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研究与传播

2016-03-06

关键词:美国黑人托尼莫里森

刘 娈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研究与传播

刘 娈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依托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文化历史背景,用女性特有的文学感悟构筑成自己的文学语言,为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进行解读,深刻挖掘其思想的深层内涵。同时从作品译介和专著出版两个角度梳理和分析莫里森作品近40年来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期待为该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进一步的有益参考。

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研究;传播

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世界文学史上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第一次抛向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这项殊荣标志着世界文坛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辉煌成就的首肯,也为美国文学树立起一座新的丰碑。在她的“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充满诗意的小说中,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①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颁奖词准确概括了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特点,从1970年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最蓝的眼睛》 (The Bluest Eye)发表开始,到2012年发表的最新长篇小说《家》(Home),托尼·莫里森一共发表了十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都以对美国黑人真实生活的敏锐观察而著名。其中《宠儿》(Beloved, 1987)、《爵士乐》(Jazz, 1992)和《乐园》(Paradise, 1997)被称为莫里森作品的“历史”三部曲,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黑人对不同含义的“爱”的追求为主线,将目光投向黑人群体及民族历史。除了长篇小说,由托尼·莫里森主编的《黑人之书》,描绘了美国黑人300年的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莫里森的作品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与内在心理,以及黑人女性所承受的来自黑人男性和白人的双重压迫,突显了莫里森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

一、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兴起

在早期的黑人文学中,黑人男性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黑人男性在以白人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仍然处于劣势,他们便将在白人面前所丢失的男性自尊的愤怒与无助转移到黑人女性身上。因此,在早期的黑人文学领域,黑人女性的形象经常受到扭曲。“黑人男性将自身所受到的侮辱转嫁到他们所拥有的唯一的人——黑人女性身上,而黑人女性,完全成为牺牲品”[1](P323-342)。由于自身形象被误解,黑人女性急需向世人展现真实的自我与生活。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哈莱姆区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黑人女性自我救赎的转折点,这次运动不仅促使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觉悟极大地提高,更是繁荣美国黑人文学,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反抗意识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通过对珍妮、南妮等女性形象的描写,探讨了处在边缘地位的新黑人女性在男权及种族歧视社会中的觉醒,赞扬了黑人女性对双重桎梏的绝不妥协的斗争态度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进入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具有影响力的黑人女性作家不断崛起,她们所创作的各类题材的作品对黑人世界和美国文坛都产生巨大的影响,震撼着世界文坛。托尼·莫里森就是这次黑色浪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1. 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全新建构

由于在最初的黑人文学中,黑人男性作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男性,关注更多的也是充满男性意识的民族冲突和种族压迫。黑人女性在这些作品中只是男主人公的陪衬,始终无法摆脱单一而陈旧的黑人女性形象。最初托尼·莫里森在进行创作时,发现关于描写黑人女性的小说极其匮乏,认为“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黑人,完全就不存在”[2]。因此,托尼·莫里森开始向黑人文学中所包含的局限性发起挑战,决定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辉实现对黑人妇女双重弱势群体的关怀,并为她们的心灵作史[3]。由此,托尼·莫里森开始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全新建构。首先,全新建构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这一特点在托尼·莫里森的多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处女座《最蓝的眼睛》通过对主人公11岁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境遇的描写,对存在于白人的种族歧视、黑人内部的压迫和性别歧视进行深刻揭露;作品《秀拉》通过对个性鲜明,充满叛逆精神的黑人女性秀拉的描写,提出在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下黑人妇女的出路问题,同时也体现她们在多重压迫下的顽强斗争。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宠儿》则是再现了黑人女性身处于白人主流文化中所受的冲击和压制,从而造成黑人传统观念和自身价值的消失。莫里森的大部分作品都以黑人女性追求自我和发展为主题,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和黑人的性别歧视的双重压力,理解与支持黑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抗争,这些作品在帮助黑人文学走向成熟和公正方面实现了显著的跨越。其次,建构的特点还体现在托尼·莫里森独特的写作手法上。作为一名美国女作家,莫里森在创作时,沿袭了欧美文学的创作风格;而作为一名非洲人的后裔,她又展现着非洲文学中所特有的传承。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她将西方文学的传统写作手法同黑人的民间传说、神话、寓言等相结合,独特的写作手法重新建构了黑人女性形象,表达了黑人女性的声音,小说《宠儿》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宠儿》中,托尼·莫里森成功地将现实主义与神话结合在一起,细腻地探索小说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那样千千万万黑奴的生活状态,刻画人物心理、展现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

2. 对黑人传统文化的探寻

托尼·莫里森“自幼在黑人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培养起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豪感”[4](P54-60)。这也使得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强烈的黑人传统文化。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她的小说《紫色》中提到过黑人妇女的三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缝被子、做衬裤和唱歌[5]。其中,唱歌是黑人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最乐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通过唱歌来排遣苦闷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这也说明黑人音乐是最能够代表黑人文化和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但在前人描写黑人的小说中,缺少对这种传统文化活动的传承,或是像黑人音乐、黑人诗歌里那种传统风格的表达,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恰恰填补这一空白。莫里森认为,音乐除了赋予社会边缘和底层的黑人们以灵魂慰藉以外,还应具有更多的作用,因此,在她的小说创作中,音乐成为一种叙述策略,她也常把自己的小说比作爵士乐或布鲁斯音乐[6](P115-121)。在小说《爵士乐》中,托尼·莫里森在章节安排和小说叙事上都运用爵士乐的音乐特点,章节的安排方面,章与章之间用空白页隔开,各章之间又以空行被隔为长短不一的小结,仿佛表明作者在叙事中的即兴与随意;小说的叙事视角在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和小说人物之间不断切换,交错中好似爵士乐的即兴演奏,使得整个小说的文本“宛如一部波澜起伏、绵绵不绝的爵士乐总谱”[7],准确并充分地表达了小说人物内心的饥渴、痛苦和扭曲。同样,在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音乐与歌唱贯穿整部小说,正是这首“所罗门之歌”将主人公“奶娃”从个人身份、家族和历史的含糊不清中解救出来,对他的转变起到关键作用,最后帮助“奶娃”找寻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和珍贵的自我价值。小说中的歌声是与祖先的沟通,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一步帮助读者从历史的角度认识黑人的现状、地位、价值和使命,展现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个人和民族的巨大意义。

3. 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深化

在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形成的初期,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黑人女性更侧重于表现来自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迫切地希望矫正被白人和黑人男性所歪曲的负面形象,因此,她们更多地将笔触和视角对准与男性相比,黑人女性为黑人家庭、为黑人文化所做出的更多的牺牲、更大的贡献。但托尼·莫里森却认为,黑人男女关系应该更加倾向于平等的同志关系,而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8]。在她看来,黑人女性应该回归社区,与黑人男性联合起来,相互理解,使黑人内部实现真正和谐的两性关系,从而使黑人民族在当今的多元化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9](P122-124)。以小说《宠儿》为例,托尼·莫里森不仅描述了黑人女性艰难曲折的自我建构过程,同样向读者展现了黑人男性在帮助黑人女性取得自我意识觉醒方面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另外,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托尼·莫里森以黑人男性麦肯·戴德(奶娃)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向读者展示了她心目中黑人男性的成长经历及两性男女关系的协调发展。莫里森从女作家的角度,描写黑人男性的个人成长,探讨如何实现和谐的两性关系,为黑人小说的发展开辟新的视角,注入新的内涵。

三、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我国学者对其作品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起步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尽管莫里森曾在80年代中期随美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但当时她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直到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国学者对莫里森的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进入到高潮期,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莫里森在文学创作中所表述的黑人女性的历史、传说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诉求等思想,通过我国学者的研究,更加全面地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本文将分别从三个时间结点(1993年以前、1993-1999年,1999年以后)来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译介和专著发表情况进行简要阐述,以此向读者呈现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进程。

1. 1993年以前——初步研究阶段

由目前的资料显示,“国内最早介绍莫里森的是刘峰和龚国杰,1980年,他们在《外国文学报道》第五期的‘当代英美作家简介’一栏里简略地介绍了莫里森的生平及其已发表的三部作品,他们把The Bluest Eye译为《最蓝的眼睛》,Sula译为《苏拉》,Song of Solomon译为《索洛蒙之歌》,并最早使用了女作家的译名‘托尼·莫里森’”[10](P78-81)。1982年,微风在《外国文学报道》中,对莫里森的新作《柏油娃娃》进行介绍和评论,主要介绍了作品的人物和细节,这是国内有关于莫里森作品最早的书评[10](P78-81)。除此以外,较早介绍托尼·莫里森的还有文美惠、王义国等人。但在此阶段,国内还没有关于托尼·莫里森的学术专著出现。在作品译介方面,1984年吴巩展选译了莫里森Tar Baby第九章内容,并将书名翻译为《黑婴》,在翻译之前,吴巩展还撰写了一篇简评,简单介绍了一下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而选择第九章的原因是吴先生认为,该章节能够较好地展示全书的主题思想。关于小说的简评和译文让国内读者第一次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莫里森作品译介取得突破性进展,胡允桓翻译的《所罗门之歌》和《秀拉》分别于1987年和1988年发表;1990年,王友轩翻译的《娇女》(即《宠儿》)发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托尼·莫里森三部小说的全译本。

2. 1993-1999年——研究发展阶段

随着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1993年10月,温宪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诗意璀璨: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文,使托尼·莫里森进一步为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知。但在此期间,仍旧没有关于托尼·莫里森的专著出现。在作品译介方面,莫里森的获奖使其作品译介在国内获得快速发展。1994年,吴洪和邓中良大篇幅选译了《最蓝的眼睛》;1995年,王守仁节译了《爵士乐》。由于《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在中国读者群中反响较大,中国文学出版社于1996年推出这两本书的新译本,前者由舒逊进行翻译,后者由潘岳和雷格进行翻译。

3. 1999年以后——研究繁荣阶段

随着国内对托尼·莫里森研究工作的逐渐深入,1999年,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托尼·莫里森的专著《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是王守仁和吴新云。2004年再版时,将书名改为《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新版书中增加了莫里森2003年的最新小说《爱》。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莫里森文学创作的书籍,该书通过对莫里森小说的解读,对其文学创作特色和艺术思想进行全新的阐释,使我国对莫里森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该书也为国内对托尼·莫里森的专著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在它之后,陆续有更多的关于莫里森的研究专著出版。其中,很多专著之间可以进行对比研究,例如,朱英杰的《伤痛与弥合——托尼·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田亚曼的《母爱与成长——托尼·莫里森小说》,这两本专著虽然都以母爱为切入点来研究莫里森的小说,但侧重点却不同。前者通过重建黑人女性的历史和文化来抵制白人主流文化和种族内部的阶级、性别压迫;后者则以莫里森五部小说中的母爱与孩子的成长为主线,将小说中关于此类主题碎片式的叙述联结成线,进行合乎逻辑思维的解读。王玉括的《莫里森研究》和章汝雯的《托尼·莫里森》研究,这两本书虽然题目相似,但表达内容却不同,前者主要通过莫里森对白人文学的重新建构来表明自己的文化立场;后者则是通过对莫里森八部小说创作理念的梳理,来表现她的政治观点、文学创作手法以及对黑人文化的态度。除了可进行专著之间的对比,还有一些专著独具特色。毛信德的《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论》,该书在介绍莫里森小说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形象,以此来表明小说的创作思想及丰富历史内涵。唐红梅的《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将莫里森与另一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从空间跨越、时间指向和主体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使国内关于莫里森的研究打开一个新局面。此外,胡俊的《非裔美国人探求身份之路——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研究》(英文版),曾梅的《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孙艳芳的《莫里森小说的修辞艺术》等,这些专著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莫里森的女性思想,体现出国内对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的日益成熟。进入21世纪,莫里森的作品译介同样取得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包括莫里森2012年的最新力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所有小说都有了全译本,其中多部小说还出版了多译本,例如,南海出版社2013年对莫里森的三部作品《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宠儿》进行重新装帧出版,这让国内读者在阅读莫里森小说中文书籍方面拥有更多选择。

托尼·莫里森作品以及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我国传播的过程中,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与进步,经历由零星研究到大规模深入研究的过程。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依旧存在些许不足。第一,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研究角度过于集中。“莫里森本人是个多元文化的载体,她的文化身份具有多重性,女性、黑人、美国人和编辑文化人、教师、学者,等等”[11](P115-118)。但我国的大部分研究还是从莫里森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角度出发来解析其作品的写作特色、写作思想等,没有将其多元文化身份与创作相连,研究角度缺乏创新。第二,在翻译方面,有关于莫里森的文论及访谈论的翻译不全。虽然所有小说都已经拥有全译本的翻译,但除此以外,国内关于莫里森其他研究的翻译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读者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这位作家。第三,缺乏与其他作家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国外作家。目前,国内关于莫里森的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她本人或某部作品,缺乏与其他作者或作品的比较研究。因此,国内比较文学研究在研究力度和质量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此来展现莫里森创作思想的独特性。

四、结语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结合了美国黑人女性斗争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汇集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多层次探究,而莫里森本人对于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全新解读,也对黑人女性在推动自我和整个黑人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莫里森的作品译介和专著在我国的研究与传播,让国内读者深刻了解到其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在充满多元化的未来,笔者认为,对于托尼·莫里森的研究必将朝着多维度、多角度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向广大学者和读者还原一个真实且独特的托尼·莫里森。

[1]Cynthia A. Davis. Self, Society, and Myth in Toni Morrison’s Fiction [J].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983(3).

[2]Sandi Russel. It’s OK to Say Ok [G] // Nellie Y. McKay, ed. Critical Essays on Toni Morrison. Boston: G. K. Hall &Co. , 1988.

[3][美]托尼·莫里森. 宠儿[M]. 潘岳,雷格,译.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4]颜辉. 强烈的黑人民族文化忧患意识——试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四部长篇小说[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3).

[5][美]艾丽丝·沃克. 紫色 [M]. 杨仁敬,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6]孙静波.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文化元素[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7]张晔. 后现代英语女性文学译介描述性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8]Aoi Mori,ToniMorrisonandWomanistDiscourse.New York: Peter Lang,1999.

[9]丁杨,孔祥国. 托尼·莫里森与黑人女权主义批评[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0]杜志卿. 国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译介述评[J]. 中国翻译,2005(2).

[11]姚佩芝. 国内外托尼·莫里森研究综述[J]. 教师,2014(5).

[责任编辑 孙 葳]

The Study and Spread of Toni Morrison’s Feminism in China

LIU L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merican black female writers, Toni Morrison, who relies on the spe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era and constructs her own literary language with unique female comprehens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feminism. According to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further explains Morrison’s black feminism and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idea. At same time, the paper sorts out research status of Morrison’s work of China in recent 40 years from work’s translation and published monographs, which expects to provide further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scholars in this field.

Toni Morrison ; black feminism; study; spread

2016-09-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5BC13)

刘娈,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106

A

2095-0292(2016)06-0152-04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托尼莫里森
托尼找马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理发师托尼
THE JAZZ AGE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我想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