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教主义与早期美国文学特色

2016-03-06汤仁甫郝凤乔

关键词:圣经主义上帝

汤仁甫,郝凤乔

(廊坊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清教主义与早期美国文学特色

汤仁甫,郝凤乔

(廊坊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美国清教主义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石,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清教文学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教主义特殊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早期美国文学从文体、题材、语言风格和创作技巧上有着迥异于欧洲其他民族的文学特色。

清教主义;清教文学;文学特色

清教主义(Puritanism)是对清教徒的思想和行为的概括。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国教会中的激进派成员,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新教学说,不满国教改革的不彻底性,要求“纯洁”(purify)教会,彻底摒弃天主教旧制和繁琐仪式,清除国教内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活,故而被国教的捍卫者讥讽为“清教徒”(Puritans)[1]。17世纪初,大批清教徒不堪忍受英国君主和国教会的迫害,为了逃避厄运,他们背井离乡,相继踏上移民北美的漫长旅途,登上当时仍是一片荒凉的北美大陆,陆续在新英格兰等地建立殖民地。虽然早期的北美移民中还有在北美传播基督教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的天主教徒,但是,清教徒的人数最多,据记载,到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时,13个殖民地的260多万居民中,至少有75%的人是在清教家庭中长大的[2]。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在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生活和文化趣味深受清教气氛的感染和制约,清教主义左右着北美大陆的思想及行为方式。文学既是清教思想的主要宣传工具,也是清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以新英格兰地区为核心的美国文学是纯粹的“清教徒”文学,当时的美国作家就是在清教文化的特殊氛围中成长并进行创作的,所以,早期的美国文学体现出迥异于欧洲其他民族的文学特色。

一、文体与题材

早期移民到达新大陆时面临着极为严酷的自然环境,人们忙于生存,无暇吟诗作曲,清教主义又反对虚构的小说和戏剧,在文学类型上,清教文学大多是日记、札记、书信、游记、布道文稿等非小说形式,也出现了少量诗歌。

从题材上来说,清教文学仅仅是一种“个人化的文学”[3],清教作者的写作不是为了出版,不需迎合读者审美需求,而是用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记录道德成长,或忠实记录早期移民在新大陆严酷的生存环境,所以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语言不事雕琢,思想比较浅显,对细节十分忠实。如当时的宗教领袖普利茅斯殖民区的第一任总督布雷福德(William Bradford,1590-1657)的《普利茅斯开发史》(OfPlymouthPlantation)不仅表现了建立一个“圣经国”的清教理想,还以时间为序忠实记录了早期清教移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如:疾病、饥饿和死亡、与英国本土冒险家的合作与冲突、农场管理制度及移民与农场之间的协议、与印第安人、荷兰人等的交往贸易、殖民地教会事务、新英格兰殖民地联盟等等,通过作者细致真诚的描述,以及所展示的诸多历史性文件,让今天的读者宛如看到一部浓缩的移民早期开拓史,是研究早期清教徒移民生活的极好史料。

其次,清教文学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清教徒是上帝的虔诚信徒,认为上帝是全能的,是世界的主宰,世间一切事物的源泉,殖民地时期出版的图书一半以上是关于宗教或与宗教密切相关的,内容多表现上帝的至高无上,对读者或听众进行道德教诲,这在大量的有着浓厚说教色彩的布道文中都有表现,如约翰·科顿的布道集《生命之论》(TheWayofLife, 1641),托马斯·谢泼德(Thomas Shepard, 1605-1649)的著名布道《真诚的皈依者》(TheSincereConvert, 1641),以及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1702-1758))的众多著名布道等, 其中爱德华兹的《发怒的上帝手中的罪人》(SinnersintheHandsofanAngryGod)就被多种美国文学选集所收录。殖民地时期值得一提的作家有安妮·布雷兹特(Anne Bradstreet,1616-1672)和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 1642-1729), 两位诗人生活在宗教气氛浓郁的新英格兰,是名副其实的传播上帝意旨的忠实的仆人。

安妮·布雷兹特自幼受到清教加尔文主义的熏陶, 其诗作宗教色彩极浓。其诗作的基本内容表现了对上帝的崇拜、对天国的憧憬和描绘、对原罪的认识、对死与生的思虑、清教徒的虔诚和自我剖析等。《写在我家失火之际》(UpontheBurningofOurHouse)就是一首典型的清教诗歌。它力图表明上帝的绝对权威和正确性[4]。诗中描述诗人的房屋被大火烧为平地,但她毫无怨言,却像《圣经》中的约伯一样,赞美既施舍又取走的主*《圣经·约伯记》中,约伯笃信上帝,经受了上帝暗中对他进行的种种考验,包括诸如夺走他的财产和儿女、使他病魔缠身等灾难,最终使上帝对他的忠诚深信不疑,赐给他加倍的祝福。:一切被烧成灰是公平的,一切原是主的,我毫无怨言。在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对自己说:你在天国有高屋一座,是上帝所建,它不同于会腐蚀垮塌的尘世之屋,它将永恒的屹立在那里,上帝的荣耀做它华丽的装饰,那里有足够的财富,是上帝恩赐给你的。

爱德华·泰勒是另一位殖民地时期的诗人,他进行诗歌创作的目的十分明确,诗人的笔就是为上帝服务的,在其诗作中体现出诗人甘愿以笔颂扬上帝、使主的荣耀放射出万丈光芒的迫切心情。他笃信原罪和少数人得救而入天国的加尔文教义,相信全能的上帝拯救灵魂的威力和慈悲。他的诗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诗歌化了的加尔文教义。比如,他的《家务》(Huswifery),当他看到一位家庭主妇在纺线织布,纺车和织布机在她的手里,是那样的顺从,温顺的听从她的调度,恰似基督徒是上帝手中的工具,凭其使用和调遣,所以,他表示“主啊,把我做成你的完美的纺车吧,你的圣谕做线杆,我的激情做梭子,我的灵魂做线轴,我的谈话做卷线筒,把纺出的线卷起,再把我做成你的织布机…… 你来亲手织……”做成衣之后,使上帝的光耀充满我的举止,并为上帝增辉。

二、简朴的文风

在写作技巧方面,清教作品的朴素无华给美国文学留下了清晰的印迹。阅读早期清教作品,我们会深受其语言清新、简朴、直接等特点的感染。清教徒崇尚朴素、反对浮华的原因很多,其简朴的宗教仪式,简洁的《圣经》文体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英格兰教众和读者的欣赏水平,都促进了简洁朴实文风的形成。

《圣经》对清教文学语言风格的影响最为明显。在诸多《圣经》译本中,根据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旨意翻译、于1611年问世的版本最有权威性, 称为‘詹姆斯王版’(King James Version)或钦定本(the Authorized Version)。钦定本《圣经》以语言简洁、寓意丰富深刻著称。王佐良教授认为《圣经》“是对于英国性格和语言有着最大影响一个源泉。”[5]清教徒认为“《圣经》应当人人阅读,因他们认为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或神职人员,而是依靠自己阅读《圣经》,就能理解并按照个人的体会阐释上帝的旨意,凭借虔诚的信仰与上帝直接进行心灵的沟通,获得神恩,拯救自己的灵魂,得到精神的解脱与安慰,成为上帝承认的义人”[6]。《圣经》是一代又一代北美移民最基本的文化读本,清教作家自幼阅读《圣经》,深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简单平实为特征的文学风格。这种文风对后世美国文学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美国文学语言口语化风格的形成过程中。[7]富兰克林的《自传》(TheAutobiographyofBenjaminFranklin)就是用亲切平实的口语写成。19世纪中叶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在其名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中使用地方方言,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后经几代作家的艰苦努力,这种口语化的风格在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8-1961)的作品中几近完美,人物对话不仅推进情节、刻画性格,而且表现主题,成为美国文学的一大特色。虽然早期清教文学简洁朴实的文风与美国文学的口语化风格存在着语言质地的根本不同,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其次,简洁生动文风的形成也是广大读者的实际文化水平使然[8]。在当时的环境下,以文载道是清教作家的重要使命,用他们的作品阐释宗教教义,营造宗教意境,抒发虔诚的宗教情怀。而艰苦的生活,紧张的劳作,偏低的文化修养,客观上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简洁生动,避免华丽的词澡,摈除抽象的隐喻和用典,否则将会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隔阂,读者不能顺畅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含义,也就达不到说教目的。因此,清教作家使用已为广大民众所熟知和喜爱的《圣经》文体,即便是那些对清教教义知之甚少或是毫无文学修养的读者,也能领会作品的含义。清教牧师依据《圣经》的希伯来文翻译和改写的诗集《海湾赞美诗集》(TheBayPsalmBook)是当时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畅销书。诗集之所以风行一时,就因为它用词简朴,比喻生动,形象鲜明,使广大的普通清教徒灵魂受到触动,心灵受到启迪。

三、象征主义技巧

美国清教徒形象地观察事物的方式导致了具有典型美国文学特点的象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清教神学及清教徒的文学实践是这种象征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虔诚的清教徒认为上帝自身是万物的源泉,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将自身化入时空之中,呈现为山石、花草、树木、人等世间万物之状,即上帝通过自然界和人来体现自己,世间万物都是上帝神圣的形影,生活中的一切现象:日出日落、季节轮回、生老病死等等都是上帝意图的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信徒需悉心观察,在纷纭万象之中感悟上帝的意图。所以,“现实大千世界只是上帝的一种象征而已,物质生活同时具有精神性质”[7]14。在威廉·布雷福德(William Bradford, 1588-1657)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 1663-1728)等早期开拓者的著作中,很容易发现这种在清教徒思维中经常发生的象征过程。人们阅读爱德华兹的《神圣事物的形影》(ImagesandShadowsofDivineThings)便会发现,书中所收录的212条事例,都旨在说明精神和物质两个世界之间的互相对应现象。在他看来,蔚蓝的天空显示出天上圣徒们的荣耀,万物生长靠太阳就像是世人沐浴着上帝的荣光,电闪雷鸣是上帝昭示世人他的愤怒。安妮·布雷兹特(Anne Bradstreet)的《沉思录9》这首诗就突出地表现出清教徒形象地观察世界的方式。

Contemplations(9)

I heard the merry grasshopper then sing.

The black-clad cricket bear a second part;

They kept one tune and played on the same string,

seeming to glory in their little art.

Shall creatures abject thus their voices raise

And the their kind resound their Maker’s praise,

Whilst I, as mute, can warble forth no higher lays?

女诗人的眼睛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而洞察事物的内在含义。我们中国读者,有着与女诗人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面对此景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当我们漫步田间,听到伏在禾叶上的蝈蝈儿和隐在草丛中的蛐蛐儿同时鸣叫时,除感到心神愉悦外,一般不会有什么特殊的联想。然而,当安妮听到它们的叫声时,她的头脑便立即沿着清教徒的特定思维模式活动起来:她感到蝈蝈儿和蛐蛐儿在快活地表演二重唱,音调相同,乐器相同,它们仿佛在为自己的艺术感到自豪。对她来说,世界的一切,包括蝈蝈儿和蛐蛐儿都是上帝的造物,上帝的象征,它们的举止都是对上帝恩惠的颂扬。因而她联想到做为造物之一的自己,应该洞悉自己的内心,宇宙间这样渺小的东西尚能扬声讴歌自己的主,而她却和哑巴一样唱不出更美的颂歌。因此,她感到非常惭愧[7]30。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在清教徒思维中经常发生的象征过程已成为美国作家赖以成长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如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认为自然界充溢着形象和比喻,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宛如充满象征意义的独白,而霍桑、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 1837-1920)以及其他许多后世作家的创作中,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已普遍使用。清教徒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是这些作家所受教育的一个构成部分,是促成美国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技巧普遍使用的重要因素。

清教主义对美国有着特殊的影响, “英格兰有过清教革命,却没有创建清教社会;美国没有经历过清教革命,却创建了清教社会。” 清教主义对美国又有着持久的影响,“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时代到现代社会的美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9]清教主义是美国人所呼吸的民族文化空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文学是在清教文化的特殊氛围中孕育成长起来的, 尤其是早期的美国文学,它从清教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清教主义不仅影响了美国人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而且影响了美国文学的语言风格和创作手法,使其呈现出迥异于欧洲其他民族的文学特色。清教文化对美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并不局限于过去, 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仍能找到它的印迹。对清教文学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美国文学传统的理解和把握[10],不了解清教主义, 便不能更好地了解美国及美国文学。

[1] 柴惠庭. 英国清教[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294.

[2] Reichley A J.ReligioninAmericanpubliclife[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85:53.

[3] 程爱民,邵怡. 论美国清教主义及其文学中的若干问题[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 史志康. 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

[5]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308.

[6] 于可. 当代基督教新教[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4:1.

[7] 常耀信. 美国文学史(上)[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5.

[8] 屈平. 美国早期文学—清教诗歌刍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

[9] 朱世达. 当代美国文化[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

[10] 李安斌.清教话语与美国文学中的神话象征[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7).

(责任编辑:王 荻)

Purit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TANG Ren-fu,HAO Feng-q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

American Puritanism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Puritan works in the 17thand 18thcentury are important part in American literature. Growing out of the special atmosphere of Puritanism,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o other European literature in theme, language and writing style.

Puritanism;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2016-07-30

汤仁甫,男,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郝凤乔,女,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I712.064

A

1008-2603(2016)05-0109-04

猜你喜欢

圣经主义上帝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新写意主义
《圣经》经文中国化
120秒的“上帝”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近光灯主义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