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过程与风险管理研究
2016-03-06郁鹏
郁 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过程与风险管理研究
郁 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文章主要研究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风险管理,在分析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过程中,主要运用经典理论和各类实证研究结果,对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机理及其具体过程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理论识别并分析新空间形成过程中可能伴随的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最后,针对新空间形成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整体策略。
区域新空间;形成过程;风险管理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各种类型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都比较大,蕴藏着巨大的展能量,同时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增长阶段异质性,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增长阶段差异明显。因此,中国可以利用这种增长阶段的异质性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接力增长,在现有成熟区域增长放缓的同时,通过把握区域发展的内外部机遇,吸引生产要素在区域集聚,同时管理好可能面临的风险,以此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一、新空间的形成机理
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特定的条件或适逢恰当的契机,通常而言,首先需要一定的要素积累,包括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存量等;在此基础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家地缘战略和内部区域发展战略的惠顾等,共同促进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
(一)自身要素积累
自索洛(Solow,1957)[1]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来,很多经济学家都致力于分析经济增长源泉,多数学者将劳均产出增长分解为要素积累、生产效率提高、技术进步等三个部分(林毅夫,等,2003[2];卢艳,等,2008[3];吕冰洋,等,2008[4]),亦有研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生产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四个部分(周彩云,2012[5])。实证分析亦表明,物质资本、效率改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均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其中,资本投入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高于其他因素,物质资本积累也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则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源泉。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东部地区由于率先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速度总体快于中西部地区,并由此形成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并吸引区外人力资本的流入,因此,东部地区先于其他地区最早形成区域发展的新空间。
(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由跨国公司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Henderson J,Dicken P,Hess M,Coe N,et al.,2002[6]),通常也就是以FDI为基础重塑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通常成为影响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最大变数。1990年代以来,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以外资为代表的全球化力量对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东部地区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前沿,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吸收FDI的主要地区,尤其是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地区。具体来说,中国吸收FDI大体经历由垂直FDI向水平FDI的转换(Shatz HJ and Venables A J.,2000[7](P125-145)),从先期主要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安排生产链的部分环节到布局生产链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中西部地区(如成渝地区)也通过吸收FDI,成长为新的区域发展空间。
(三)国家的地缘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深圳特区开始,主要面向中国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开放,到后来的上海浦东新区,形成面向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市场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背景下,东部地区较早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形成改革开放后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第一批区域发展新空间。在美欧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一直致力于在国际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将使中国的空间开发更加重视向外的互联互通,在已有东部沿海开放的基础上,在南、北、西等三个方向打通国际通道,如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将对中国区域开发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区域发展空间(刘慧,等,2015[8])。
(四)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潘琛子,等,2016[9]),中国区域政策制定的主要考量之一就是加快重点地区的发展,这些重点地区通常具备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的潜力,并对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来说往往是关键地区,能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重点地区透过区域政策的有效对接,形成既包括已经得到成长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成熟发展空间,也包括如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接力东部地区发展的第二梯队区域发展新空间,还包括如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地区等处于第三梯队的潜在发展空间(安树伟,2015[10])。
二、新空间的形成过程
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是对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集聚、耦合、优化、调整过程,也即物质资本形成、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一)资本的形成
根据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假定,储蓄可全部转化为投资,所以储蓄率就是资本形成率,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一个地区要加速经济增长,就必须提高储蓄率或投资率,加快资本形成,其实质就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发展经济学强调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形成率决定特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二)人力资本的积累
人力资本是指由凝聚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素质等构成的反映劳动者质量的一种资本形式,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受教育程度与健康状况是决定劳动者人力资本拥有量的两个关键因素。许多经济增长理论都强调教育的作用,实证研究也发现教育跟经济增长正相关;除了教育之外,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也对经济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在现实社会中,正是由于一些地区投资于教育和健康,从而促进本地人力资本的形成,并吸引区外人力资本的加入,高人力资本积累提高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使得其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区域发展新空间。
(三)技术创新
经济学家历来重视技术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就论述机器和分工方式的改进可以带来非凡的创造力,后来的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和熊彼特等人也都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证研究也证实这一点。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但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形态与功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而且能够推进区域经济的制度创新。
(四)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制度创新可根据发起主体在变革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发挥作用:一方面微观主体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促进成熟市场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宏观主体通过产业制度创新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也证明行政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
三、新空间形成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综上所述,不管是主要出于自身要素的积累,还是主要依靠外部因素如经济全球化、资源的发现及开采、国家外交战略或国内区域规划的推动,新空间的形成过程都伴随着物质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和制度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区域最终站稳脚跟并逐步走向成熟,另外一些区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短暂的喧嚣过后重归落寞。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区域发展产生分化,区域发展新空间在形成过程中到底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使其成为区域能否持续发展的分水岭。根据风险的来源划分,大体可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其中内源性风险则包括资源枯竭、资产价格上涨和政府宏观政策的失败;外源性风险包括全球化前沿的转移、市场范围的变化等。
(一)政府宏观政策的失败
政府宏观政策失败的案例在世界范围内比比皆是,例如日本的“列岛改造计划”,其目的是对日本进行综合整体开发,而不是仅仅是局限于东京等大都市,具体内容包括重新布局工程、建设25万人口城市等。然而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到来,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中途返航,并埋下日后危机的隐患。因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动力源自城市化,正是高生产率的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让不断迁移的劳动力得到发挥,从而整体生产率得以提升;但是列岛改造计划则反其道而行之,其核心思想是建造大量基础设施为地方创造岗位。这种国土均衡的发展策略虽然有政治收益,但是经济上却毫无效率,在大量人为刺激投资的带动下,日本迅速成为全球人均资本存量最高的国家,由此埋下随后数十年投资不景气的根源,并最终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放缓。
(二)全球化前沿的转移
全球化对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影响自不待言,但是全球化的前沿却并非一成不变,如在中国内地开放改革以前,中国香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体制环境,无疑是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全球化前沿地区。但是,随着中国内地开放改革的深入,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特(超)大城市开始取代中国香港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前沿地区,中国香港逐渐失去这一优势,又没有好的转型思路,遂日渐落寞。如今中国面临全球化退潮的风险,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又在如火如荼进行,西部地区无疑是中国当下外交战略重心的前沿地区,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会有部分地区成为潜在的区域发展新空间。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得益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亦必须小心应对这一战略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因为这一地区相比中国传统的美日欧等贸易伙伴而言,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又面临包括反恐等在内的多重风险。
(三)市场范围的变化
新兴市场的兴起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相似,当一个区域由于某种原因成为特定区域需求的主要供应方,该区域通常能够快速地成长。但是,如果该区域不能把握需求方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准确预测其需求变化以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当目标市场出现动荡和消费结构变化时,该区域的高增长将难以维持。例如,中国东部很多地方过去主要依靠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通过从事加工制造环节实现本地经济增长,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这些地方由于缺乏对需求方宏观经济以及自身所处产业链的深入研究,缺乏预案,危机发生后通常只能被动应对,在找到下一个市场前面临经济衰退。因此,在新空间的形成过程中,区域不能满足于一时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开始就要做好功课,知道自身如何获得优势,在更大的区域空间处于什么地位,主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应对目标市场变化。
四、新空间形成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根据区域发展新空间形成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结合新空间的形成过程,在新空间的形成过程中,针对内源性风险,要在区域发展前期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不断减少政府干预,促进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针对区域发展新空间和潜在新空间的现实需求,区域政策要区别于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政策,主要着眼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对于外源性风险,则要未雨绸缪,通过制度创新强化风险应对;与此同时,跳出宏观政策在国内循环的单一框架,从全球视角出发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发展新空间。
(一)尊重市场规律,减少政府干预
管住政府干预经济的手,弱化并不断解除政府的经济发展功能,强化其公共服务功能。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型政府曾有其必要性,但是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并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推向市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在中国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过程中,必须吸取类似区域失败的教训,尊重市场规律,取消不合理的市场限制,同时避免以政绩导向大包大揽,如确有需要可考虑创新使用PPP等模式进行示范。
(二)区域政策主要着眼于经济效益
针对区域发展新空间和潜在新空间的区域政策,要区别于国家层面针对各种类型区域的协调政策,主要应以提高经济效益的考量为主,有重点地在区域间进行资源配置,以促进区域发展新空间的形成和潜在新空间的培育。理顺政府和市场在促进区域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经济活力,促进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区际间自由流动,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带动广大地区增长的力量源泉。
(三)以全球视角拓展软实力空间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补性较强,理论上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发展梯度实现持续增长。但在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今天,其影响力也随着中国产品遍及世界各地,因此,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不仅要从自身国土范围着手,更需要以全球视角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发展新空间,重视地缘战略和海外利益,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选对战略支点,为国内过剩资本创造较高回报空间,并以此回馈国内经济。
[1]Solow,Robert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
[2]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3]卢艳,刘治国,刘培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研究:1978-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
[4]吕冰洋,于永达.要素积累、效率提高还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经济科学,2008(1).
[5]周彩云.要素积累、TFP、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增长源泉分析[J].西北人口,2012(5).
[6]Henderson J,Dicken P,Hess M,Coe N,et al.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2(9).
[7]Shatz HJ,Venables A J.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In:Clark G L,Feldman M P,Gertler M 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8]刘慧,叶尔肯·吾扎提,王成龙.“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9]潘琛子,罗守贵.中国区域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10]安树伟.培育中国经济新战略区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0-14(004).
[责任编辑 薄 刚]
Study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Risk Management of the New Spa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YU Peng
(Institute of Urban Economy & Public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The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risk management of the new spa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spa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the new spa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studied by uses the classical theory and the various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theory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endogenous risk and exogenous risk that may be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new spa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isk factors that may be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space, the corresponding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the overal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new spa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mation process; risk management
2016-05-28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我国区域发展新空间研究”(15ZDC016)
郁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F207
A
2095-0292(2016)04-0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