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娄底文化强市建设析论

2016-03-06彭龙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娄底娄底市文化产业

彭龙富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湖南 娄底 417000)



娄底文化强市建设析论

彭龙富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湖南 娄底 417000)

当前,娄底市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浓郁的文化氛围、活跃的文化服务、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建设文化强市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待加强、文化服务的设施与体系有待完善、文化产业的培植与品牌有待研发、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升华有待改进、文化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待推进等。娄底市建设文化强市,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突出独特性;健全和完善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共享圈;研发和推进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点;设计和传播文化形象,擦亮新名片;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激活驱动力。

娄底市;文化强市;文化资源;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形象;文化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从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提出,到文化强市、文化强区的盛行,文化建设之风蔚然兴起。文化立市、文化兴市一类的呼声更是日盛一日,文化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和软实力。

位于湘中地区的娄底市,是湖南省最为年轻的地级市。自2011年娄底市开始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来,相继出台了“十二五”《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意见》《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四年行动纲要》等重要文件。娄底市以顶层的设计、科学的谋划、明确的目标、可行的思路引领全市文化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也是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娄底市“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建设幸福娄底”实践的重大举措。

一 娄底文化强市建设的优势

(一)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资源是文化强市建设的基础。要建设一座文化强市,必须依靠整合、发展、经营、运作文化资源来实现。而文化资源,指的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和活动过程中积淀,通过文化创造、积累、传承而构建并存在,能为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对象、环境条件、知识创意、活动形式的各类文化要素的综合”[1],它包括城市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动态性、重复性消费、品牌资本增值性等特征。娄底市的城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山文化”,它是自古至今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巫道杂糅,尚武崇文,包含了人类渔猎、农耕、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但保留了丰富的人类原始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等文化信息,而且浓郁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影响力,使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抢救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经济开发价值[2]。同样,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文化”也是娄底市的代表性文化。曾国藩是娄底市双峰县人,被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他的修身处世之德、治军用人之方、为官为政之道、教子持家之经,广为世人研究、推崇。而以曾氏兄弟为领袖的湘军,“经世致用,坚韧倔强,心忧天下,忠义血性”,体现了娄底人的务实作风、顽强意志、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3]。此外,蚩尤文化、药王文化、梯田文化等都是娄底的文化名片,“中华女杰之乡”“院士之乡”“中国武术之乡”“诗词之乡”“书画之乡”等牌匾熠熠生辉。全市共有乡间侯府——富厚堂、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新化山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珠梅抬故事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入选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国藩溪砚、梅山竹编等多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古至今,娄底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有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的“九黎之君”蚩尤,有后蜀丞相蒋琬,有元代曲坛大师冯子振,有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有中国同盟会先驱谭人凤,有民主革命斗士陈天华,有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人蔡和森,有中国妇女运动领袖蔡畅,有无产阶级教育家成仿吾,有开国上将李聚奎,有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众多历史名人为娄底市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娄底的文艺人才也层出不穷,涌现出了曾景初、罗尔纯、王鲁湘、王憨山、颜家龙、邹传安、黄定初、傅国钦、曹明求、康移风、李希特、谢冰莹、谭谈、廖志理、萧育轩、毛炳汉、廖勇等一大批国内有影响力的画家、作家、音乐家等,以至于被业界人士称为“娄底文化现象”,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二)文化氛围浓郁

虽然娄底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文化气息浓厚。尤其是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之后,娄底更是把文化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经过多年的积累,娄底已经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近年来,娄底市的文化大事、喜事、盛事接二连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例如,娄底市自制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村官是个堂客们》荣获湖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映山红”艺术节,获剧目金奖第一名;《花落花开》在湖南省艺术节上获田汉大奖及10个单项奖,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列入全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教材;娄底联合有关部门制作的《爱上油菜花》《马东的假期》《刘海砍樵》《遥远的天熊山》等影视作品在全国公映;30集电视连续剧《刘海哥的爱情故事》还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黄金档播出。又如,鄢福初、刘广文、傅国钦、曹明求、康移风、袁又琦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娄底籍书画名家,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举办个展,他们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办展,极大地提升了娄底市的知名度。而“那山·那水·那人——美丽娄底”全国原创歌曲大赛、“蚩尤故里 新化梅山”全国摄影大赛、“雅韵三湘 艺苑金秋——乡音·湘情”娄底籍音乐家廖勇音乐作品会等国家级、省级文化大事,反映了娄底风土人情,展现了娄底文化风采,为文化娄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为了弘扬娄底文化,彰显地域色彩,娄底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岚村画院等融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文化团体相继成立,不仅增强了娄底的文化氛围,也为娄底“文化强市”战略增添了战斗力。

(三)文化服务活跃

在“文化强市”战略引领下,娄底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更加厚实。市本级娄星广场、文化广场、孙水公园、氐星公园、珠山公园等与文化相关的休闲场所日益完善,体育公园、“四馆一中心”、市广电技术大楼等重点文体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投资2.56亿元、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市文化中心业已竣工。各市县区文化设施也逐步完善,冷水江美术馆等20多个书画院、9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 400个农家书屋、500多个农村文化小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基本实现村村通,每万人拥有文化场地已经达到409平方米[5]。

娄底市花鼓戏剧团、涟源湘剧团、新化文工团等专业艺术院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场地,有力保障了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群众文化活动更为活跃,举办“五送下乡”、“社区艺术节、“少儿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各图书馆竞相举办特色读书活动,博物馆、纪念馆以爱国主义为题材,送展进社区、进学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手段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地理位置优越

在娄底市范围内,沪昆铁路和沪昆高铁横贯东西,洛湛铁路纵穿南北,207国道和320国道十字交叉,沪昆高速、二广高速、娄怀高速贯穿娄底。并在规划安张娄衡铁路和连接娄底的“3加5城际高铁”,日后娄底将由“十”字型的铁路枢纽提升为国内少有的“米”字型铁路枢纽。

作为湖南省继株洲市、怀化市之后铁路过境条数最多的城市,娄底市一举成为湖南“田”字型骨干铁路网的中心。目前,从娄底市火车站可以直达华南、西南、华东、华北、西北、西南等地。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只有90分钟车程,乘汽车则可在90分钟之内达到辖区内任一县市,并有望在2年之内在全市形成1小时经济圈。加上境内密集度居全省首位的铁路专线,娄底市已成为全省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域之一。良好的区位优势,对娄底文化强市建设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 娄底文化强市建设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待加强

文化资源是城市的“身份证”和“DNA”,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一旦破坏或毁灭,将无法还原和重现。目前,娄底市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整体上是到位的。但是,由于有的地方、有的单位对于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更遑论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如,娄底市涟源杨市镇的存养堂、德厚堂、师善堂、云桂堂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湘中地区民俗民情的符号,可是对它们的修缮管理问题却无人问津。又如,娄底市双峰县石牛乡有晚清湘军将领、理学大家罗泽南的墓地,虽然政府定墓地9米之内为县文物保护地,但当地农户无视文物,选择墓址时与罗氏比邻而葬,显然是违规的。至于娄底的梅山文化、湘军文化、蚩尤文化、药王文化、梯田文化、耕读文化等,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还没能很好地整合与营销,没有充分体现资源的应有价值。

(二)文化服务的设施与体系有待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衡量一个城市的优劣,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综合实力、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生活质量,还要看这座城市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为城市居民的心灵栖息提供了精神空间。换言之,一座城市只有爱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权利,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城市人的心理认同,才能成为城市人的归宿。因此,重视文化发展、推进城市转型,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必要举措。

娄底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是娄底文化强市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等方面。在器物层次上,需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制度层次上,需要形成良好服务方式及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文化传播与普及的机制;在精神层次上,需要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普及文化知识,追求健康情趣,力求让群众喜闻乐见而又不粗俗、不低俗。目前,娄底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尚且有待增设、完善,所辖县市、社区、乡镇等,则差距更大。以娄底市所辖新化县为例,该县是娄底市唯一的母体县,却是一个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对象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根据2013年底国家新的认定标准,湖南省核定新化县贫困人口达21.8万、贫困村达244个[6]。加之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自然灾害多发,投入严重不足,该县贫困状况一直十分严峻,文化、教育、休闲、健身等公共设施状况也就可想而知。同时,在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上,娄底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存在诸多弊端与欠缺。

(三)文化产业的培植与品牌有待研发

文化产业早在1980年代就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蓬勃兴起,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极具投资前景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而我国不少城市的文化强市建设成果已经证明,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市的最为重要的动力要素。文化产业既是城市经济的增长引擎,也是城市居民参与城市创新的重要媒介。文化产业涉及的门类繁多,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而且能够将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保存有机结合。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城市利用文化资源发展城市经济的能力,也反映了城市利用文化手段实现产业转型和城市内涵式增长的能力。

娄底市文化产业从1990年代开始萌芽发展,以舞厅、录相厅、卡拉OK厅、咖啡厅、茶楼等为主的休闲娱乐业逐渐兴起。20多年来,娄底市在文化产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文化娱乐、艺术培训、广电传媒、新闻出版、广告制作等行业,涵盖面窄,总量偏小,层次偏低,几乎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短腿”。虽然,娄底市在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1.06亿,同比增长23.06℅,占全市GDP的2.59℅[5],2015年文化产业也呈增长趋势,但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小、文化产业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文化产业人才极端匮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培植文化产业,打造产业品牌,真正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娄底市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任重而道远。

(四)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升华有待改进

现代城市的“通病”是“千城一面”“千市一律”,没有特点、亮点。娄底市作为地级市,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极为有限。完全可以说,娄底市目前还没有属于自身的城市形象。虽然也有“天下梅山,富厚娄底”的主题文化,有“坚韧、勤奋、尚德、自强”的娄底精神,有“国藩故里,神韵梅山”的旅游宣传,但因多方面的缘故,城市形象没有得到理想的设计与升华,今后还需不断改进。

(五)文化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待推进

许多城市的文化强市建设经验表明,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有一个充满活力、高效运作、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不转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不改革,文化市场不适度放开,城市文化建设将沦为空谈。当前,娄底市对文化强市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化强市战略没有深入人心,市里还缺少具有前瞻性、指导性、权威性、可行性的文化强市建设总体规划或纲领性文件;事业经费投入少,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还没有实现从“事业型”向“产业型”的有效转轨,主要还是靠财政吃饭,维持日常开支,而且“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很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等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政策,导致“留不住人才”和“进不了人才”的双重窘境。

三 娄底文化强市建设的策略

何为“文化强市”,目前并没有官方的、统一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强市有五个标准,即文化自觉意识普遍提高,文化公共服务成效显著,文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传播渠道明显拓展,文化保障措施坚强有力[7];有的学者认为,要实现文化强市,就要在文化价值、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文化魅力等五个方面“强”[8];也有的认为,“文化强市”是“文化城市”的重要发展阶段,“文化强市”建设的任务就是依照“文化城市”的构成要素和发展类型特点,采取不同阶段的文化发展策略。而“文化城市”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城市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氛围、城市文化场所、城市文化制度与政策等[9]。各种观点之间,有交集也有差异,总体上说大同小异。我们结合学界各种见解,联系娄底市的实际,认为当前娄底文化强市建设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路径选择:

(一)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突出独特性

一是保护发展的代表文化。梅山文化和湘军文化是娄底市的重要文化品牌,是娄底市引以为荣、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但两种文化的影响主要还是在学界,知悉者多为相关知识分子。要积极想办法、谋出路,增强两大文化的辐射力。同时,娄底市的历史名人、民间艺术、尚武传统等资源,都要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如娄底政协常委、文史学者李大鹏编著的《历代名人与娄底》《娄底历代文存》等著作,既搜集了娄底的文史资料,也推介了娄底的地方文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义举。

二是推进文物修缮工作。作为地级市,国家级的、省级的文物当然要格外珍视,但市级的、县级的文物也不可掉以轻心。这类文化资源也许一时价值不显,但妥善保护终究有益。如涟源杨市镇的湘军将领刘腾鸿故居馀庆堂、仿古湘军茶楼、彭氏宗祠等故居、民居,固然不能与曾国藩故居、龙山药王殿等名胜古迹相提并论,但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历经沧桑,富寓人文,绝对不可小觑。

三是开辟信息应用路径。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武装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趋势。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也日渐推广。娄底市文化资源规模小、不集中,不容易集聚式开发,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采集,建立网络平台,同样可以成为外界了解娄底文化的一扇窗口,这也是一项“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都很凸显的可行性路径,更是现代科技成果与文化联姻实现落地转化的重要路径”[10]。

四是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娄底市有的文化活动已经在当地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可以将这类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做精,形成特色,铸成品牌。如“青春娄底·欢乐湘中”广场文化活动,由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全市各单位围绕工作需要组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元旦、端午、中秋、重阳、母亲节、护士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演出,宣传企业文化、提升单位形象,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广场文化”新路子,带动了全市社区、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该活动于2005年成为湖南省的文化品牌,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唯一的全国群星奖,已成为娄底市文化强市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

(二)健全和完善文化服务,打造共享圈

文化强市建设不是面向一地一隅,而是面向全体全局。公共文化服务也不单是中心城区居民的权利,也是广大基层群众的权利。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娄底市委、市政府应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争打造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圈。虽然中心城区的娄星广场、文化广场等与文化相关的休闲场所在不断地完善,体育公园、“四馆一中心”等重点文体工程也建成并使用。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娄底市所辖市县文化建设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娄底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落后市县倾斜,通过引导、扶持,合理布局、科学配置,尽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广大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能够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此外,要从制度、精神等层面,扩大文化成果、文化产品的享有范围,办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各类文化服务,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三)研发和跟进文化产业,拉动增长点

1.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娄底市委、市政府应当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到重要位置,做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文化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形态布局、导向、步骤、举措等,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发展。在推出经济建设规划的同时,推出振兴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规费减免等方面制定优惠、便捷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从而大力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本地的建设发展。

2.做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壮大主导文化产业

娄底市在文化强市建设中,众多文化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井喷”而出。曾国藩学堂、曾国藩故居文化旅游产业园、曾国藩耕读文化园、湖湘文化国际新城、中影万泉影视文化城、娄底文化艺术博览中心等十几个项目在深圳文博会、上海“沪洽周”等招商活动中成功签约。双峰“GFS”石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新化梅山民俗文化村、国藩溪砚等文化产业项目,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一个阶段,要切实做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以项目来促进文化建设,彰显娄底魅力。文化旅游业是娄底重要的文化产业,要不断提高梅山龙宫风景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紫鹊界梯田旅游名胜区、涟源油溪河漂流、冷水江波月洞风景名胜区等文化旅游产业价值,让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娄底市转型发展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改建一批传统景点,兴建一批旅游项目,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建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等。

3.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水平

文化产业不能走单一模式,要有主有次,多元推进。一是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根据娄底市的文化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建设一批功能明确的现代文化产业,如广告印刷、动漫创意、文物收藏、文化用品、书画及工艺品交易等,专门生产、展示和交易文化产品,并提供文化艺术服务。二是要引进和组建一批名声良好、实力雄厚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致力打造具有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旗舰”和“航母”,有了“王牌”文化产业的进驻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另外,还可以扶持娱乐演艺、彩印包装、广告制作、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制作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品牌(如将梅山文化元素应用于湘中土特产的包装设计就是很好的尝试),提升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

(四)设计和传播文化形象,擦亮新名片

娄底城市形象的设计,应当从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等方面的构成要素中选取最能代表娄底文化特质和城市品牌的要素,进行整体而系统的序列化处理和重点塑造。这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目前,娄底市已经具有梅山文化、湘军文化、蚩尤文化等多张文化名片,但影响力还不够。其实,娄底城市形象的升华主要还是要依靠城市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娄底市委、市政府曾经委托湖南省委党校课题组对娄底的旅游资源价值作了评估。课题组认为,娄底市旅游资源丰富,景观品位极高,资源独有性好,文化底蕴深厚,通过确立“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构筑湘中旅游文化板块,加大旅游设施投入力度等途径,娄底旅游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娄底新兴支柱产业[11]。而通过旅游来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往往也是最科学、最有效、最快捷的。娄底有十五大景区,两百多处景点,相继获得过“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城市名片。如果娄底能够成为湖南省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把旅游做出品牌,通过“旅游+交通”、“旅游+能源”“旅游+历史”等模式,外界就会知道娄底不仅是风光旖旎的旅游观光之地,还是日益凸显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国内罕见的资源富集之域,是经世济世的湘军文化之源。当一张张城市名片擦亮,娄底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将随之得到大幅提升。

城市形象还须通过活动传播、媒体传播、主体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否则,“酒香也怕巷子深”“养在深闺无人识”。要让外界知道娄底的“真实面目”,应将城市形象的目标内涵、内容特色、建设进展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介绍,以扩大受众范围和总体影响力。以活动传播为例,娄底市人民政府曾联合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厅等部门主办了“雅韵三湘 艺苑金秋——乡音 湘情”廖勇作品音乐会,娄底市本土音乐家廖勇与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合作为娄底创作了《请到我家看风景》,歌词里唱到:“冷江其实并不冷哟,跑去很远迎客人,多热情。涟水从古流到今哟,追溯到源头,一片读书声。问询天上娄星底星,不知是人间还是在仙境!一杆梯田爬上彩云,领你到我家看风景。一座小城,有颗中国心。”歌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将娄底所辖五市县全部穿插,自然清新,易于传唱,为挖掘娄底文化内涵,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类似的活动,以及别的传播途径,在文化强市过程中要积极寻求、有效跟进。

(五)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激活驱动力

文化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制度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当前娄底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下:

一是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扶持类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要调整投入结构,整合文化资源,变革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人事制度等。可以对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进行改革,组建综合性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市文广新局,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也就避免了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弊端;对国有文艺院团及电影公司作转企改制,可以盘活国有文化资产,使国有资产不但保值,还能增值;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单位人员的医疗、住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释放员工活力,增添文化生气。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奖励、引进、集聚机制,夯实文化人才队伍,建立高素质文化人才团队。以娄底市文化产业为例,缺少专业人才,尤其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懂经济、懂文化而又会经营的企业家和专业对口性强的企业经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有的领域,如娄底市花鼓戏剧团,老一辈花鼓戏艺人逐渐辞谢舞台,年轻一代的技艺与之相比差距明显,编剧、导演、作曲等艺术骨干力量已所剩无几。要及时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尽早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引进机制。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联合市内科研院所、高校等设立相关文化产业专业,从而保证人才供给。娄底市本土的作家、画家、音乐家等文化人才数量众多,为了鼓励他们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应该健全和完善文化技术、文艺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机制,充分调动本土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全市营造尊重人才、尊重文化的良好社会环境。在人才的引进、集聚上,也当根据需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

三是加快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更新观念、创新模式,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强市建设,不是哪一个人、哪几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市人民、社会各界的事。文化行政部门要尽快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实现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社会的转变,形成既能促进文化发展,又能确保文化安全运行的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管理体制。对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研究中心、文艺团体等,该管的要管,该放的要放,还应出台优惠政策、奖励制度,动员和联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最终形成政府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全面而深入地推进娄底文化强市建设。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娄底市委、政府等部门公布的官方资料,特此感谢。)

[1]黄志明,姜建荣.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7.

[2]石潇纯,梁绍辉.以梅山文化为主题的娄底区域文化建设[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6):72-74.

[3]洪凤桂,邵瑛.论“湘军文化”在娄底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和发展[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5):22-24.

[4]谢能武.挖掘文化“富矿”娄底“绿色”转型[EB/OL].[2015-08-20].http://news.rednet.cn/c/2015/08/20/3770693.htm.

[5]陈政初.娄底突出“四个重点”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EB/OL].[2015-03-13].http://www.xxcmw.com/html/news/sznews/20153/153131012226.html.

[6]伍荟双.新化县召开全县扶贫工作座谈会[EB/OL].[2015-06-12].http://www.xinhua.gov.cn/Item/21991.aspx.

[7]翟琨.文化强市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1(6):23-28.

[8]彭立勋.文化建设与城市转型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9.

[9]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44.

[10]毛攀云.娄底文化遗产产业化路径之数字化应用战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1):37-38.

[11]覃正爱,欧阳旭曦,方建荣,等.娄底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与发展路径选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30-34.

(责任编校:舒阳晔)

On Building Loudi Into Culturally Powerful City

PENG Long-fu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Party School of Loudi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Loudi 417000,China)

Rich cultural resources,dense cultural atmosphere,dynamic cultural services,excell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all these mean that Loudi has a great potential to become a culturally powerful city.Still,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re hindered by such problems as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imperfect cultural service-related facilities and systems,underdeveloped cultural industry,ineffective cultural brand building,underperforming city image,and a lack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cultural mechanism.To build Loudi into a culturally powerful city,we ought to choose the right strategies which should point us to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unique ones,the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servi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ulture-sharing circl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for the growth of local economy,a new face of the city for the spread of culture,and further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cultural mechanisms for more powerful driving-force.

Loudi; culturally powerful city; cul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services;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mage; cultural system

2015-10-18.

娄底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文化强市战略的路径选择研究: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201504A)。

彭龙富(1979—),男,湖南双峰人,中共娄底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文化旅游。

G124

A

1673-0712(2016)01-0027-07

猜你喜欢

娄底娄底市文化产业
才艺大展示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娄底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育鸡图
论 道
娄底的味道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