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体的创立、完善与嗣响
2016-03-06关永礼
关永礼
(民进中央《民主》杂志社,北京 100035)
学案体的创立、完善与嗣响
关永礼
(民进中央《民主》杂志社,北京 100035)
黄宗羲编著的《明儒学案》,以总论、学者传略、学术资料选编三段式结构的编纂体例创辟了学案体,开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先河;全祖望续撰《宋元学案》,加以发展,使学案体趋于完备;二书在中国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此后,有关学案体的著述相继涌现,延绵不绝,表现出学案体这种著作形式独特的作用和学术生命力。
学案体;黄宗羲《明儒学案》;全祖望《宋元学案》;钱穆《朱子新学案》;《百年学案》;《民国学案》;《中国学案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黎洲,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作为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山人物,黄宗羲对明代文献的整理和明代历史的研究贡献尤巨,特别是《明儒学案》的编纂,创辟学案体史学体裁,开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先河,为世人所推崇。黄氏生当“天崩地解”的明清续绝之交,身世迍邅,著述宏富。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清鼎革。他积极参与抗清,事败后决心归隐。顺治十八年(1661年),黄氏奉母乡居,授徒讲学,以学术经纬天地,“闭户著述,从事国史,将成一代金石之业”。
一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一生心血的结晶和心力所萃。中国史籍浩如烟海,以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史学体裁成鼎峙之势,历久绵长。学案体史籍的编纂,发轫于南宋,朱熹结撰的《伊洛渊源录》14卷,以人物传记汇编形式叙述宋代学派源流,以程颢、程颐为中心,上起周敦颐、邵雍、张载,下迄胡安国、尹焞,著录49人,以时代先后为序,以各学术地位区分类聚,或人自一卷,或数人合卷。在对传统史籍编纂形式错综会通的同时,博采佛家宗史僧传,尤其是禅宗灯录的编纂体例,使记行与记言浑然一体,别张一军,开学案体史籍编纂之先河。学案,意为学术公案。公案,本为佛门禅宗语,前贤释为“档案”“资料”。明中叶以后,以学案题名的著述一时畅行,如耿定向《陆杨学案》、刘元卿《诸儒学案》、刘宗周《论语学案》。而刘宗周仿朱熹《名臣言行录》所汇编的《皇明道统录》,以生平行履、论学语录和著者评论三段式的编纂体裁,为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所取鉴。周汝登(号海门)撰《圣学宗传》18卷,全书通古为史,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明儒罗汝芳,共著录89人,叙述古今学术递嬗,尊崇王阳明及其阳明学派为儒学正统。书中以“蠡测”为目,附于所辑论学语录之后,藉以评骘学术是非。黄宗羲认为,周书“主张禅学,扰金银铜铁为一器,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不入黄氏法眼。入清以后,孙奇逢三易其稿,撰有《理学宗传》26卷,载录历代学者170人,取法前贤,以传记、学术资料选录、评笺三位一体的形式编纂成书。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母八旬大寿,孙奇逢千里寄赠祝寿诗一首,并《理学宗传》一书。黄氏阅后,以为周、孙二书“疏略”,未洽人意,孙书“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其闻见亦犹之海门也”。因此,黄宗羲熔钧百家,在汇聚前贤诸书所长的基础上,匠心独运,继往开来,立言不朽,编纂出《明儒学案》,使学案体史学体裁臻于完美和定型,表一代之学术,存有明近300年之文献,为功弘钜。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发凡》中申阐8条编纂宗旨,明确提出:“大凡学者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每见抄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的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并谦虚地表示:“是书搜罗颇广,然一人之闻见有限,尚容陆续访求。”[1]全书62卷,近百万字,由师说、学有传承的各学派、自成一家的学者、东林学派、蕺山学派5部分构成,把明代214名学者按时代顺序分列各个学派,立学案19个。以姚江阳明学为主,折衷于其师蕺山宗周之学。上起明初方孝孺,下迄明末刘宗周,每个学案之前撰序作为总论,简述该学派的源流与宗旨,继之为案主传略,对其生平行履、著述、学术思想以及学术传授进行扼要评述。接之为案主学术著作节录或语录选辑,间有诗文引述,兼及论说、书札与其他杂著。凡所节采,皆注明出处,以示昭信。三段式的结撰,各有功能而秩然不紊,涵摄各派学术精蕴,收如灯取影、洞若观火之效。其间以史学笔法撰写的按语或评论,长短不一,皆卓识精见,尤见功力。
二
黄宗羲晚年潜心结撰《明儒学案》毕,不顾年事已高,再贾余勇,续撰《宋元学案》,发凡起例,撰成叙录和17卷。惜乎岁月无多,自知就墓有期的黄宗羲遗命其子百家纂辑,以克完功。黄宗羲对《宋元学案》发踪指示,编纂体例一仍《明儒学案》,眉目粗具,大致确立卷帙次第,论定诸家学术,为全书修成奠定规模,有草创之功。黄百家承乃父未竟之业,恪守家学,继志述事。他整理遗稿,拾遗补阙,并阐发父说,论定学术。黄氏弟子杨开沅、顾諟参与部分工作。然而,天不假年,仅修成数卷,未能毕蒇而黄百家辞世。黄氏父子相继作古后,所遗《宋元儒学案》稿本乏人董理,几至散佚。雍正初年,广东巡抚杨文乾由其师胡泮英从黄宗羲之孙黄千秋手里得到《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稿本,拟遴匠摹刊,至雍正六年(1728年)书未刻成而杨氏辞世。数年后,胡泮英的外甥景鸣鹿赴粤索要书稿,仅得《明儒学案》,而《宋元学案》已辗转流入淮阳杨某手中。乾隆四年(1739年),黄宗羲另一个孙子黄千人觅得父祖《宋元学案》遗稿,亟欲委托一方名儒为之整理修葺。乾隆十年(1745年),全祖望赴宁波半浦陪祭黄宗羲,郑性之子郑临之嘱托他续成黄氏《宋元》学案,对黄氏推崇备至的全祖望欣然从命,以黄千人所得《宋元学案》遗稿为基础,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修补《宋元学案》的工作。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埼亭长,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清代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因秉性亢直,忤权贵,被外调任知县,愤而借故辞官,从此绝意仕途,归里不复出。后主讲蕺山书院、端溪书院,闭门造述,不慕荣利,潦倒穷厄不改志节,以讲学著述终。时人称之为兼擅经史词章的全才。作为黄氏私淑弟子,由他继轨续成《宋元学案》堪称不二之选。
历经近10年锤炼之功,《宋元学案》大体告成。全祖望在对黄氏《宋元学案》遗稿进行大量拾遗补阙、重加分合的基础上进行续修,据道光间校订全书的王梓材、冯云濠《校刊〈宋元学案条例〉》中所言,全氏在编订卷帙中做了修定、补本、次定、补定4项工作。修定,指黄氏原本所有,而为全氏所增损;补本,指黄氏原本所无,经全氏所特立;次定,指黄氏虽有原本,但卷帙分合未尽合理,全氏重加剖分;补定,指黄氏原本所有,全氏复分其卷第而特为立案[2]。全氏取精用宏,将全书厘定为百卷,200万言,收录宋元400年间近2 000名学者,按儒苑门户,设立学案91个,或人自为案,或诸家共编。其中黄氏所立学案59个,凡67卷;全氏增补学案32个,凡33卷。对三段式的编纂体例略加变通,寓创新于继承之中,取《明儒学案》总论遗意,撰序录百条置于每个学案之首,言简意赅地揭橥该学案的内容、特点,裁量人物,评论允当,合而观之,不啻为一部简明宋元学术史。尤重学术源流与传衍师承,关注学者间横向和纵向关系的梳理,对各案主以讲友、学侣、同调、家学、门人、私淑、续传加以分述,并独具匠心地编制学案图表,“以表为文”,置于每个学案之前,以简驭繁地标示其学统师承,洞如烛照,一目了然,备受后世学者称道。全氏修定黄氏原本凡31卷,补定凡30卷,且考订黄氏原本中的失误,兼对《宋史》进行纠谬,可资补史。还间有变例,设置附录,载录宋元学者的遗闻坠故,对时人与后人的评说备录无遗,使各学案本末兼该,源流毕贯,文献足征。全氏自立的卷数达55卷之多,且不拘囿门户之见,书末特立“元祐党案”“庆元党案”以志宋代道学兴衰,特列“荆公新学略”“苏氏蜀学略”以存正统道学之外的其他学术情况。《宋元学案》撰成,为山复篑,使学案体史学体裁趋于完善,与《明儒学案》珠联璧合,实现了黄氏“志七百年儒苑门户”的夙愿,可堪并美。历经曲折,道光十七年(1837年),《宋元学案》剞劂,后版毁于兵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宋元学案》重刊本墨梓。
三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横空出世,独出冠时,学界靡然向风,影响所届,以“学案”题名的史籍著述先后问世。如唐鉴《清学案小识》15卷,以传道、翼道、守道、经学、心宗五大学案,著录从陆陇其至彭绍升200余年间256名学者的学行。徐世昌罗致其门下客,由其主持纂修的208卷《清儒学案》对清代260余年间学术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学案体史籍的总结。网罗清代各派学者,上起孙奇逢、黄宗羲、顾炎武,下迄宋书升、王先谦、柯劭忞,列入正案者179人,附案者922人,诸儒案者68人,共计1169人。受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之亟待成书,《清儒学案》多有未尽允当之处。钱穆评此书:“旨在搜罗,未见别择,义理、考据,一篇之中,错见杂出。清儒考据之学,轶出前代远甚,举凡天文、历算、地理、水道、音韵、文字、礼数、名物,凡清儒考订之所及,徐书均加甄采而均不能穷其阃奥,如是则几成集锦之类书,于精于博两无取矣。”[3]此外,以学案体记述当代学术史的专书也屡有撰作,如江藩《汉学师承记》8卷,记录清初至嘉庆150年间汉学家,起于黄宗羲、顾炎武,终于李钟四、凌廷堪,叙列学者40人,附见17人。江氏又撰《宋学渊源记》2卷,以地域分类,记叙孙奇逢等北方宋学家10人,南方刘汋等宋学家21人,附记沈国模等8人,总计39名宋学家。唐晏《两汉三国学案》11卷,详记两汉三国学术嬗递情况。首列《周易》,依次序列《尚书》《诗经》《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每经之下,以汉儒家法为断,区分经学派别。一派之内,依据师承或时代先后排列。书末仿《史记·儒林列传》,设“明经文学列传”,记录两汉、三国之儒贾山、邹阳、司马迁等63人。
进入20世纪以后,欧风东渐,西方史学方法传入古老的中国,为得风气之先的梁启超先生所取法。博赡通贯的梁氏不傍前人篱壁,以如椽大笔,用崭新的章节体先后撰写出《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取学案体史籍之长,弃去其短,他笔下的学术史章节分明,纲举目张,功同开创,津逮学林,风靡当时。其后,钱穆先生撰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人为纲,踪其师承传衍,缕述300年间学术的嬗变,为时誉所播,与梁氏之书堪称双璧。
四
仓修良先生对学案体研究有素,他归纳用学案体编纂学术史有明显的四大长处:“第一,由于同一个学派放在同一个学案之中,因而每个人的学术渊源、师承关系都可以得到充分反映。第二,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都得到反映,既得知师承关系,又了解发展变化。因为有的学派,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的虽同出一源,可是发展到后来却分道扬镳。第三,由于每个人的主要著作要点均已摘录,故对每个人的学术宗旨、思想特点,都基本上得以了解。第四,便于研究一个时代学术发展的大势和学风的盛衰,全书学案的设立,基本上体现出一个时代学术思想发展的特点,自然也就便于了解一个时代学术发展的主流及主要代表人物。”[4]正是这些优长、特点,吸引了众多学者以学案体著述学术史。影响所及,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钱穆受其濡染,对学案体情有独钟,各有学案体著述传世。梁启超在先秦诸子研究中,对墨子研究别有会心。梁氏自号“任公”,典源即出自《墨子》。“任”,为“士损己而益所为也”,作“为身之恶以成人之所急”解。他尊仰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无我精神,故以“任公”为号;又自命为“兼士”,即墨徒之意。梁氏先后著有《子墨子学说》《墨子之论理学》,1904年合为《墨子微》出版。受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墨辨新诂》的刺激,1920年梁氏著《墨经校释》,1921年著《墨子学案》加以因应,商榷中有争胜之意。梁氏曾发愿撰作《清儒学案》,1923年4月,他致信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顷欲辑《清儒学案》,先成数家以问世,其第一家即戴东原。”[5]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发浩叹:“吾发心著《清儒学案》有年,常自以时地所处窃比黎洲之故明,深觉责无旁贷;所业既多,荏苒岁月,未知何时始践夙愿也。”[6]因梁氏1929年不幸去世,终未如愿。钱穆不惬徐世昌等编纂的《清儒学案》,另起炉锤,也有《清儒学案》撰作,事肇于1940年代初。不幸的是,书稿沉于长江,起之无术。幸有钱氏所撰《清儒学案序》刊载于1942年11月《四川省立图书馆图书集刊》第3期,可窥其书大要。他不满道光年间唐甄的《国朝学案小识》和1930年代间徐世昌等编纂的《清儒学案》,认为“惟《清儒学案》,虽有唐、徐两家成书,而唐书陋狭,缺于闳通;徐书泛滥,短于裁别,皆不足踪黄、全之旧业”[3]。因此,他遍读清儒著述,精心续撰,以晚明遗老、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四个阶段分述有清一代学术演进,64位案主分隶四编之中。清人唐鉴撰有《朱子学案》,因卷帙浩繁未及刊行,遗稿散失,仅有《朱子学案目录序》存世。钱穆对朱熹拳拳服膺,撰作《朱子新学案》肇始于1964年,先以两年抄辑《朱子大全集》《朱子语类》作资料准备,1966年动笔,1969年撰竣,又撰《朱子学提纲》冠于书首为代序,评述朱熹的学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二人堪与伦比。”[7]全书“以朱子原书叙述朱子”为宗旨,辑录朱熹论学资料,对朱氏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总结。初拟分思想、学术、行事三部分,后因篇幅过巨,后一部分有清人年谱及补遗可据,遂将第三部分略去。思想之部分理气与心性两部分,学术之部分经、史、文学三部分。全书分58个专题,附有“朱子年谱要略”,堪称体大思精。2011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新校本《朱子新学案》达212万字。
1980年代,学案体著述嗣响不绝。杨向奎编撰的《清儒学案新编》8卷本开始出版,历时10余年,于1994年全部刊行。此书各学案析作两部分,一为案主传记,二为学术资料选编。传记部分取法《明儒学案》,对案主学术思想详加讨论,成为此书特色。如不包括学术资料选编部分,不啻为一部清代学术思想史。此书出版后,佳评訾议不一。
进入21世纪以后,学案体著述与研究方兴未艾,其荦荦大者,如2003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学案》(上下册)。此书构想于1999年,是主纂者杨向奎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二十世纪著名学者学案”的研究成果,“所选20世纪著名学者具有代表性,通过揭示20世纪学术薪火相传的宏大场面,为20世纪学术保存可信的史料”[8]。全书收列孟森、陈垣、鲁迅、熊十力、陈寅恪、刘半农、胡适、郭沫若、顾颉刚、蒙文通、钱穆、冯友兰、傅斯年等13位当代名家学案,由研究有成的学者分撰。采用学案的形式,每个学案约5万字,分两部分,一是对所写案主作综合性学术评介,约3万字;二是有关案主的学术史料,约2万字。200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岂之主编的6卷本《民国学案》,此书内容广泛,收录1912年至1949年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如辜鸿铭、吴稚晖、沈增植、柯劭忞、马其昶、康有为、卢戆章、陈衍、张元济、傅斯年等254人,每个学案包括人物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著作介绍,又有学术旨要。张岂之在此书序言中提出:“《民国学案》作为研究民国时期学术史的基础性工作是需要的,还有待于其他专门性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学案》在学术史的研究上可以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9]
近年来,学界对学案体研究也有所突破。1994年,陈祖武梳理学案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总结其间成败得失和学术规律,撰成《中国学案史》专著,由台北文津出版社付梓。1996年,他撰文《我与中国学案史》,概述结撰《中国学案史》的心得[10]。后经作者“酌加增删,订讹正误”[11],其《中国学案史》2008年由东方出版中心再版。
今人以“学案体”为研究的论文也时见层出。如卢钟锋《论〈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从学术史编纂的角度对《宋元学案》进行研讨,认为此书是超迈前贤的学术史著作,标志中国学术史题材的主要形式——学案体更臻于完善,代表了中国学案体学术史著作的最高成就[12]。朱义禄《论学案体》归纳学案体特征,结构上须具备“三要素”,互为犄角,即设学案以明“学脉”,写案语以示宗旨,选精萃以明原著;效用上要承担“两功能”,即成为承担学术思想史和学术思想资料选编的双重作用的载体[13]。王记录《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分析《明儒学案》不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立案,并非出于门户之见,而是黄氏的学术观点决定的,他与王夫之、顾炎武一样,三位清初思想家在理欲观、佛禅观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与李贽存在严重分歧[14]。王俊才《明清之际学术史的突变——学案体的趋新与定型》认为,《明儒学案》是对明清之际学术史讨论的总结,不仅是17世纪学案体成熟的标志,而且是中国古代学术史成熟的标志[15]。刘兴淑《“学案体”研究现状述评》对近年有关学案体的研究多有论列,可参阅[16]。有关论文众多,限于篇幅,不烦屡举。进入20世纪,纪传、纪事本末史学编纂的体裁风光不再,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编年、系年类的学案体著述仍受到青睐,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恰恰说明学案体的魅力所在,发人深思。
[1]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15.
[2]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11:21.
[3]钱穆.《清儒学案》序[M]//徐世昌.清儒学案:八.北京:三联书店,2009:415-416.
[4]仓修良.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2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378.
[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致菊公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02.
[6]朱维铮.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438.
[7]钱穆.朱子新学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2.
[8]杨向奎.百年学案[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
[9]张岂之.民国学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2.
[10]陈祖武.我与《中国学案史》[J].文史知识,1996(5):3-9.
[11]陈祖武.中国学案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2.
[12]卢钟锋.论《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J].史学史研究,1986(2):70-75.
[13]朱义禄.论学案体[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0(1):111-114.
[14]王记录.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羲的学术史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14-16.
[15]王俊才.明清之际学术史的突变:学案体的趋新与定型[J].河北学刊,2006(3):118-122.
[16]刘兴淑.“学案体”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5):2-8.
(责任编校:钟巧灵彭巍颐)
Creation,Improvement,and Legacy of Xue’an Essay Style
GUAN Yong-li
(Democracy Journal Press,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Beijing 100035,China)
Huang Zongxi started Xue′an essay style with Mingru Xue′an.This essay style usually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pandects,brief biographies of scholars,and their selected works.It was improved by Quan Zuwang with his Song Yuan Xue′an.These two books w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 and historical science.Later,works on xue′an essay style kept coming out,showing the unique role it played and the academic vitality it bore.
xue′an essay style; Mingru Xue′an by Huang Zongxi; Song yuan Xue′an by Quan Zuwang; Zhu Zi Xin Xue′an by Qian Mu;One Hundred Years of Xue′an; Xue′a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History of Xue′an in China
2015-07-02.
关永礼(1949—),男,北京人,民进中央《民主杂志社》原副主编,研究方向:古代典籍与藏书文化。
K204
A
1673-0712(2016)01-00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