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境及重塑
2016-03-07孙玉娟姜璧依
孙玉娟 姜璧依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境及重塑
孙玉娟 姜璧依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党员干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必须坚持的精神追求。但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党员干部出现一定程度信仰危机与困境:主体认知的缺失、客观环境困扰、宣传教育失效,影响党的纯洁性,削弱党的战斗力。因此,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强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认知,增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认同,坚定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志力,建立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党员干部;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问题关乎个人价值追求、民族价值取向及国家发展前景。习近平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坚定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关乎两个“百年目标”实现。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面对当前复杂世情、国情、党情,重塑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严以修身”现实需要,更是实现共产党员“正本清源”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内涵
信仰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具有催化作用,产生于人类精神层面,以多种形式影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信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信仰是指同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现象,是人类意识全面反映与反思生存,自觉体认并主动调整自身存在与外界关系,追求终极性人生目标[2]。狭义信仰是指超越世俗、对彼岸世界纯精神对象的信服。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广义信仰延伸,指对马克思主义信奉与追求及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最高认同。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确信,又包含对为人类谋求未来福祉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实现的坚持与向往。“统治阶级思想在每个时代均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对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高社会凝聚力、引导个人正确价值追求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信仰具有哲学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人类解放的学说,利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坚实哲学基础,包含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利用科学方法论解决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政党指导思想具有政治属性。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精神信仰又是巩固无产阶级统治地位的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政治灵魂。从政治角度而言,共产主义政治理想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对党员干部而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与共产主义政治理想。
马克思主义作为引导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科
学理论具有实践属性。与宗教信仰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信仰非源于内心需要,而源于社会生活感悟与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脱离社会实践。马克思曾言:“对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而言,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3]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科学为基础,应用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各环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时俱进,信仰内容动态调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言,信仰是精神追求与精神状态,实质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性、追求生命“不朽”与永恒,而“不朽”在马克思主义中是指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无限性[4]。马克思主义信仰总结不同时期现实世界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再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与时俱进中把握时代主旋律。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构成
从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信仰主体、客体及方式构成。系统解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构成,有助于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深刻理解其实质与内涵。
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宗旨、性质、目标均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对党员干部乃至全体共产党员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人民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即认可其主导地位。信仰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形成以社会公德、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群众信仰,是群众精神支撑。
采用网络问卷星调查形式,对全科住院医师双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对双语学习态度;(3)双语学习情况和影响因素;(4)学习需求。
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指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容。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包含对各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的信服。信仰马克思主义成熟状态是首先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及理论体系,并以此为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未来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组成。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要方式。党员干部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内涵,明确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通过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干部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观念包含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渗透,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当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到一定程度,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落实于行动。运用科学理念指导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理论,巩固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建设。信仰马克思主义应“知行合一”,“知是前提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5]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制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滑坡[6]。党员干部必须正视当前复杂世情、国情、党情。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
当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并非全体党员干部困境。据中纪委2015年反腐大数据显示,从地域而言,贪腐问题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从级别而言,厅局级领导干部贪腐问题最多,从行业类别而言,问题多集中于行政机关、国企高管、高校。贪腐人员绝大部分为党员干部,其贪腐行为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甚至阻碍党的事业进程。贪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集中体现,从根源分析,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认知困境。党员干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重要组成,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水平应高于平均水平。但在现实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认知缺失。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机械、教条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仅停留在文本表达上,未将理论融入实践,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薄弱,易出现立场错误。信仰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感情及毫不动摇无产阶级立场上下功夫[5]。其次,政治信仰与个人理想脱节。政治信仰即信仰者对政治观点、立场、理想的信仰。政治信仰与个人理想应相互协调,个人理想中蕴含共同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政治认同及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既是个人思想内化社会化过程,也是权力运作政治化过程[7]。当政治信仰与个人理想脱节时,一些党员干部会优先选择实现个人理想,滋生拜金主义、趋利主义,导致贪污腐败。最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模糊动摇。党员干部应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相信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真理,但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信仰“迷信化”,忽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甚至出现“信仰荒芜”,沉迷于享受物质生活。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受意识形态多元化冲击。近年来,随着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多元价值理念、新兴社会思潮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一定消极影响。较之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新儒学等非主流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指导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也获得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在意识形态多元化背景下,新兴非主流社会思潮不断传播发展,逐渐进入国民视野,然而一些新兴思潮核心观念悖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表达。如“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真意,意图消解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一些西方国家肆意宣传“普世价值”,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偏离马克思主义,致使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威胁。同时在意识形态多元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意识形态多元中的一元,与宗教信仰、个人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共同构成主体选择。部分党员干部不能理性看待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成果,在多元并存意识形态格局下缺乏自觉反思能力,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选择危机”。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方式陷入宣教误区。首先,从宣教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较深奥复杂,是系统化知识理论体系,要科学系统开展宣传教育。而党员干部文化水平存在差距,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宣教内容理解程度不同,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入耳、入脑至入心需要一定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宣教过程中,传统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仅流于形式,不注重宣教效果。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普遍仅通过安排较少时政课程或集体会议以及发放书籍实现。其次,宣教手段与方式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仍是马克思主义传统宣传方式,而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仅停留在课堂。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人民群众接触马克思主义均依靠课本、课堂讲授,此宣传方式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陷于被动,成为枯燥理论,削弱党员干部乃至人民群众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及相关内容积极性。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成因
当前,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信仰,受到前所未有质疑与挑战,凝聚功能、引领作用日渐弱化。一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表现为信仰冷淡化、神秘化及功利化。此现象背后蕴藏复杂深刻社会历史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影响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雅斯贝尔斯指出:“事物的发展已经证明,经济总体计划不会只局限于经济范围,它变成人类生活普遍方式。对经济的指导导致对整个生活的指导,结果产生相应生活方式。”[8]即盲目追求利益使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意识不坚定,无法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改革开放38年来,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生活水平,但也存在一定弊端。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市场经济个人主义影响,甚至出现唯利主义,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也在市场经济负效应驱动下受到冲击。谋划与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将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及全过程大逻辑[9]。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与供给侧改革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员干部思想信仰必须与经济新常态相协调。一些党员干部缺乏理论基础,无法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认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理想信念只是空谈;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前沿发展知之甚少。
第二,意识形态多元化动摇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中西方意识形态之争由来已久,不同社会制度决定中西方意识形态长期、持续对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国际共产主义低潮,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稳固地位。西方利益集团妄图利用“和平演变”方式瓦解我国意识形
态,不断渗透其价值观念,宣扬所谓“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诱导党员干部接受资本主义价值观。其次,国内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一些新社会思潮、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影响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在意识形态多元化背景下,部分党员干部无法意识到个别“思潮”“主义”“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害;更有甚者在多元化意识形态中迷失自我,马克思主义信仰被动摇。再次,部分党员干部受金钱、权力诱惑,思想懈怠,理想信念动摇,在实际工作中不贴近群众,奢靡享乐甚至贪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及奢靡之风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造成巨大危害,违背党的性质与宗旨,损害党员与群众关系。
第三,宣传教育失效与弱化影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展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党员队伍建设重要内容。首先,对受教者而言,部分党员干部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运用,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失效。学习仅限于表面,未能深刻理解,无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尝辄止,未掌握其精髓,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形成教条马克思主义。其次,对宣教者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鉴别能力与敏锐性缺乏,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弱化。宣扬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宣教者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发展,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但在实际中一些宣教者理论功底不扎实,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刻研究,观察社会问题无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无法正确对待社会问题,思想困惑、理想信仰动摇,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弱化。同时,在宣教方式上,“照本宣科”“理论灌输”方式在信息开放时代,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在网络上与社会成员互动不足,网络话语权引导力不强,也是原因之一[10]。
三、重塑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策
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是真理、情感与实践力量等综合作用结果[11]。重塑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要遵循信仰形成规律,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入手,以认知改变为基础,以情感提升为催化,以意志增强为保障,以行为固化为归宿,使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容科学认知
行动来源于思想,思想来源于信仰。第一,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经典著作思想及相关理论知识。这既要求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又要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12]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助于党员干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增强理论自信。第二,加强党史国史研究与教育,使党员干部全面了解中国革命史、建设史。党史国史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科学总结,加强党史国史研究与教育,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第三,增强党员干部忧患意识与问题意识。忧患意识要求共产党员在当前复杂意识形态中保持清醒,理性判断新文化与思潮,时刻警惕西方利益集团意识形态渗透。问题意识则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头脑清醒,抓住问题矛盾并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恩格斯曾言“马克思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提供的不是现成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及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3]党员干部要结合实践,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抵制错误思潮与腐朽生活方式侵蚀。
(二)增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认同
建立党员干部信仰教育情感激发系统是重塑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关键。第一,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认同。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葛兰西称政治信仰为“社会水泥”,使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成员汇聚在一起[14]。增强党员干部政治认同,要关心党员干部成长与发展,使其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第二,培育党员干部的国家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有助于党员干部带动全党增强政治凝聚力,形成价值共识。第三,强化党员干部社会服务意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为百姓谋福利、做实事;提高工作与学习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第四,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习近平强调:“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时刻
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5]
(三)防范西方利益集团意识形态侵蚀
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支持政治反对派即所谓不同政见者的活动。从20世纪50年代起,部分西方国家采取不同手段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意图瓦解苏东国家意识形态。以倡导人权、平等为由干涉苏联与东欧国家内政;通过经贸往来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压力,迫使其在政治上让步;利用大众传媒渗透西方意识形态等。中西方意识形态分歧是长期、不可避免的事实。因此,坚定意识形态立场,方可在意识形态多元化潮流中抵抗诱惑,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一,要坚决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思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家发展各环节均见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的重大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不可动摇。第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正面引导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开展多形式实践活动巩固意识形态安全,重点培养社会公民基本道德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意识形态保障。第三,积极回应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积极回应西方国家“普世价值”“和平演变”“非意识形态论”等意识形态渗透,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党员干部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注重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在中西方意识形态较量中,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并非将两种社会制度表层现象简单类比结果,而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16]。
(四)建立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路径
重塑信仰要落实于行动中,“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只有经过实践锻造,真正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才能形成认知、情感和意志合力,才能进一步内化为实践原动力”[17]。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自觉推动党与人民共同事业不断向前,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外化于行。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表达方式要灵活。与宗教信仰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无固化教义。泛泛宣教不适合全体党员干部,因此各级党组织宣扬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具针对性,通过举例、实践等方式加深理解;运用网络平台等方式拓宽宣传渠道,使学习不拘泥于书本、课堂。第二,注重培养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仪式感。仪式感的养成是内外兼修过程,在信仰形成过程中起到规范程序、严肃礼仪作用,仪式感可激发潜在情感,转化为价值认同与行为约束。可通过宣誓、纪念及庆典仪式等增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归属感。第三,完善党内马克思主义信仰监督机制。信仰形成与巩固,既依靠自律也依靠他律[18]。应将自我监督与相互监督结合,降低部分党员干部信仰淡漠化、虚无化风险。
[1]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J].党建,2015(4).
[2]徐俊,刘魁.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研究述评[J].岭南学刊, 2009(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侯惠勤.追求生命的“不朽”和永恒[J].前线,2013(12).
[5]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
[6]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7]陈颖,徐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发展态势论析[J].社科纵横,2016(2).
[8]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梦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0]赵展慧.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6-04-06(9).
[11]危琦,虞新胜.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J].求实,2006(12).
[12]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夏德峰.政治信仰存续力提升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J].求实, 2015(3).
[15]习近平.习近平为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划出的四条底线[EB/OL]. http://xj.people.com.cn/n2/2016/0411/c188514-28116637-2.html
[16]宫希魁,徐晓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J].红旗文稿,2009(19).
[17]杨德祥,邓淑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建构[J].人民论坛,2013(14).
[18]姜华有.党员干部信仰问题研究[J].理论建设,2013(3).
A811
A
1672-3805(2016)05-0048-05
2016-08-20
孙玉娟(1964-),女,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