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我
—他”和谐关系建构策略——基于关怀德育模式视角

2016-03-06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和谐关系初中生

杨 菁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初中生“我
—他”和谐关系建构策略——基于关怀德育模式视角

杨菁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关怀作为人类共同生活一种基本需要,理应占据中心位置,而现实生活中,学校及家庭对关怀教育的漠视,导致初中生普遍缺乏关怀能力,同学之间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从诺丁斯关怀德育模式视角,分析了当前初中生同伴关系现状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从家庭和学校两大方面建构初中生和谐同伴关系。

关键词:初中生;和谐关系;关怀德育模式;建构策略

对于初中生而言,同龄人之间同伴关系在其学校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位置,是初中生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同伴关系有助于增强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人格健康发展。然而,在初中生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争吵谩骂不断,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同时还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幼小心灵。据调查发现,初中生之间产生的冲突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关怀意识,同理心较差。为此,本文试图从诺丁斯关怀德育模式入手,寻求化解初中生同伴冲突相关策略,以构建同伴和谐关系。

一、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针对美国学生得不到应有关怀和道德教育成效甚微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即关怀道德教育理论。诺丁斯道德教育理论核心概念是关怀,她认为关怀具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待或关注,她就是在关怀这个人*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关怀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到某事,对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为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然而,我们常常狭隘地以为关怀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个人优秀品质,对此,诺丁斯提出了强烈批判,她认为“关怀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怀,另一方接受关怀。”*檀传宝:《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这一点证明诺丁斯关怀概念较之于传统认识而言,增加了关系的双向互动性。关怀不仅仅指的是关怀方的投入与付出,更重要的是得到被关怀方的感知与回馈,任何一方中断和不回应都将阻碍关怀关系进行,使关怀关系不完整、不成功。没有关怀方对被关怀方的接受性关注和移情,关怀关系无从谈起;没有被关怀方对关怀行为认可与积极回应,关怀关系也无法确立。诺丁斯指出关怀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两种基本形式,自然关怀是原始的、最初的感觉和反应,它来源于爱的情感,存在于人性良知当中,是一种不需要伦理参与而激发的关怀形式,而伦理性关怀是一种必须激发的关怀,使人们通过努力提携和发展源于对自然关怀的记忆,需要做出伦理努力来担负“我应当”的责任,以扩大关怀范围,因而诺丁斯将关怀关系进一步扩大了范围,从关怀自我、关怀身边的人、关怀陌生人和远离自己的人到关怀动植物和地球、关怀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乃至关怀知识。除此之外,诺丁斯根据关怀伦理情感性、情境性和关系性提出了关怀教育的四种教育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二、初中生之间关系不和谐表现及原因

(一)同学之间矛盾冲突此起彼伏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迅速发育,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极力想摆脱家长、教师束缚,但在此阶段,他们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往往表现出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暴躁,争强好胜,行为偏激,心理叛逆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同伴之间矛盾摩擦不可避免。同学之间常常因误会产生口角纷争,动辄拳打脚踢,冷战绝交,或为争夺成绩荣誉,嫉妒心强,采取恶性竞争方式,导致彼此反目成仇,心生怨恨。出现这种现象多为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因素造成。如今初中生独生子女居多,由于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分享陪伴,加之父母宠惯溺爱,性格上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不懂得退让。因而,同学之间常常会因意见不合或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大动干戈。此外,学校教育只看重教学成绩,无视学生情感需要,忽视学生道德以及能力培养,使学生只知在成绩上竞争比较,不知道互相团结协作,同学之间变得冷漠疏离,关系紧张。

(二)校园欺侮事件愈演愈烈

校园欺侮行为是初中校园内频发的一种特殊攻击性行为,因其隐蔽性较强,往往没有得到学校、以及家长重视,总是将其视为同学之间小打小闹,误认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往往采取息事宁人态度,没有进行任何有效手段加予教育制止,致使校园暴力、自杀事件等频频上演。校园欺侮行为也从同学间恶意起绰号、讥讽嘲笑他人身体缺陷、散布谣言故意诋毁上升到推搡踢打他人、将同学关黑屋、勒索抢夺他人财物等。这些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行为令人发指,值得我们深思。观其背后原因,可以发现:欺侮他人者大多成长于矛盾重重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合,家庭缺少温暖,对待孩子冷漠训斥,非打即骂,这样不和谐家庭往往使孩子感到无依无靠,没有安全感。从这种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对外界充满敌意,为了寻求心理的平衡,也会采取同样恐吓、殴打方式对待其他弱小同学,以体现自身价值。除此之外,大量暴力、色情、武打、恐怖之类影视糟粕不断充斥着荧屏,诱使思想防范意识差、辨别能力弱的初中生,盲目崇拜效仿。

三、同伴和谐关系构建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从诺丁斯关怀德育模式入手,联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手段,增强初中生同理心和移情能力,培养初中生关怀意识,成功构建和谐良好同伴关系。

(一)构建关怀型和谐家庭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人,对孩子成长、教育具有不可推卸责任,孩子的许多态度习惯,脾气性情皆潜移默化受家庭教育影响,所以说,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担当起一名称职教师呢?

1.以身示范,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要以身作则和孩子建立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通过自己行动向孩子展示如何关怀。父母的责任不仅是养育孩子,更是让他们学会关怀。这种关怀是基于父母与子女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父母应理解孩子的现实,尽量体会他们的感受,通过与孩子建立关怀关系来表明关怀行为是如何进行的,孩子积极积累被人关怀和关怀他人的经验,使关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增强。

2.引导孩子践行关怀诺丁斯认为,在关怀关系中,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实践是对他人关怀行为的敏感性和反应力。因此,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培养孩子感恩心理,及时回馈感激,友善待人。除此之外,父母也要积极倡导尊重生命、关怀弱势群体、热爱环保等正面教育内容,鼓励孩子从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给他们分配家庭任务,如负责饲养小动物、打理花草等,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周末抽时间带领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去养老院看望老人,为困难儿童捐赠衣物,去公共服务机构当义工等,培养孩子服务精神和关怀能力。

3.用“对话”方式进行教育对话是关怀的基础,也是维持关怀的重要手段。因此,父母应当放下权威的传统观念,平等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心智不成熟、思虑不周全,难免会犯错误、做错事,家长应避免采取非打即骂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施以惩罚,而应平心静气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后再与其共同商讨解决对策。

(二)整合关怀式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传授科学知识为重点,以理性发展为目标,关怀教育欠缺,道德教育空洞,一味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兴趣被挤压、生活体验被抹杀,这种对学生情感需求的长期忽视,使学生只会以冷漠的理性去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诺丁斯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鼓励发展能力、养成关怀、培养爱心,造就出可爱的公民”*Nel Noddings: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Teachers College presses, 1992.,学会关怀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是为人处事的首要条件,是一个人踏入社会独立生存的第一步。教育要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事物的热忱,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学校要教育学生不仅学会竞争,更应懂得关怀,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因此,学校教育应将重心转移到人和教育目标上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特点,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关怀意识和能力的人。

1.培养学生关怀能力诺丁斯认为,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实践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关怀能力。因此,学校应将关怀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使关怀教育融入到日常课程中,在科学知识传授中增添人文素养。学校应引导学生无偿参加定期服务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实践关怀,培养关怀技能和态度。如班主任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足球比赛等有益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荣誉与集体利益结合到一起,提高集体责任感,增强班级凝聚力;鼓励学生组织各式各样学习兴趣小组,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加深同学之间友谊;带领同学看望生病请假的同学,引导班干部课下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营造关怀友爱的班级氛围,发扬团结互助精神。

2.提高学生关怀感悟能力关怀教育具有连续性,因此,学校教育应建立并维系一种富于连续性和关怀的文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某种关怀需要向关怀者表达出来,要求关怀者具有对他人关怀需求的敏锐感受性,以及及时做出相应关怀反应和提供关怀能力,最后,学生对向关怀者提供的关怀行为明确表示接受、认可。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采取日记或演讲形式记录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并组织学生定期开展 “我最喜爱的同学”“同学所做的最令我感动的事”“同学眼中的我”“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友谊地久天长“等一系列主题班会,鼓励每位同学畅所欲言,增进同学彼此间相互了解,及时表达对同学感恩之情,使学生切身体会关怀,提高感悟关怀能力。

参考文献:

[1] Nel Noddings.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es, 1992.

[2]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 闫昌锐.农村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0.

[4] 朱印.改善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实证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3.

[5] 郭娅玲,匡思蕾.“关心性”关系的建立——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

[6] 石中英,余清臣.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

[7] 何艺,檀传宝.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J].伦理学研究,2004(1).

[8] 邓莉.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考察与批判[J].全球教育展望,2015(1).

[9] 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10] 杨钋,朱琼.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3).

(责任编辑:张玉秀)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Otherness” and “Ego”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ddings’ Caring Theory

YANG Jing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As a basic need of group-living, “care” occupies the center position in our life. However, owing to the ignoran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for “care”,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dely show their low-ability in taking caring of others, thus, there are many conflicts braking out from time to time. These essay responses to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e of the peer-relationship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ddings’ caring theory, and making a solution for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during them from two aspects—family and school.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Noddings’ caring theory; strategy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杨菁,女,汉族,重庆万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6)02-0092-04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2.018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和谐关系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浅谈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建构
浅议图书馆馆员与读者关系
小学班主任管理中与学生构建和谐关系的方式研究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