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016-03-07谢继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理论区域

谢继文

(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谢继文

(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研究成果,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研究模型、研究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未来研究

最早提出区域空间结构概念的是达恩和艾萨德等人,然后博芬特尔从理论上进行了较系统的完善。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并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表述,但含义大致相同,基本上都认为它是指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形态。空间结构是区域生产要素集聚与控制能力、产业结构类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明显,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进行综述,以帮助我国学者熟悉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

一、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分别予以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1.经典区位论(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德国学者在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前的100多年时间内,先后提出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等理论,为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论工业的区位》一书中,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年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中心地理论,从而将区位理论研究从农业、工业进一步拓展到了城市。1940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提出了市场网和市场区的理论模型,从而在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市场区位理论。

2.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二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1)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理论

空间极化理论是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布代微尔、赫希曼以及缪尔达尔等学者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分别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与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不同,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在《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一书中正式通过增长极的概念,分析论证了经济要素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状态下发生的。法国地理学家布代维尔(1966)强调增长极的地理空间特性,将地理学中的“增长中心”的概念引入佩鲁增长极,从而将经济空间转换为具体的地理空间。赫希曼(1958)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进步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巨大的经济进步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集中在最初的出发点,发展过程应表现为“一连串的不平衡过程”。缪尔达尔(1957)提出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则利用“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认为回波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

(2)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主要有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等。

威廉姆逊(1965)在区域经济研究中通过运用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提出了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的倒“U”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会逐渐扩大,并随着经济发展而趋于稳定。当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区域差异将趋于缩小。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核心——边缘理论,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即工业化前期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3)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促进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并推动了它的演化。乌尔曼(1950)首次提出了空间相互作用的概念。胡佛(1971)认为,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以及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结构化,并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

3.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针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1991)通过构建不完全竞争背景下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不但将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到主流经济学,而且还弥补了主流经济学因忽视空间地理概念而无法阐述经济空间现象的重大缺陷,从而形成了当今备受瞩目的新经济地理学。

(二)国内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对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阶段、20世纪80年代阶段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阶段。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研究空间结构理论的大多是经济地理学家,而且主要是研究全国范围内工农业各部门的布局。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我国的经济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学家主要探讨了中国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其中影响较大的首推陆大道的点——轴渐进扩散理论。陆大道(1984)提出了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点”即是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镇,“轴”是指连接各个点的线状基础设施。点——轴开发的实质是指凭借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将发展轴线依次向不发达地区延伸,进而实现整个区域的最终协调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他们将经济关系的分析融入空间结构研究中,从而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地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导致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

二、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模型综述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尝试了利用构建模型的方式来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有关问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一)杜能环

杜能(1826)以一个孤立的城市作为假想,周围乡村的农民负责提供该城市的供应品,地租在农民间竞争的作用下以城市为中心依次向外递减,呈梯度状分布,越靠近城市的地区地租越高,而离城市最远的耕地地租逐渐降为零。结果,农民间的权衡取舍导致生产布局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的形式。

(二)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其中,应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模型主要有:

1.赖利—康芒斯模型

赖利(1929)通过考察德克萨斯州225个城市的贸易状况,得出了零售引力模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Ti、Tj分别表示i、j两城市从某中间城市吸引到的贸易额,Pi、Pj分别表示两个城市的人口,di、dj分别表示两个城市到那个中间城市的距离。

康芒斯(1949)基于赖利模型推导出两个城市之间的断裂点即分界点的计算公式。如果能计算出某中心城市i和周围几个相邻同级城市j之间的分界点,然后用一条平滑曲线将它们连起来,就可以得出i城市的吸引范围。

2.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来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在经济学领域的运用。Ira.S.lowry(1964)引力模型是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其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Iij为i,j两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Pj是i,j两个城市的人口数量,Wi和Wj是由经验确认的权数,Dij是两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3.潜力模型

通过将引力模型中的Iij进行求和,即可得到潜力模型,用于计算在一个城市体系内,某一个城市与其它所有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公式为:

(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

克鲁格曼(1991)建立的CP 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即所谓“中心——外围”模型标志着空间经济学的诞生。该模型揭示了个体生产水平上的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以及要素流动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集聚经济的。

三、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综述

学者们在研究区域空间结构时用到的方法主要有:

(一)数理方法

贾海波等(2015)通过收集1999—2012年间甘肃省相关经济数据,借助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导致甘肃省区域空间结构出现差异的因素。代婉莹和宗跃光(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安徽省区域空间结构分异的特点。Celebioglu & Dall(2010) 利用ESDA方法分析了1995-2001年间土耳其76个省之间的空间结构差异。

(二)空间相互作用方法

主要是利用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以及潜力模型分析空间结构。Kocziszky等(2015)利用引力模型中的双维回归分析研究了欧洲的经济空间结构,认为欧洲的空间结构呈现出“香蕉形”,并在中短期内不会改变。雷箐青和白明(2011)以及李谦和龙枚梅(2012)运用断裂点模型分别对黔中经济区和川渝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三)分形方法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运用分形理论分析空间结构问题。例如刘继生和陈彦光(1999)深入探讨了分形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区域应用等问题。焦世泰和王世金(2011)运用分形理论对兰州——白银城市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

(四)计算机模拟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方法(RS)可以帮助我们更为精确的分析区域的空间结构特点。赵海军(2012)借助GIS技术,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了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以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顾高翔和王铮(2014)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基于Agent的动态区域经济模型,通过情景模拟,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

四、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实证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层面:

(一)全国层面

Kolomak(2015)研究了俄罗斯经济活动的区域结构演化过程并指出了其影响因素。Kocziszky等(2015)研究了整个欧洲的经济空间结构。程必定(2015)、胡睿(2015)、顾高翔和王铮(2014)等基于省际视角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二)大区域层面

Stewart(2004)基于GIS和卫星图像分析法研究了1986-1996年间大开罗区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增长情况。杨昊等(2014)、杜丽菲等(2008)分别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岑迪(2014)、张家睿和袁媛(2012)等分别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武剑和杨爱婷(2010)等分别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渠立权(2014)、莫申园和田代贵(2009)等分别研究了淮海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区域空间结构。

(三)省、市域层面

Muniz等(2013)通过收集1986-2001年间的数据,利用城市内方法对巴塞罗那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代漻潇(2012)、胡奇志(2014)、郝金荣和徐军(2007)等分别对重庆市、成都市、泰安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贾海波(2015)、赵海军(2012)、陈健(2011)、刘东东和钟韵(2011)、代婉莹和宗跃光(2010)、陈德强和钟业喜(2010)、高迎春和佟连军(2010)、薛静和付建新(2009)、吴得文等(2009)、龚胜生等(2011)、师谦友和罗送宝(2007)、曹海霞和赵艺学(2006)、姚丽丽(2008)、李春霞(2006)等分别对甘肃省、四川省、浙江省、广东省、安徽省、江西省、吉林省、青海省、福建省、湖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和江苏省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未来研究方向

国内外学者尽管在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依然存在如下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一)研究领域方面

许多学者在选择研究区域时都是以全国层面、大区域层面或省市域层面为主,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微观格局的较少,尤其是对小尺度、较成熟的县域空间结构重视不够,这是值得着力探讨的一个方面。

(二)研究框架方面

现有研究模型中鲜有纳入区域的环境、资源和人地关系等地理因素的,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文献十分缺乏。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借鉴和移植西方的空间结构理论。但国外的理论不一定都适合于我国,所以要尽力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结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虽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主要是分析具体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态和特征,较少深入分析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以及影响因素和驱动力。

(四)政策研究方面

现有文献未能深入分析制定和形成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具体机制,国内在这方面的不足尤为明显。

[1] Kolomak, E.A.Evolu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Russia[J]. Regional Research of Russia, 2015,5(3):236~242.

[2]Muniz, Ivan, et al.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arcelona: an intra-metropolitan perspective[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3,92(3): 515~534.

[3] 程必定.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三次转型与重构[J].区域经济评论,2015,(1):34~41.

[4]胡奇志.近现代成都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5]胡睿.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180~181.

[6]贾海波,陈耀,乔志霞,等.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差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8):260~265.

[7]李国平,王志宝.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态势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0(3):148~157.

[8]年猛,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2):89~96.

[9]渠立权.淮海经济区区域空间结构评价与重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1):76~80.

2016-09-2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2013PYLJ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95-4654(2016)11-0013-04

F061.5

A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理论区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分割区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篇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