武汉第一家高校大学生专利申请与成果转化指导中心,为大学生专利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双方在科技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请、大学生创新就业等多领域开展合作。正因为形成了一套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高校创新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

再次,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协同。基于企业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受益者,应承担相应责任与义务的认识,德国采取“双元制”教育结构,即以国家法律明确企业责任,将对企业约束上升到法律政策层面。这种约束机制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使得与学校学系、实验室合作成为企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4]鉴于中国企业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热情不高的现实情况,在当前阶段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政府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推动合作共赢。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开始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方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义务进行了规定。然而,仅从对企业的约束角度促成校企合作,显然还是太过被动,激励机制则更能激起校企合作的热情。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专项投入、减免税收等鼓励措施,更易产生实际效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政府建立了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学校企业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受责任约束和利益驱使,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更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剑波,王珍.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阐释[J].高等农业教育,2013,(5):79-81.

[2]舒俊.大学教师参与国际化程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5):37-42.

[3]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

[4]萧冯.设计教学的新模式——美国斯坦福大学d.school访问侧记[J].装饰,2014,(5):44-51.

(责任编校:周欣)

作者简介:孙丽(1974-),女,安徽寿县人,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与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重点项目“结合工作室培养艺术设计创客人才”(项目编号acjyzd201603);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项目“根植于实践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acjyyb2013054)。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129-04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协同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星.云.海》
《花月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