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螺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及克服

2016-03-06李飞虎王增智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新媒体影响

李飞虎,王增智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沉默的螺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及克服

李飞虎,王增智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西化分子会娴熟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瓦解在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为此,要深刻揭批其腐蚀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伎俩,甄别其实质,筑牢“过滤器”,为在校大学生夯实理想信念基础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新媒体;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

新媒体使传统单一的大众传播模式逐渐弱化,取而代之是互联网双向传播模式和反馈机制。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当前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双向沟通双方层次不齐,传播主体更显得自由、任性等。正因此,部分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背景下,已经淡出了人们传播视角。果真如此吗?笔者基于相关调查发现: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一种传播学理论的“沉默的螺旋”不仅没有淡出,反而还在以各种隐蔽外衣更加猛烈地在传播领域“大放异彩”,且还渗透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和夯实。“沉默的螺旋”理论之“合理性外衣”依然在一些讲座中具有吸引力,并且随着因特网进一步发展,还有促使“螺旋”现象快速发生的可能性,值得警惕。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缺陷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艾尔一诺依曼发表《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一文,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并于1980年出版了专著《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该著作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一理论主要由以下三个观点组合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和附和,避免自己陷入孤立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自己陷入孤立死局,个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看法或意见时都会率先考察周围环境。通过观察,当发现自己观点倾向于少数人观点时,个人就会因为“意见气候”压力和“被孤立的恐惧”影响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别人观点;反之,当发现自己观点和大多数人观点更为接近或相同,自己意见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就会更加大胆和积极表达自己观点,以达到扩散目的。

第二,意见表明和“沉默”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社会传播过程。个人意见表明的状况,使得“多数”或“优势”意见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少数”或“劣势”意见则逐渐沦为“沉默”,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劣势意见的逐渐沉默”螺旋式发展过程。

第三,大众传媒因其公开性和传播广泛性,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数字化,省略了传统媒介运输、制作等环节,促进了信息交流便捷性,发布信息能在瞬间传递。同时,网络传播综合性又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综合为一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真实可靠”信息。这一切特征都促使信息在迅速传播过程中更容易被人们当作“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从而成为“多数”或“优势”意见被接受和认同。

简言之,“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并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形成舆论,舆论是由“意见气候”“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等共同作用结果。

就“沉默的螺旋”理论本身而言,若其被运用于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积极舆论以其自身积极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索,以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反之,消极舆论颠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这取决于传播内容。这就是说,“沉默的螺旋”理论本身并不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负面影响,但如果在应用中将它看作一种“放大器”,并通过这个“放大器”形成某种舆论就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缺陷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意见、观点、看法等都取决于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是利益决定了意见、观点、看法表达,而不是相反。“沉默的螺旋”理论没有看到这一基础性问题,而仅仅立足于表达层面,似乎表达可以决定一切。这不符合唯物主义观点。诺依曼认为,人类有被孤立的恐惧,也就是所谓群体压力,并且这种群体压力是产生“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前提条件,但“沉默的螺旋”理论过分强调了“孤立的恐惧” “群体压力”等因素,而没有考虑到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之前,也会对自身利益做好辩护准备。过于夸大了趋众心理,而忽视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和单个人对真理的坚持,如保留个人意见就是这样一种体现。“‘沉默的螺旋’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而对于这种因‘害怕’而趋同的行为未做出设定。”*王敬红:《“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及启示》,《大学教育科学》, 2012年第3期.当个人利益远远小于自己当时所处环境压力之时,“沉默的螺旋”现象便会发生;反之,当个人利益远远超过自己当时所处环境压力之时,他就不再会保持沉默而是试图说服持与自己意见相反群体,此时“沉默的螺旋”便会慢慢消解,而不再沉默了。

第二,“沉默的螺旋”比较注重传媒特别是新媒体作用,传媒不仅承担传播信息作用,也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角色。“世界上的任何新闻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其基本的功能就是反映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引导舆论”*朱珉旭:《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国际新闻界》, 2014年第1期.,在新媒体大背景下,新媒体交互性特点促进了螺旋现象生成,数字化特点迫使螺旋现象迅速发展并形成意见气候。毫无疑问,在利益驱使下,不法分子会借助网络推手力量,充分利用新媒体,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为制作一种虚假的意见气候。比如秦火火所任职的华艺百创和尔玛公司对干露露和凤姐的包装与炒作,还有最近“乔圣依事件”就是最具有说服力例证等。这再次证明利益决定“意见气候”进而舆论生成。

第三,“意见领袖”是人群中较早或较多接触到大众传播信息,并经过自己再加工传播给其他人并对他人观点产生影响的人。“沉默的螺旋”发生过程中,“意见领袖”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对“螺旋”产生和发展起着催化剂作用,代表着正能量的“意见领袖”能够很好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符合主流意见要求,而“意见领袖”地位一旦被心怀叵测、居心不良的人占据,利用“沉默的螺旋”,无端生成所谓舆论,就会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性。新媒体时代 ,“意见领袖”以其专业知识背景和技巧话语表达更容易占领舆论高地,他们利用网络实现即时沟通,在虚拟空间说服大多数人。

二、新媒体背景下“沉默的螺旋”理论负面影响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尽管在网络媒介中,一些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等特点,打破了“沉默的螺旋”局限性,使“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世界并存。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喉舌们抓住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传播特点,大肆利用网络传播西化思想,妄图颠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以实现其“和平演变”图谋。

第一,西化分子在发表意见之前会权衡利弊,充分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与我国主流意识相悖的西方社会思潮。如“告别革命”言论等,将虚实结合,夸大革命带来的苦楚,呼吁告别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等,表面上看起来这些言论是符合逻辑的,因为革命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所以要告别革命。实质上,这样的奇谈怪论是在否定中国近代先进分子为富国强兵和民族独立而做出的伟大奋斗。在校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渐进性使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不完整和甄别能力不强,在虚假言论面前缺乏必要抗体,便欣然接受,并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随意传播。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就此生成,也就促成了西方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愈演愈烈。

第二,在新媒体时代,西化分子将自己主攻阵地从纸媒出版转向网络,将主要进攻对象直指六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雅虎)、三大社区(天涯、猫扑、西祠)。这样既可以巧妙避开传统媒体管控,还能充分利用网络隐蔽性,发挥“沉默的螺旋”中“双重意见气候”作用,将西方意识形态大肆高调渲染。如他们宣扬普世价值,宣扬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性认识,尤其在受到“双重意见气候”影响时,分不清孰是孰非,分不清谁对谁错,不能够真正洞察、把握、评估民意,不能够真正清楚自己所处阵营(多数派还是少数派)和立场,错误假定其他人都会持类似观点,盲目传播各种西化思潮,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西方社会思潮代言人,造成“沉默的螺旋”现象再次发生,促使西方社会思潮在中国泛滥,如历史虚无主义等,从而达到引导舆论实现自己意图目的。

第三,留学生、知名专家、学者中西化分子用其专业眼光,利用“自家的舆论阵地”,把自己的光环和网络虚拟性“完美”结合,占据了“意见领袖”地位,发表轻蔑黄土文化,颂扬蓝色文明(海洋文明)言论。如杨天石“寻找真正的蒋介石”、余英时“重评汪精卫”等。杨天石以蒋介石留在大陆的日记为主要对象和证据,结合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2006年开放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为参考进行研究,将自己研究心得体会在自己博客(杨天石博客)公开,出版书籍《找寻真正的蒋介石》在网络上公开出售或者以电子书方式进行下载,企图用“网文润物细无声”特点孵化大学生爱国思想,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否定改革开放,最终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功绩。余英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华裔知识分子之一,获得第一届唐奖汉学奖等*参见:http://baike.haosou.com/doc/2812987-2968941.html。在这样显赫光环之下,他通过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言论,“汪(汪精卫)之一意求和是建立在一个绝对性预设之上,即当时中国科技远落在日本之后,全面战争一定导致亡国的结局”*参见:http://www.aisixiang.com/data/51119.html等观点,潜移默化扭转了大学生对于已经认定的历史事实看法,促使大学生开始怀疑历史、质疑教科书中观点,从而质疑共产党舆论真实性。

留学生、知名专家、学者中西化分子作为负面“意见领袖”,其知名度让大学生信任;其观点被大学生所热爱;其言论可以在网络上掀起大风大浪;其思想可以引起轩然大波。在负面“意见领袖”各种影响之下,“沉默的螺旋”现象又一次被体现,大学生俨然成了“替罪羊”。

三、加强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监管以克服“沉默的螺旋”现象

(一)“沉默的螺旋”仅仅立足于表达层面,并未深入到阶级和阶层利益深度,在少数不法分子掌控和利用新媒体舆论阵地时,背后物质力量已经远远超越了“沉默的螺旋”提出的意见气候和群体压力,在权力和利益相勾结情况下,仅仅就表达而谈表达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显然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利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页。因此,有力揭批藏身于利益集团内部传播逻辑,打破“沉默的螺旋”背后利益链条,才能还给大众传播一条生态传播渠道,才能让大学生接受正面、积极社会思想,主动抵御西方社会思潮。

(二)弘扬社会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主阵地,避免出现“双重意见气候”。把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营造舆论强势,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拒绝接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高校更应该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三)锻造网络“战士”,坚决抵抗所谓“意见领袖”意见。一方面要锻造高层次、高级别知识分子做正面“意见领袖”,以梁柱老先生和龚云教授为代表。比如杨天石在网络上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并在网络上发布“我为何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等言论以便混淆视听之时,梁柱先生第一时间回应“再谈蒋介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答杨天石研究员”及“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等文章,即刻与之展开论战。马龙闪、郭世佑、尹保云等学者在论证“要警惕什么样的历史虚无主义”时,龚云教授马上写了商榷文章《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其对话。他们实时出现,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有见地的批判,从而避免了大学生盲目信任,受历史虚无主义蛊惑。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之内,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如果能够敏锐发现群体中“意见领袖”并且加以引导,一定会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与此同时,在大学生中存在一些人缘比较好,具有领导力学生,我们称之为“隐性”“意见领袖”,做好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够帮助自己周围同学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四)提高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把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与社会监控结合起来。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宣传部、办公室、学工部、公安处、网络信息中心等。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门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组,对校内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控,包括校内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由于网络整体性,社会特别是政府网络舆情也会影响到校园网络舆情。因此,应把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与社会特别是政府网络舆情监控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社会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特别要强化收集识别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周国平.风中的纸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杨杰.新媒体语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性探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5.4

[5] 朱珉旭.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 2014(1).

[6] 彭会珠.论传播学若干理论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 [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7] 刘汉森.网络传播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8] 刘红胜.“沉默的螺旋”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

[9] 王敬红.“意见领袖”观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2).

(责任编辑:王珏)

Application and Overco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piral of Silence”

LI Fei-hu,WANG Zeng-zhi

(School of Marxism,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Westernizes skillfully apply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which disintegrate the ideal and belief from that futur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university students. Therefore, we must be uncover the essence of cabal which corrupts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for school university students. We must be built “filter” strongly to construct a nic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for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application and overcome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 ideals and beliefs; influence

收稿日期:2016-03-29

作者简介:李飞虎,男,汉族,甘肃张掖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增智,男,汉族,湖北随州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2015年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编号:Hsyx2015-1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6)02-0087-05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2.017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新媒体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