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脱贫的路径选择
2016-03-06王永厅
王永厅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论“绿色”脱贫的路径选择
王永厅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至少达成两大共识:一是“反贫困”;二是“生态文明”。反贫困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当前阶段,中国政府提出“绿色”脱贫,但学术界对“绿色”脱贫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通过对“绿色”脱贫的内涵、“绿色”脱贫的必然性以及“绿色”脱贫的路径进行研究,试图丰富“绿色”脱贫理论。
绿色;贫困;生态文明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至少达成两大共识:一是“反贫困”;二是“生态文明”。一方面,贫困不仅被认为是“最糟糕的暴力”[1],还被认为是一种“污染”[2](P48-52),另一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口号,一场经济、社会、环境和科学领域的生态革命在各国悄悄兴起[3]。随着生态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反贫困工作的不断深入,贫困治理向生态回归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学术界关于贫困治理如何向生态回归、如何才能“绿色”脱贫等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回答什么是“绿色”脱贫,“绿色”脱贫为何是大势所趋,并尝试构建国内“绿色”脱贫的实践路径。
一、“绿色”脱贫的内涵
绿色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颜色。但随着生态革命的不断深入,全世界生态意识的逐渐苏醒,现在说的绿色,已并非其自然属性,其内涵包括无公害、健康、环保、节能、可持续等诸多的理念[4](P219-223)。绿色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代名词,而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5]。生态文明孕育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工业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英国霸主地位的取得主要依赖于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工厂、船只和铁路机车的引擎提供动力。然而,煤炭资源的过度消耗产生的浓烟迷雾严重困扰过英国人民的生活,有学者对工业革命的成就质疑“聚集10万座工厂烟囱,吐出烟尘;用有毒的蒸汽填满空气,直到10英里内的每一片叶子枯萎;用散发恶臭的垃圾堵塞河流;把大小和新森林相当、一度和新森林一样美丽的广阔土地变成不毛之地、有害的荒野……日夜笼罩着烟的黑暗棺罩,所有这一切并非一种辉煌成就”[6]。所谓“绿色”脱贫也就是生态脱贫。在生态文明范式下,绿色与脱贫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脱贫是目的、是结果,而绿色是过程、是要求、是方式,二者是互为结果和互为过程的。因此,“绿色”脱贫的内涵就是既要“绿色”,又要脱贫,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使人过上有尊严且懂得节制的生活,既不因为物资缺乏而颠沛流离,也不因为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精神、物态、心态缺乏绿色而郁郁寡欢。
二、“绿色”脱贫的必然性
“绿色”脱贫之所以必然,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世界环境已经无法承载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英、美等国家工业化的方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如果继续走“黑色”发展和“黑色”脱贫的道路,将会导致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崩溃。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2006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超过地球再造资源的能力,到2003年,人类生态足迹已经是地球生态承载力的1.25倍[7]。1961-2003年,人类数量从30亿增加到65亿,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长3倍多,长此以往,地球生态系统将在21世纪中叶面临大崩溃的危险。2016年,该基金会发布的《2016地球生命力报告》中的最新数据表明从1970年到2012年,鱼类、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动物已经减少58%,到2020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与1970年相比将减少67%,人类生态足迹已经由2003年地球承载能力1.25倍上升到1.6倍[8]。有研究认为,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每年有450万人死于气候变化和石油燃料的使用,2030年以后每年可能将增加到600万人,如果情况不受到遏制,到2030年前因气候变暖而死亡的人数将会达到1亿[9]。二是中国因非绿色脱贫导致的污染已经使众多地区和城市陷入新型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几代人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使得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10]。然而,剩余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14个连片贫困区,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生态功能重要,被称为是贫困治理的一块“硬骨头”[12],加之以往经济增长和脱贫成绩的取得主要以牺牲能源和资源为代价,使得贫困治理的成绩往往多以“黑色”相伴,国家许多重要的江河、城市相继被严重污染。许多城市居民已经离不开防雾霾口罩,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国民的健康,城市生态贫困已经成为国内的一种新型贫困。
三、“绿色”脱贫的路径选择
在现实中,绿色与贫困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绿色区域非常贫困,比如,湖南省省定贫困村5497个,其中,77.15%位于林区,云南省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超过70%,但其所辖县区有80%是国家级贫困县;二是贫困地区缺少绿色,2013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有28.1%居住在森林覆盖率低于21.63%的区域[4](P219-223)。如何实现绿色区域脱贫以及非绿色区域也绿色脱贫,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要真正做到“绿色”脱贫,有以下路径可选。
(一)弘扬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意识在全民中由觉醒到成熟
现在,我国民众生态意识尚处于觉醒阶段,而成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使命感下的行为自觉,节俭不再是经济原因,而是文明的产物。针对个人而言,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有能力不足、贫困文化代际传递以及因个人资产不足不能产生可支持长期生活的以资产为基础的福利效应。但是,贫困产生的原因不仅只有个人原因,从宏观方面看,还有国家政策、社会分层、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地理区位差异等原因。因此,当下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脱贫理念不仅要鼓励穷人奋发图强,帮助穷人致富,还得教育已经富裕起来的民众懂得节制,遏制过度消费,把更多的发展机会留给地球、留给穷人,从而防止全民因致富而陷入生态贫困中。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也人口众多,发达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虽让人向往,但极度有害。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贫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公平正义问题,关系到各种资源的分配以及发展机会的分配,宏观贫困问题的实质是分配不均衡。生态补偿作为维护分配公平的有效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当发展带来外部环境不经济时,从发展中获益一方应对他人造成的外部环境损害进行赔偿;而当一方为了保护环境放弃发展机会时,他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发达国家的生态补偿机制已经较为完善和成熟,而中国由于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生态问题以及生态补偿问题出现也较晚,对生态补偿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1]。在中国政府文件中,生态补偿最早出现于1997年11月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要求环保部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12]。“十五”期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较好,但是环境指标基本没有完成,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为了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要降低1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开始由理论研究推动到国家实践当中。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虽然生态补偿已经完成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立法的过程,但其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如果没有更加科学、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充足的生态补偿资金,西部发展生态产业的构想将缺乏动力支撑,落后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绿色脱贫都将成为美好的愿望。
(三)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区位劣势、交通劣势等诸多原因,虽然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却固守贫困,似乎一直存在要生态,就不能发展,要发展就必须牺牲生态这样一对矛盾。时至今日,由于中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地区为单元的发展格局已被打破。东部地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西部生态资产,同时,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空气污染、风沙灾害等都不仅局限在西部区域,还威胁到东部地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十三五”期间重要发展理念,因此,西部发展和西部脱贫已经刻不容缓。但是,国际国内生态环境已经不允许西部靠牺牲生态而获得发展,只有将生态与发展结合起来,走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具体而言就是将生态补偿资金、高科技和实用技术同西部生态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特色产业。把生态做成产业,不仅是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质上是要把产业发展融入生态建设中,从而做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同时也致富当地人民。西部地区应当摒弃传统 “开发西部就是开发 (开采)矿产资源”的思路,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占据国际国内生态市场,进而实现经济发展[13](P32-34)。
(四)发展“绿色”经济
在某种程度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等同于脱贫,绿色脱贫也就是绿色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造成极大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4]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共产党执政理论又一次升华。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必要保障。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提倡生态文明,才能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继续走粗放的经济发展道路,虽然能让民众摆脱物质贫穷,却将因此而使全民陷入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综合性贫困——生态贫困,生态一旦崩溃,其影响和后果将难以估量。因此,发展能解决物质贫穷问题,解决不了贫困问题,要想真正脱贫,就必须摒弃黑色发展道路,走绿色脱贫道路。
绿色和脱贫是人类幸福生活中两个不能缺少的变量,绿色与否关系到地球生态的安危,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消灭贫困与否决定着分配是否正义。既要绿色,又要脱贫不仅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还检阅着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
[1]甘地经典语录[EB/OL].http://www.baike.com/wiki/%E7%94%98%E5%9C%B0.
[2]王丰年. 论贫穷和生态恶化的逻辑循环[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王如松. 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方法[J]. 中国农村观察,2000(1).
[4]高波. 贵州生态建设中的绿色贫困探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0(7).
[5]王如松.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N]. 光明日报,2008-04-08(10).
[6][美]彼得·索尔谢姆著,启蒙编译所译.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7]陈成忠,林振山. 追踪物种丧失·聚焦生态超载·共享一个地球——《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解读[J]. 生态学报,2007(11).
[8]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6-10/28/c_129341340.htm.
[9]杜受祜. 全球变暖时代中国城市的绿色变革与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5-12-08(1).
[1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生态补偿: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汪劲. 论生态补偿的概念——以《生态补偿条例》草案的立法解释为背景[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3]史培军,刘学敏.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 求是,2003(4).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15-11-04(1).
[责任编辑 薄 刚]
2016-10-18
王永厅,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F207
A
2095-0292(2016)06-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