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音译之用字原则
2016-03-06朱桂花刘祥清
朱桂花,刘祥清
(1.邵阳学院 外语系,湖南 邵阳 4220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论英汉音译之用字原则
朱桂花1,刘祥清2
(1.邵阳学院 外语系,湖南 邵阳 4220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当前,英汉音译用字不规范的情形主要可分为8种:同一音素或音节用读音不同的汉字音译、同一汉字用于音译不同的音素、同一英语单词用不同数目的汉字音译、同一英语单词音译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用多音字、用生僻字、使用方言、用有误导性联想的字。基于现有英汉音译用字规范及英译实践,英汉音译选字用字应遵循以下原则:名从主人的音近原则、基于常用字的简化原则、基于避免误读的联想原则、基于约定俗成的趋同原则。
英汉音译;用字规范;用字原则;音近原则;简化原则;联想原则;趋同原则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承载着大量的生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在这样的状况下,汉语必将引进更多的源自英语的外来词,而音译作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主要手段之一,彰显出其独特的作用。音译词的大量涌现,在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带来了挑战。如今,音译外来词的规范成为汉语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主要从用字的角度对《汉语外来词词典》《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等几部外来词词典的音译词用字状况进行考察,力图在深入研究音译及音译词的基础上找到影响音译规范的因素,从而为音译规范提出一些音译用字原则。
一 英汉音译用字不规范的情形
英汉音译,即以英语词汇的读音为基础,在汉语中找到发音相近字、词或字的组合进行翻译。由于英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语言差异,若音译时选字随意,难免出现一词多音译等现象,让读者无所适从。在当前汉字规范的形势下,对音译用字的研究及其规范很紧迫。笔者对音译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归纳如下:
(一)同一音素或音节用读音不同的汉字音译
在cartoon(卡通)与cartel(加迭尔)中的相同音素/ka:/分别用“卡”与“加”音译。甚至同一单词的音素用不同汉字来音译,如salad被音译为“色拉”“沙拉”和“沙律”。可见,确定的读音没有确定的字与之对应,用字时随意性较大,而结果就是有人满脸疑惑于“沙律”就是“色拉”“沙拉”。
(二)同一汉字用于音译不同的音素
在morphia(吗啡)与coffee(咖啡)中皆借“啡”用来音译fi[∂]及[fi],让人误以为此两种物质性质相同,而咖啡中的“咖”字还被用于音译单词curry(咖喱)。同一汉字用于音译不同的音素,会加大音译这些词的难度,同样使人对这些词的语义理解产生混乱。
(三)同一英语单词用不同数目的汉字音译
典型的例子有romantic 被音译为“浪漫”“罗曼蒂克”2个版本。一般来说,读者在使用中会不断淘汰字数长的版本,如化学中“铋”曾被译作“璧士密司”。
(四) 同一英语单词,在音译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
由于汉语音素音节有限,同音字比比皆是,最多的同音字多达上百,因而在音译中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不加以统一,音译词就难以规范。如,sonar 被音译为读音完全相同的“声纳”与“声呐”,而sandwich则被音译为音近的“三明治”与“三文治”。
(五)用多音字
汉语中有不少多音字,如dioxin疯牛病的致病元凶“二恶英”中的“恶”是个多音字,有wù,ě,è,的发音。作为非医学领域的人士,即使具备一定的英语技能,也难以在音近的“ě”与“è”中作出选择。音译是为了更好的交流,译者设置这样的难题着实不合适。
(六)用生僻字
有些译者为了追求新奇或吸引读者,故意使用生僻字,读者通常不会读或容易读错。如,人名“堂·吉诃德”(Don Quixote)中的“诃”,多数读者一见到该字,习惯性地会因汉字的音、形、意统一性,误读作“可”。
(七)使用方言
Jerry(啫喱冻)与gel water(啫喱水)中的“啫喱”为粤语方言。首先,使用方言与使用生僻字一样,让词汇量小的人不敢开口。再者,在书面语中或正式场合中使用方言不利于标准汉语的普及,也可能会形成交流障碍。
(八)用有误导性联想的字
由于汉字具备很强的表义性,汉语中的音译词往往只可以连在一起使用,不可拆分,否则没有意义[1]。有些音译词用了令人望文生义的音译字或词,例如“张伯伦”(Chamberlain),这是音译,并不代表该人物姓张。
周有光老先生曾就音译的现实状况发表感慨:“音译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和其他专名,用字非常混乱。同名异译,同音异写,习以为常。一本书内统一了,几本书对看仍旧彼此不同。译者麻烦,读者不便,检索困难,印刷出版、网络传输,不断造成混乱。”[2]这种状况不应当听之任之。我们可以在音译实践过程中发现并找出一些规律,总结出来以利于音译规范。
二 现有的英汉音译用字的规范措施
英汉音译的步骤为:确定英语单词的读音;用汉语读音对应外语词读音(汉字标音);选用合适的汉字(选字);写出音译词。要规范用字,避免上述音译不规范现象,需着重对标音和选字这2个步骤进行规范指导。而本文就选用合适的汉字这一环节,对音译用字的规范进行一些原则上的探讨。
在英汉音译用字规范方面,学术界目前存在3种处理方法:
一是周有光老先生提倡的“音译汉字表音译”,规定一个“音节汉字表”。每一个音节以一个汉字为代表,音译的时候,根据这个表,相同的音节统一用相同的汉字[3]。他主张设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音译词专用字库,以期音译用字标准化。这个表不完善,而且是静止的,不能与时俱进,常导致译者因无法可依而各自为政。
二是以刘涌泉先生为代表的“标音式转写法”:为了适应汉语的读音习惯,用汉语拼音来标音和转写[4]。如,可以对英语中字母与字母的组合进行一些规则性的调整,并可以适当地突破汉语的音节结构(atropine阿托品——atopin)。这个方法有可取之处,但是有抛弃汉字的嫌疑,导致实行的阻力大。
三是拿来主义法:直接接受外语词汇。如,直接使用英语中的词汇,讲到“这事已经结束了,过去了”,用“这事儿已经over了”这种表达。但是流通范围多是在文化水平和外语水平都较高的年轻人群中,普通百姓的外语水平还没到那种程度。
上述的规范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阻力,因此只能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些原则上的要求。周作人在解放后提出音译人名、地名应该“名从主人”(这一原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他“不赞成竭力将字面弄得好看,也反对用难看的字”[5]。他认为音译用字的正当方法只是用简单普通的字对译出来,尽可能少用实物名词、偏旁复杂的文字。这是为了不让音译词晦涩难认,也不让读者望文生义,联想出原外语词没有的词义。还有其他的音译原则,如约定俗成、音义结合以及况新华提出的联想原则和统一译名原则[6]。这些原则是数辈学者积累下来的经验的沉淀,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笔者认为是值得在译者中推广的。不过,这些原则都是单一出现,没有被系统化。
语言是动态的,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看待音译用字的规范,让现有的静态的研究成果指引动态的语言发展,因而译者可以参考外来词词典,找出一些用字规律,并注意音译发展的新动向,不断用新的研究成果指引新的发展,而不是束缚捆绑语言,让语言文化停滞不前。比如,在周有光的“音译汉字表”的基础上,各个学科或行业按照一定的特征制定一个音译汉字表,如《专有名词音译用字表》《化学术语音译用字表》等。
三 英汉音译用字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汉字在标音方面的局限性以及表意性,使得音译并不那么简单、易于规范。在上述音译原则以及音译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以下音译用字的原则:
(一)基于名从主人的音近原则
音译是一种以源语言读音为依据的翻译方法,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再现原语言内容的发音。因此,音译词的读音应该要尽可能贴近源词语的读音。音近原则,就是要在选字的时候让整个音译词尽可能体现源词语的发音。从这一点来说,大陆版本的音译“肯尼迪”要比台湾版的“甘乃迭”在读音上更贴近英语名字“Kennedy”。因此,就个人来说,笔者倾向于译本“肯尼迪”。音近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否则也就无所谓是不是音译了。在音译选字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按照国人的心理能让人望文生义,则应该注重音的传达。遵循这一点,可以避免对同一外来词随心所欲的标音与用字而形成多版本的音译词。
(二)基于常用字的简化原则
简化原则主要是为了便于使用、交流,就是音译词不能太复杂。按照此原则,音译词中的字不能有太复杂的发音,音译词本身也不能由好几个单字构成,尤其是一些术语。多音字或让人不敢确定读音的生僻字,在音译过程中都是译者要避免的。如果使用了多音字或生僻字,外语底子较弱的读者便难以确定此音译词的读音,就难以实现音译词再现源词语读音的这一基本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译者应有所选择地多使用常用的单音字。如“Violin” 曾被译作“梵莪铃”,但是由于“莪”字容易让人误读为“我wǒ”,因此最终被译为“小提琴”。
另一方面,音译词的构成汉字不能太多,太多的话不利于记忆,也不利于信息的交流和传递。“Esperanto”曾被音译作“爱斯不难读语”,最终因为太长、不便于交流而被“世界语” 取代。
科学本身就奇妙而复杂,科学术语的简化既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专业领域内的学习和交流。如金属镁magnesium、锰mendelevium、氦helium、钪scandium等英语多音节词汇都没有完全按照它们的读音进行音译,而是被取其前部的单音节,音译为汉语的单字。其他大量的术语一般都被简化为1个或2个汉字构成的音译词。还有一些化学药物名称,因原译名太长,所以后来都被简化了,如,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现被广泛称为地米。
(三)基于避免误读的联想原则
李鲁认为在音译过程中存在2种联想,即描述型与误导型,这是对音译的效果而言的[7]。由于汉字本身具有表意性,在音译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描述型的效果,避免误导型的效果,我们同样需要联想。在音译选字的过程中,译者可以斟酌所选字在此音译词中是否会产生联想意义。若会,那有助于理解原单词是描述型的还是误导读者理解原单词的。描述型的就保留,误导的只有另觅他字。如音译词“的确良(dacron)”曾被译为“的确凉”,似乎穿上这类聚酯纤维衣料制的衣服就的确凉爽了,而事实并不是这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导型的例子。还有以色列政府总理名“Netanyahu”被译为“内塔尼亚胡”,单看倒是看不出有什么误导性的联想意义,但是在“内塔尼亚胡说没有军事打击伊朗的计划”的新闻中,乍一看,还以为有个叫内塔尼亚的人在胡说,这是在特定语境产生误导性的联想意义。汉字的表意性使得译者和读者不自觉地偏爱部分音译部分意译词与音译兼意译词。因此译者在音译时需注意表意方面的联想,尽量选择那些能通过联想反映原词词义的字词,使音义达成一种微妙的和谐,如音义结合的音译词幽默(humor)、引擎(engine)、香波(shampoo)、基因(gene)、席梦思(Simmons)等。
(四)基于约定俗成的趋同原则
趋同原则,是建议译者多选择那些被大多数译者在音译中广泛使用的字,以及在有多版本的音译词的选用时,应遵循大流,选用那些被普遍接受的音译版本。如,“meter”曾被译为“米”和“咪”,现在“米” 已被大众认可并接受,译者应避免使用版本“咪”,以免困扰大众。此外,译者应该有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选择那些音和义都比较简单的字,少使用多音字和多义字。因为多音字会让人不敢随意发音,多义字会因望文生义而让人无所适从。
笔者认为以上4点原则在我们音译选字的具体过程中会有实际性的帮助,有助于统一音译选字,进一步规范音译词的使用,避免译者们“各执一词”而普通使用者不知该使用哪个的情况。音译中的汉字规范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面临着重重的困难。上述的音译用字规范的一些原则和建议是在音译时的一些参考,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解决汉字音译规范。而且,一切规范和原则都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有时代局限性。
[1]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
[2]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84.
[3]周有光.规定音节汉字,统一音译用字[J].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通讯,2002.
[4]刘涌泉.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85-90.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6]况新华.音译的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89-90.
[7]李鲁.音译中的联想因素刍议[J].上海科技翻译,1996(4):13-14.
(责任编校:彭芬辉)
Principles of Select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E-C Transliteration
ZHU Gui-hua,LIU Xiang-qing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422000,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Non-standard English-Chinese transliteration falls into eight categories:the same phoneme or syllabl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different phonemes translated into the same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ame wor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numbers; the same wor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similar pronunciation; the same wor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multiple pronunciations; the same word translated into rarely-used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ame wor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dialects; and the same wor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cause misleading association.To avoid improper translitera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principles regarding character selection,on the basis of the already known principles in transliteration:closeness for translation of names,simplicity based on commonly-used characters,association that would help avoid misreading,and convergence based on convention.
transliteration; standardization; principles; character selection; principles of closeness,simplicity,association,and convergence.
2015-11-16.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音译用字的规范性研究”(13YBA420)。
朱桂花(1983—),女,湖南耒阳人,邵阳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刘祥清(1967—),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059
A
1673-0712(2016)01-0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