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榜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6-03-06王海稳杨彬彬黎远波

关键词:价值观念受教育者榜样

王海稳,杨彬彬,黎远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榜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王海稳,杨彬彬,黎远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榜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如何发挥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转变传统榜样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机制。新时期榜样教育应当确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构建多重榜样教育机制,建设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实现理念—机制—平台的有效融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大功效。

榜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追求的精神之纲。自党中央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便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刘云山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而榜样教育将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因为“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1]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榜样教育,可以在个人层面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笔者尝试从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多重的作用机制和新媒体技术三个层面来阐述如何运用榜样教育来影响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生活化渗透是榜样教育的重要理念

(一)传统榜样教育存在的育人困境

新时期榜样教育承载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榜样教育也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榜样脱离真实生活,只可仰望而难以接近与效仿。首先,榜样形象的“高、大、全”。在榜样的宣传中,把榜样塑造成“真空人”的形象,难以引发人们的现实认同,同时也使人们对这些“高大全”的榜样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甚至会让公众对榜样产生虚假作秀的怀疑。其次,榜样宣传理想化。宣传榜样毫无缺点,与生俱来的崇高,忽视人的正当、合理、合法的权利需求,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在学习和模仿时感觉望尘莫及,这歪曲了榜样教育的真正使命,不符合人性,甚至会让人们产生抵触心理。再者,榜样教育价值观念一元化,宣传模式单一化。在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单一的榜样教育模式在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逐渐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化,单一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最后,榜样宣传的行政化和意识形态色彩较强。榜样生成途径主要依靠政府行政部门选取和树立,而民众的参与度不高,这就使得榜样教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过分体现榜样精神的政治作用和意识形态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受教育者的漠视或反感,导致受教育者排斥榜样的价值观念。

(二)榜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起点与实施路径

榜样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摒弃其存在的问题,强化生活化的榜样教育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一方面,榜样价值观念的逻辑起点是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榜样必须是来自生活,贴近生活,榜样承载的价值观念也是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榜样的价值观念旨在于构建美好的日常生活。要通过榜样的示范与感染,让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学习榜样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达至愉悦的生活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将生活化的榜样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来,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这也就需要我们去塑造榜样和日常生活的契合点。

首先,塑造需求方面的契合点。榜样不应当是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的虚幻形象,其价值观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现实,成为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种价值追求。所以,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祛除榜样的“高、大、全”、形式化、虚假化的形象。也就是说,要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榜样的精神,掌握榜样平凡中崇高的品质,理解榜样崇高品质中蕴含着的普遍的生活哲理。

其次,塑造认知图式方面的契合点。认知图式是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们为应付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一方面,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都存在认知图式上的差异,因此,将榜样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中,需掌握受教育者的认知图式变化规律,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特征确定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将榜样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转化为符合人们日常生活认知图式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图式,对榜样的价值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简单易操作的日常生活认知图式形式则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榜样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在大学生的日常实践中得以渗透,并清楚地为他们所理解和掌握。

最后,塑造情感方面的契合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生活中榜样的影响力,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具体来说,就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群体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它的基本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坚持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充分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践行的目的。例如开展一些人民英雄纪念活动,运用媒体宣传一些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在博物馆陈列英模等活动,从而激励人们深入了解英雄事迹,激发对英雄模范的崇敬之情,进而间接的引导他们的行为。

二、榜样教育机制是核心保障

(一)“示范-激励-内化-外化”的榜样教育机制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发端于公民内部的教育方法,将其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践中,可以通过“示范-激励-内化-外化”等一系列作用机制来培育和强化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培育对象,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着手分析,并运用榜样教育这一方法,从榜样示范、榜样激励、榜样内化、榜样外化四个方面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榜样示范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榜样激励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榜样内化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榜样外化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的目的。

榜样示范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榜样示范法是指通过典型人物或事迹进行示范教育,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3]。通过塑造榜样人物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模范人物真实可感的行为表现出来。“对于理论认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受教育者而言,这是科学而又有效的理论教育和引导,进而帮助他们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4]榜样的日常行为中蕴含着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可将这些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人们现实中看得见和易于模仿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投身贫困地区义务支教的大学生徐本禹,他以实际行动向青年大学生诠释着奉献与责任的真正内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激励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榜样的激励主要表现为:第一,榜样的形象激励。榜样崇高的形象,激励人们追求上进,塑造更高层次的自我,从精神上感悟榜样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将这种价值观融入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第二,榜样的行为激励。榜样的价值观念通过榜样的行为激励,以主动渗透的方式将价值观念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更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同。第三,榜样的精神激励。将榜样精神植入人们的观念中,使人们在情感上认同它,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同的精神体现。榜样激励通过以情感人的方式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使人们产生在情感和目标上与榜样趋近或同化的愿望。比如,通过用英雄人物强烈的爱国意识激励青年学生在情感上充满爱国情怀,在实际行动中选择理性爱国的行为。

榜样的内化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所谓内化是指在榜样教育中,人们将榜样所被赋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5]。从心理学上来看,皮亚杰认为内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来。首先,在外部榜样的宣传过程中,对榜样价值观念的认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是榜样价值观念产生量变的表现。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质变是对榜样的学习做出的反馈,这一反馈过程既体现受教育者对榜样价值观的接受,又反映出受教育者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养成,通过国家、社会的极力提倡和宣传,以及个人对诚信道德的需求和认知的积累,大学生逐渐将诚信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受教育者对榜样的价值观念做出认知、评价和选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接受和认可的内在体现。

榜样的外化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是价值观的外化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榜样的外化行为就是指教育对象将内在的个人意识转化为具体行为,在内心需要的驱使下,无意识地将榜样的价值观念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中,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的过程。受教育者接受榜样的崇高精神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念中,通过生活实践将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生活中,大学生以榜样的崇高精神支撑自己,时刻践行榜样的精神,面对艰难险阻勇于克服,面对利益诱惑不为所动。榜样的精神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多重教育影响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

原西德斯图加特大学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在其提出的协同学理论中认为“协同就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6]多重教育之间的协同影响可以从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三个层面来阐述。

第一,从管理载体的角度来说,高校的管理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息息相关。管理的制度性说明当管理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而存在时,制度化的激励和约束就是对管理对象的教育。管理育人要求我们通过校内的各项管理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自觉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管理育人还体现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不断地与被管理者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与交流,并在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被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认知,在不知不觉中改善被管理者的思想偏差和认知状态。

第二,从文化载体的角度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文化建设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不自觉受其熏陶。无论是大学的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学校历经风雨的文化积淀。学校将新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学校传统文化中,在传统校园文化发扬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觉传承学校精神,吸收现代化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有利的氛围。

第三,从活动载体的角度来说。教育者通过各类竞赛,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大学生树立先进模范,宣传有突出贡献人物的精神,为大学生塑造和提升自我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新媒体技术是有力支撑

(一)传统媒体背景下榜样教育影响的有限性

传统媒体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途径主要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弱点日益突出。与新媒体技术相比,传统媒体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信息的实效性、受众群体的参与度上优势不足。一方面,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传播榜样的价值观念和先进事迹,受其自身的局限,榜样教育的最佳效果难以实现。如受众群体对媒体传播的内容因喜好和需求不同,传统媒体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视听需求,这就导致人们在传统媒体的影响下,榜样教育的内容难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榜样的价值观念难以实现外化。另一方面,报刊,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形态上呈单向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信息的传播是单向度的,面对传统媒体,人民是被动接受的,无法形成传播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因此,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周期将会成为推进榜样教育工作的重要阻力,这就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改变以往单向的灌输模式,寻求多种模式互动的教育方式。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榜样教育的无缝渗透

现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所谓“无缝渗透”就是如何利用如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将榜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去。在这种新媒体的情境中,每个人既是观念的传播者也是观念的接受者。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赋予榜样教育新的机遇,榜样教育的空间与途径得到大大扩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意识形态可通过网络信息文本进行隐性传送。目前已有很多高校正着手打造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平台,并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将榜样的优秀品质通过新媒介进行传播和渗透。

首先,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利用新媒体不仅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还能够将知识信息传递到每个受教育者的手中。在尊重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规律下,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介方式将大学中各种先进典型、道德模范、优秀校友等进行全方位推介,形成一种榜样无时不在身边的效应,使其与学生日常生活形成无缝对接。其次,在大学课程教育方面,可以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背景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和视频等方式传递到大学生的微博、微信等信息接收平台中,使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机随时能够接收到正确价值导向的知识信息,达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教学效果。在教育的过程中,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二者要充分结合;在线下的课堂教育中,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设置更为合理的教学课程,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的生活中践行榜样的精神。最后,在双向互动上,由于新媒体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榜样的价值观念,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价值观念的看法,表明对榜样价值观念的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跨越教育领域间的鸿沟,对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提供更加吸引受教育者的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2]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2.

[4]倪愫襄.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39-43.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6]德哈肯H.Haken.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5.

A Study on Model Education &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WANG Hai-wen, YANG Bin-bin, LI Yuan-bo

(SchoolofMarxism,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Mode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ow to promote its role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must in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idea and its traditional mechanisms of mode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model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living, building a multiple model system, construc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realizing the effective fusion of idea-mechanism-platform so as to give its play to a more effective performance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del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mechanism of action

10.13954/j.cnki.hduss.2016.06.008

2016-04-18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15JDSZK019)

王海稳(1976-),男,河南桐柏人,教授,高校德育与当代中国政治.

G412

B

1001-9146(2016)06-0040-05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受教育者榜样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