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教师道德视角下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
2016-03-05胥兴春
郑 卫 胥兴春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学前教育
非传统教师道德视角下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
郑卫胥兴春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非传统教师道德是指满足教师正当需求之上,教师自觉内化形成的道德意志、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它能引导教师从内心对身份进行积极的认同,具体来说,道德意志使教师坚定从教信念,促进自我身份认同;道德理性使教师明确价值取向,获得群体身份认同;道德情感使教师维护职业形象,提升社会身份认同。鉴于此,在非传统教师道德下,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需明确幼儿园教师的道德主体地位,推进其专业进程;建立起幼儿园教师的道德愿景,激发其从业热情;满足幼儿园教师的合法道德权益,提高其职业声望。
非传统教师道德;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总是在教师所搭建的道德框架中进行的,教师身份表征着教师道德,完整合理的教师道德框架给教师个体提供了进行身份认同的参考标准和价值取向。以往对教师道德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道德规范上,把教师道德建设看成是对外在规范的遵守与服从,忽视了教师自身在道德上的自主与自觉[1],在教师道德失序面前,教师的身份感与意义感丧失,身份意识模糊导致身份认同出现危机。尤其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由于教育对象极具特殊性,道德就成了决定幼儿园教师身份内涵最重要的因素,也关涉到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非传统教师道德的内涵解析
传统教师道德一般简称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强调不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内心的服从,教师道德的养成就是把职业道德规范传递给教师,让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守这些规范,在行为上不违反这些要求。[2]非传统教师道德建立在麦泰尔对“德行”解释的基础上,即教师德行是“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利益”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东西,“外在利益”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个人所得物,包括酬金、地位和职权[3],我国学者陶志琼也对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道德做了研究,认为:教师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是一种习惯于欲求正当之物并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的个人品质。
综上所述,非传统定义上的教师道德是指在满足教师正当需求之上,教师内化形成的一种道德品质。换句话说它是基于个体道德基础上对职业生活要求的认同,是从内心对教师身份的接受与自主建构,自觉将教师所秉持的道德意志、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在教育活动中以道德行为的方式践行,从而构建对教师身份的认同,不仅展示出教师的道德品质,也是对教师教育生活的一种整体性把握,它与教师享有以及自由追逐的正当权益并不矛盾。
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与其教师道德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它能够使幼儿园教师明晰自我,从而主动寻找归属群体,并接受和践行所在群体的原则、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对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意义进行积极建构,找准其所属的社会位置,内化对身份的认同,同时对所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权益有一定的判断。反过来,教师的身份认同能够促使教师继续在教育事业中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质,修正对自己的认识,提升自我发展进程,不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技能,获得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性、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对身份的认同。
二、非传统教师道德对促进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价值
幼儿园教师自身道德发展的主体性实践促进了其身份认同,具体来说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师道德意志、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支配着幼儿园教师身份从自我、群体再到社会认同的实现。
1.道德意志:坚定从教信念,促进自我身份认同
意志,在心理学上的释义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和实现目的的过程,其作用机制反映在对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抉择、调节和控制上。[4]教师的道德意志是意志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态,是教师在追求职业道德理想过程中的心理控制能力。尤其是学前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幼儿园教师真实的生活写照也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负荷,如工资低、编制少、保障差等。无论是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压力,都给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造成了危机,这时教师自身的道德意志就是支撑他们在这个职业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同时也是规范他们行为强有力的保证。道德意志作为幼儿园教师个人意识的调节器,它能使教师尽好自己的道德义务,并且克服在职业中的心理障碍,持之以恒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对工作的理解,加深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2.道德理性:明确价值取向,获得群体身份认同
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理性是其获得群体身份认同的先导和基础,指引着教师朝着群体的方向前进,在行进的过程中努力达成与群体相一致的观念、信念与理想,并且以群体利益为本进行是非标准判断,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只有使幼儿园教师对其所属群体的关系、规范、原则、标准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能让其产生归属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群体行动规范。再者,作为群体中的一分子,为了维护群体声誉,需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道德理性则是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能使教师冷静地思考,弄清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最终获得群体认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所以道德理性对于强化幼儿园教师身份的群体认同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幼儿园教师就会在身体疲劳和精神倦怠中放任自我,使自己陷入迷失的困境中找不到出口。
3.道德情感:维护职业形象,提升社会身份认同
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道德情感能够让教师对他所从事的职业做出全面的认识和良好的评价,获得乐观的情感定势,从而帮助教师减轻职业倦怠,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5]教师的道德情感内化于心形成了教师的关怀,外化于行表明教师的责任,这两者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不可缺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只有践行这样的道德品质才会获得人们的尊重、获得社会对其职业身份的认可。纵观近几年媒体所报道的幼儿园教师各种非人道的“虐童”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教师道德情感的沦陷,不仅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还忽视了教师身份所代表的情感关怀,严重地毁坏了幼儿园教师形象,致使公众对其职业身份产生了强烈质疑。因此,教师自身所持的道德情感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根基,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内驱力,能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受爱的温暖,也能使教师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三、非传统教师道德视角下提高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的策略
幼儿园教师也属于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也有自由、平等、民主、权利、利益的渴望与需求,“为人师表”首先讲求的也是“为人”,只有在不抹杀教师正当权益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更好地践行职业道德准则,提升个人道德品格,实现身份认同,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幼儿园教师道德主体地位,推进其专业进程
专业化是区分职业特殊性的重要维度,但社会上的人们普遍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没有律师或者医生的强,认为这个职业非常低微,似乎人人都可以做,对幼儿园教师身份的专业性提出了怀疑,造成幼儿园教师自身对其职业认同感也低,道德主体地位遭到动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考核准入标准。相关教育部门严把幼儿园教师入职要口,加强教师资格证的审核力度,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达成教师对其职业身份的强烈共识,增加他们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自信心。其次,不能剥夺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的权利。当下幼儿及其家长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了,不断对教师的专业权威发起挑战,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所以应保障幼儿园教师继续进行专业化培训的权利,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促进其专业持续发展。最后,提升教师的专业话语权,引导其走上研究型教师之路。建立高校与幼儿园长期稳定合作的纽带,充分尊重并赋予每位幼儿园教师专业话语权利,以理论带动实践,以实践充实理论,提升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为进一步成为研发型教师打下基础。幼儿园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整个身份认同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专业身份在幼儿园教师自我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巩固教师的主体地位,使之不受到威胁,从而使教师更加自豪于所从事的职业,形成强烈的道德主体意识。
2.建立起幼儿园教师的道德愿景,激发其从业热情
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其所属群体的归属意识,增强群体身份认同,需要完善管理体制,使幼儿园教师行业得到整体规范,同时这样一些管理体制也能够对幼儿园教师的发展起到保障和指导作用,让他们能在一个公平、民主的环境中实现个人的道德理想,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道德憧憬。要实现期望的未来意向:首先,扩大幼儿园教师在编人数。在我国幼儿园教师群体被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公办,一类是非公办。划分依据是看是否为在编,公办幼儿园教师拥有编制,可以享受一系列关于教师权益的保障,但后一类则是构成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主力军,如此,要想巩固幼儿园教师队伍,逐步解决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积压已久的缺编问题就必不可少,这是其得到群体认同所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其次,落实公正的考核评奖制度。现今,对幼儿园教师评价实行的都是岗位考核制度,具体的是通过平时的单项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的识、能、绩、德几方面进行考评[6],但由于缺乏客观、公平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过于简单,过分强调教师在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上的积累,从而降低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所以,将公正的考核评价落到实处,能够打造共同规范体,凝聚专业理想,充溢工作状态,升华团队精神,从而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升其从业信心。最后,建立独立的职称晋升体系。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是各级教育中唯一没有独立职称晋升系列的教育体系,幼儿园教师走的是小学职称系列,最高的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大量非公办园的教师还存在根本就没有职称晋升的途径,国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就显得非常必要,不仅可以加大对幼儿园教师的宣传力度,还可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
3.满足幼儿园教师合法的道德权益,提高其职业声望
幼儿园教师的道德需求应该与幼儿园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平衡,但现实情况是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远远低于其他教师的工资水平以及国家公务员的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职业声望,也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首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薪资报酬,虽然国家在这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规定教师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工资,但总体上还是收效甚微,没能扭转幼儿园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局面,面对同工不同酬的劳动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职业倦怠,完善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建立一套稳定的工资保障体系,单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薪收入还不足以吸引优秀教师投身到学前教育工作中来,保障幼儿园教师获得稳定的收入才有利于扩大幼儿园教师队伍。应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再者,使教师通过其他合法渠道获得的收入正当化,对利益的追逐好像与教师身份所代表的道德品质背道而驰,致使人们把淡泊名利作为衡量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但教师对于现实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应与道德考究放在一个层面比较,所谓能者多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批判教师通过合法劳动获得正当利益。经济收益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提升其职业声望的重要途径,也是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重大举措。
道德是幼儿园教师身份的表征,也是其身份认同的核心。任何人都是道德上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可能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不能脱离教师道德,教师道德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人性而存在。一方面,教师是道德的主体,另一方面,道德也是实现人性的手段,不能把教师的道德理解为无私奉献,只有在满足幼儿园教师正当利益的前提下,教师道德才是最真实的。[7]万克尔·斯洛特在他的著作《从道德到理性》中也提到,没有充分地考虑主体利益是人们常识性的道德观,欠缺了人我之间的对称性。
[1] 李清雁,易连云.教师是谁:身份认同与教师道德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李清雁.教师道德释义对师德建设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7):75.
[3] 毋丹丹,易连云.传统教师德行的现代诠释[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 邵焕荣.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基本结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35):19.
[5] 谢清彬.教师道德情感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6] 涂阳慧.幼儿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7] 徐淑琴.教师身份的伦理思考:基于中国教师身份发展过程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7(11):12.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0.015
2016-03-28
郑卫(1992-),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胥兴春(1973-),男,四川广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G619.21
A
1002-1477(2016)10-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