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及其教育

2016-03-06贾付强赵春风

关键词:德治国家国情怀家国

贾付强,赵春风

(1.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人文新论

论“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及其教育

贾付强1,赵春风2

(1.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家国情怀”作为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思想,不但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蕴含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高校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主要载体,并通过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由于具有强烈的“家国同构”意识与“忠君爱国”思想,遭到了古今不少思想家的激烈批判。梁启超认为“家国天下”的传统思想观念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障碍,只有民众有了“国民意识”,才能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2]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先驱主张,应打倒作为专制主义之根据的家族制度[3],个人要摆脱对家族、宗法共同体的依附,成为真正觉醒的人。[4]但需要指出的是,“家国情怀”虽含有糟粕,但我们也不应无视其蕴含的精华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视“家”与“国”为一体,强调“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都值得传承与弘扬。

一、“家国情怀”的思想精华

“家国情怀”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维系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孕育了丰富的思想精华。

(一)“家国情怀”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虽然学者们批判“家国情怀”内含的糟粕,但毫无疑问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源于“家国情怀”。“爱国情怀”不但内在地包含着忠于国家或整个民族的爱国意识,强调爱家即爱国,还要求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或民族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认为“修身”、“齐家”的价值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可以发现,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发展史。这部爱国主义发展史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关系上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5],即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把国家利益或民族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放在次要位置,并且认为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只有在服务于国家利益或民族整体利益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可见,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及其核心价值取向与“爱国情怀”理念及其核心价值取向基本一致。

(二)“家国情怀”蕴含了丰富的“以德治国”思想

“以德治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治理理念,在中西方的历史上都比法治思想要源远流长,其核心思想是依靠人们的道德自律来治理国家,而“以德治国”的实现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其一,一国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其二,人们能自觉遵守已存在的各种道德规范。[6]在中国历史上,“以德治国”思想早在周王朝时期就已存在,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更为重视“以德治国”,这在“家国情怀”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在“家国情怀”中,其强调以“礼”齐家,以“礼”治国,通过把“齐家”之“礼”外溢到“治国”领域,把为人之“礼”移植到政治生活领域,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与保持社会稳定。同时,无论是“齐家”、“治国”、还是“平天下”都需要“修身”,即只有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实现“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可见,“家国情怀”为“齐家”者、“治国平天下”者的道德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彰显了以德治国的意蕴。[7]

(三)“家国情怀”蕴含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虽然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家有以“德治”排斥“法治”的倾向,致使法治的理念在中国社会长期受到轻视[8],但事实上“家国情怀”也蕴含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家国情怀”特别强调以“礼”齐家,以“礼”治国,而“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不但是中国古代法的渊源,更是古代法的精神和价值的体现,是法的灵魂所在。”[9]换句话说,“礼”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不但成为国家设法立制的方针和原则,还成为“习惯法”的一部分。因此,“家国情怀”强调以“礼”治国,事实上也是在社会上倡导“依法(礼即习惯法)”治国。此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齐家”的家法族规常常“外溢”并发展成为乡规民约,这显然催生了人们的契约意识、规范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了国家的法治建设,彰显了依法治国的意蕴。[7]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国情怀”的继承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基础上的优秀结晶,其继承了“家国情怀”的思想精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家国情怀”的整体观

“家国情怀”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即个人的道德修养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家庭是联系个人与国家的中介,“治国”是“修身”、“齐家”的最终目的。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来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认为这三个层次的价值追求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11]具体来说,就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支撑,更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的亲身践行;就公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国家发展目标价值理念的指引,也离不开公民个人道德规范的约束;就公民与自身的关系而言,公民个人道德规范离不开国家发展目标价值理念的设定、人与社会关系的指引。[12]可见,“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国家、社会(家庭)、公民个人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思想

“家国情怀”作为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表现出来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公民对本国或本民族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13],其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可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情泪为忠家”等语句中得到完美的诠释。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虽然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没有直接表述爱国的思想,但却暗含了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千年夙愿与梦想,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则突出强调了个人之于国家的价值在于“爱国”,即个人在处理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秉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家国情怀”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思想

正如上文所述,“家国情怀”不但蕴含着丰富的“以德治国”思想,还蕴含着“依法治国”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既强调“以德治国”,又强调“依法治国”。在“以德治国”方面,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基本社会属性,或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其立足点都是诚信[14],而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要求,其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以及治国理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依法治国”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强调法治,可以说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因为,从国家层面上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宏伟目标只有在法治的治理方式下才有可能实现;从社会层面来讲,法治是“自由”、“平等”、“公正”价值目标的保障;从个人层面上来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道德准则也与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15]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家国情怀”的“个人观”,即公民个人的“修身”对于“家国”的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于“家”与“国”这些更大的社会共同体的作用,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四书·孟子·离娄章句上》),并且认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个人应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路径,正所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的亲身践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也离不开公民个人道德规范的约束。换句话说,每一个公民个体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主体。没有公民对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的自觉践行,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高校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

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与紧迫,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16]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来说,这就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意识,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渠道

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案例,并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的精髓与价值,树立“家国”意识。其次,很多专业必修课,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必修课,如《中国哲学》、《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都蕴涵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利用这些专业课的“家国情怀”资源, 把“家国情怀”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具体的课时计划中。再次,高校应组织、挑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教师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或者鼓励相关教师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经典研究》、《国学经典导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过程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思想的精髓。最后,各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慕课(MOOCs)”这一平台,推出一批渗透着“家国”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在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

(二)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隐含着“家国情怀”的育人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物化的文化形态,更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17]因此,各高校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应具有一种“文化自觉”,在命名校园的山水、道路、教学楼、报告厅、广场等,在特定区域建设文化长廊、历史雕像、花坛草坪等以及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楼宇走廊悬挂历史名人画像及其语录的过程中,应自觉地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意识,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在发挥地理标识作用的同时,还能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家国”氛围。首先,高校在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宣传栏、报刊栏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博客、QQ、飞信、BBS、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媒体,搭建和拓展“家国情怀”的宣传平台和传播渠道。其次,高校应依托校园文化艺术节、党团组织、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平台,以重要节日、重要活动、重大历史事件等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诵读经典、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红歌会、辩论赛、图片展等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把“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后,高校在校内建立名人讲坛、师生畅谈室等师生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场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邀请国内外的相关知名专家来校开展以“家国情怀”教育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举办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让大学生在与专家的对话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思想的了解。

(三)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在把“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量化学时学分”[18]的同时,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在家乡开展诸如农村惠农政策、社区社会保障问题等的社会调查活动,开展诸如关爱空巢老人、呵护留守儿童、反哺家乡等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诸如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的学习宣讲活动等,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家乡的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此外,高校应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手,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高校进行专题性展览、巡讲,并有计划地利用特殊节日,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分期、分批组织各年级大学生到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诸如缅怀革命先烈、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等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与坚决反对本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壮丽篇章,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由此增强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的“家国情怀”。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人民日报,2014-02-26(1).

[2] 张品兴.梁启超全集[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9:655.

[3] 新潮社.民国丛书(第二编)[M].上海:上海书店,1990.

[4] 戴莉.论新英雄传奇对儒家“家—国”思想的继承与改造[J].社会科学辑刊,2010(6).

[5] 唐凯麟,李培超.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深层透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观照与现代价值审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6] 宁品良,钱玉英.以德治国思想的历史考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 王春福,韩东飞.论中国家文化的政治遗传密码[J].学术交流,2014(2).

[8] 何吉,邓嵘.家国意识的再建与重构——论当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倾向[J].河南社会科学,2010(6).

[9] 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10]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1] 傅永春,王振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内涵的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德治国方略的灵魂[N].湖南日报,2014-02-27(7).

[13] 陈晓莉.中国梦的家国情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7).

[14] 王凌彬.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N].河南日报,2014-05-11(5).

[15] 赵喜平.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青海日报,2014-04-14(7).

[16] 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4(9).

[17] 裴根,孙波.多校区环境下的校园物质文件载体建设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

[18] 林松,林艳.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责任编辑:杜红琴)

版权许可声明

为适应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与本刊签有合作协议的数字化公司在其网络平台及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全文。其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Contemporary Values of Native Land Emotion and its Education

JIA Fu-qiang1, ZHAO Chun-feng2

(1.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China;2.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As an important thought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native land emotion not only gives birth to the national spirit which is centered on patriotism, but also contains the thoughts of Rule by Virtue and Rule by law, and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develop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refore,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of native land emotion,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teaching, construct campus culture as the main carrier,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social practic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native land emotion; patriotism; core socialist values

2016-07-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状况及对策研究——以贵州为例”(项目编号:11YJC71001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4BKS012);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庆特色文化视野下的重庆高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K2010-125)。

贾付强,男,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赵春风,男,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B21

A

1008-2603(2016)05-0099-05

猜你喜欢

德治国家国情怀家国
家国两相依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家国情怀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研究综述
新形势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