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融合与高校意识形态智库的建设
2016-03-07陈小燕
陈小燕
双微融合与高校意识形态智库的建设
陈小燕
(湖南科技学院 党委宣传统战部,湖南 永州 425199)
大数据时代,微博、微信逐渐成为高校宣传工作信息流出入的新型传播平台。文章指出双微融合是拓展高校主流舆论宣导空间、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的重要一环,分析了微博、微信融合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微融合对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的策略建议。
微博;微信;融合;高校意识形态;智库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习近平主席“8·19”讲话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应“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1]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把特色新型智库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因此,在新形势下运用好新媒体及其融合共生效应,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智库建设,探索意识形态发展新规律,对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 “双微融合”的现实可能性
大数据时代,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加强媒介融合,构建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平台,已成为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新型培育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2]双微融合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式之一,目前仍处于初探阶段。深刻思考和发掘微博、微信融合的可能性,主要从认识二者的不同特征和功能的角度切入。
一方面,双微融合的现实可能性源于微博、微信自身特性的共生互补。微博具有碎片化、开放性、强辐射、极具现场感互动性等特征,其强大聚合力,成为了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的主阵地。而微信具有“双向性”、隐私性、可靠性强、信息到达率、共享率、传输效率高,特别是用户粘性高,“提出问题—受理问题—解决问题”已是微信的运行之道和魅力所在。由于微博与微信的特性不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相比较而言,微博受众面更广,加之每天推送信息次数不受限制,微博仍然是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而微信公众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但推送的信息更精准,质量和可信度更高。微博的‘一对多’、‘放射性’传递强调的是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广度,微信的‘一对一’、‘个性化’强调信息沟通的精准度与深度。根据二者不同的传播功能,微博侧重信息发布,而微信应侧重功能服务。紧急的或有时效性的信息发布,可先选择微信,也可以在微博上形成协调与补充,充分整合微信和微信可以达到双剑合璧的效果。
另一方面,双微融合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的客观需要。2013年习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时期新媒体是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的重要渠道。传统的信息流通渠道主要是直接面对面、校园新闻网、校内广播、电视、报纸、LED、手机语音、短讯等。而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态发生着深度改变。观看一天的天涯杂谈,则需要看一周的新闻联播来疗伤,思想碎片最大的集装箱——微博,其粉丝和大V的纵向关系制造了“粉丝效应”。同时,影响力最大的网络新贵—微信,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制造了强大的舆论场。“从两者的依托终端来看,微博传播媒介主要依靠电脑(也包括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3]而微信作为一种移动式接收、资讯即时抵达、办事服务便捷、功能齐全的特点成为了人们的掌上新贵。两者的整合互补也正是高校提供与收集信息服务渠道的拓宽和延伸,也进一步开辟了高校意识形态信息服务的空间。
由此可见,微博和微信各具特色,且有着良好的互补共生作用。双微融合是结合新媒体技术,纳入微博、微信双渠道,搭建新型微平台,将两种渠道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和信息流出入效率最大化的新媒体融合方式。双微融合,有利于实现拓展高校主流舆论宣导空间的有效开发,可以预期在将来的高校意识形态智库信息服务中展现巨大威力,将是移动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之必然需要。
二 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研究现状
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智库、特别是意识形态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智库是高校智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智库,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当代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智库(thinktank),又称智囊、思想库。目前,国内外的智库建设大多数集中于公共政策、经济发展、文化服务、决策咨询等领域,专门从事于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与咨询的智库还很少见,主要是一些综合性的智囊机构在从事意识形态相关研究工作。“国内智库建设及相关研究都起步较晚,目前虽然有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智库,但是水平、质量和影响力上堪称为世界级的还为数不多”[4],尚未形成良性运转的“旋转门”。以“智库”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共有4087条,其中绝大部分是最近5年才发表的,特别是2009年以后智库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但是专门探讨意识形态工作智库的论文仅有1篇,意识形态智库尚未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而研读国外的相关研究过程中发现,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顶级智库都集中在美国、欧洲。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历史的角度探索智库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另一类是从影响力的角度,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智库如何发挥影响。这些研究虽然未专门论述意识形态,但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智库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做好“双微融合”,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智库的主要任务总结为如下五点:一是资政育人,构建专业化决策咨询平台;二是创新理论,构建开放式理论研究平台;三是认识世界,构建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四是传承文明,构建创新性文化传播平台;五是服务社会,构建信息化成果转化平台。
推进双微融合,构建高校意识形态的传播微矩阵,提供集纳民情民智民意的大数据库,是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智库的五个平台建设的新型辅助平台,具体策略建议如下:
第一,推动双微融合发展,必须运用好互联网思维。思维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或途径。当今网络时代已然是一个完全的非线性世界。“联网思维逻辑与工业思维逻辑不同,工业讲规模效益,它讲效益规模,工业讲细化分工,它讲行业跨界,工业讲线性思维,它讲非线性整合思维,工业讲金字塔结构,它讲分布式系统。”[5]因此,在谋划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范畴的各项工作时,要通过加强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传播体系立体化、现代化,传播渠道与传播形式多样化,形成广覆盖、传播快的便捷传播样式,有效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推进双微融合发展,必须树立多部门协作意识,增强服务意识。
树立多部门协作意识,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从“单打独斗”向“矩阵合力”转型。双微平台背后需要多部门的协同运营机制,需要各跨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构建有机协同的微矩阵,真正形成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动,构建高校意识形态的民意数据库。现今微博、微信的崛起,众多观念喷涌而出,这可以看作是信息从权威的“脱媒”或“剥离”,信息“脱媒”其本质是信息的非权威化,当权威信息太过权威,各种信息传播就会纷纷躲避到生命力更强的非权威、非正规的微博、微信渠道。加快推进微平台建设,加强非权威、非正规渠道的管理,必将成为全新语境下的新常态。
增强服务意识,向“以人为本”转型。一方面,双微平台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网民,离不开批评和建议,高校党政部门通过微博“问政于师生,问需于师生,问计于师生”也日益成为常态。双微融合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纵向互补和舆情反映两个方向都应该畅通。通过双微平台,及时研究了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出现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全面掌握舆情,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将广大师生在微博微信中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集中起来,再制定具体的政策,以满足师生的利益,解决师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亲力亲为,通过微发布组织形式多样的亲近师生的活动,推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理念和正向舆论进入高校师生的公共议程,鼓励广大师生通过微博、微信建言建策,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增添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的创新活力,更好地为服务社会。
第三,推进双微融合,需建立高校大数据监控体系。当前超过6亿的微博、微信用户同时在网上发声,而其中高校师生用户群体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意库”。当前双微融合平台已超过论坛,是第二大舆情源头,高校师生情感和意识倾向表达由首选媒体更多转向微博微信。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微信都是一直在场的信息平台,第一手信息的价值越来越高。高校党建部门要重视并运用好这一“民意数据库”,收集来自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习层次群体比较真实的意见,有效地汲取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加大调研力度,建立完善多层次的信息来源机制,好好“把玩”大数据,建立大数据监控体系,做好数据整理与分析,精准掌握大学师生思想动态及多样化、个性化信息需求。
第四,推进双微融合,需构建思想引领和情绪疏导的有效渠道。从“管制与监控”向“引领与疏导”转型。当前,新闻、碎片化的舆情与舆论情绪将始终主导者移动互联网信息生活。各种新闻通过移动终端迅速传播,碎片化的和多边的舆情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时刻传递与呈现在网上。同时,互联网的通联性大大加强了情绪和直觉的传染力,这种传染力对网络舆论产生直接影响。高校要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直接参与思想生产和舆论生成,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衡量意识形态的是非曲直,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管理,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智库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习近平的宣传观和新闻观[J].新闻记者,2014,(10):8.
[2]唐艳明.加强融媒体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N].湖南日报,2014-12-14.
[3]曹健敏.双微融合与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J].人民论坛,2015,(14):61.
[4]魏建国.大国智库:序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5]韩晓平.以互联网思维应对能源大转型[EB/OL].中国能源网,2014-05-03.
(责任编校:张京华)
521
A
1673-2219(2016)01-0091-02
2015-10-27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基地项目。
陈小燕(1989-),女,湖南岳阳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科员,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