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16-03-05刘丽娟
刘丽娟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河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刘丽娟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文章拟通过分析河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现状中的不足和成因,倡导以文化派翻译理论为指导来规范其外宣翻译,并据此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以期净化河南的语言翻译环境,优化河南的对外交往空间,提升河南作为旅游大省的对外形象,更好地服务于河南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文化派翻译理论
中原经济区建设被纳入国家规划并上升至国家战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更令众多河南人兴奋不已,认为河南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作为河南的对外窗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重视和规范河南的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河南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译现状
顾名思义,旅游文化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1]。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译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外宣翻译目前有多种解释。笔者以为,张健教授的定义最为科学:“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前提下,外宣翻译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2]因此,外宣翻译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文化交际活动,涵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的难度也比纯文本翻译要大得多,因此外宣翻译一直是中国译学领域的薄弱环节。不过,在中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外宣翻译日益得到改进和规范化。然而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的外宣翻译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众所周知,河南拥有享誉中外的少林文化、古都文化,还有国家5A级自然景区,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外国游客在欣赏游览一些名胜古迹的时候,经常感到困惑和不解。因为外宣材料的英文翻译有失考查和思虑欠妥,这种翻译一直处于“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中。具体来说,河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错误主要有两大类——语言内错误和语言外错误。
(一)语言内错误
语言内错误主要包括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生搬硬套等。究其原因,是由于译者的翻译水平不高、态度不认真和有关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下面举数例说明。
例1: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一则警示语“水深(3)米,岸陡”的译文为“DEEP WATER(3)!STEEP BAND!”
例2:安阳市汤阴县一个国家级4A级景区将“可回收”译为“RECYCLF RUBBISH”。
例1的BAND应为BANK,例2的RECYCLF应为RECYCLE,两处均属于拼写错误。
例3:开封的包公祠对包公简介是这样翻译的:“Lord Bao (999-1062), native of Hefei city, capital city of An Hui province.”而正确的应该译为“Lord Bao (999-1062) is a native of Hefei, the capital city of An Hui Province”.对包公的介绍属于大段的翻译,并不是标识语或警告牌,因此不该省的成分一定不能省。原句中没有谓语动词,缺少冠词,属于典型的语法错误。
例4:清明上河园中有一处残疾人通道,标牌上是这样写的:“Disabled Person Channel.”笔者以为改为“Wheelchair Accessible”更好。
例5:安阳市的“文明大道”有几种混乱的翻译:“Civilization Road”“Wenming Da Dao”“Wenming Avenue”。笔者以为都统一改成第三种翻译即可。例4和例5均属于用词不当。
另外,很多景区对于“闲人免进”和“小心碰头”翻译得过于复杂,其实只需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识语翻译“Staff Only”和“Mind Your Head”即可。上述实例只能说明旅游景区的译员翻译水平不高,态度不够认真,完工后相关部门也没有及时核实纠正,感觉英语翻译只是一项任务,完成即可,好像它能不能起到该起的作用无所谓。
(二)语言外错误
语言外错误主要是指由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误译。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人自谦、内敛的性格,中国人写起文章来喜欢抛砖引玉、惯用叠词和四字成语、讲究工整对仗,因此汉语被称为意合型语言,或者被形象地称为“狮子型”语言(头重)。而崇尚自由的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自信、奔放的性格,他们的文章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喜欢用华丽和重复的辞藻,而喜欢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然后再加一些修饰语,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孔雀型”语言(尾重)。所以,在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思维习惯,转换句子结构,同时考虑外国游客的接受程度。对于汉语中独有而英语里没有的东西更需详细解释说明,不能简单地“硬译”。例如,少林武术中有很多名称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且来自古典文学,像“玉女穿梭”的翻译就涉及中西文化差异。玉在中国被视为一种宝物,“玉养人,人养玉”喻指玉和人一样有灵性,玉能给人带来平安、祥和、高贵的气质,也可指女子的清纯美丽。而在英语里“jade”却是“荡妇,名誉受损的女子”的意思,因此这个短语就不能像有的材料里直译为“jade girl works at shuttles”,而应该改译为“pretty girl works at shuttles”。这样外国读者才更容易了解中原的少林功夫。再如,清明上河园中有一景叫“汴河漕运”,意思是“通过汴河运输”,却被翻译成了“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 of Bianhe river”(水上运输谷物到汴河的首都)。此处错误有二:一是漕运不只运输谷物,二是“汴河的首都”意思很不明确。介词本应用“through”,但却误用成了“of”。正确的翻译是“Water Transport through Bianhe River”。误译主要是由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误解和思虑欠妥造成的。
总之,不管是语言内还是语言外的翻译错误,都对河南的外宣事业造成了或大或小的不良影响,这给来河南旅游的外国游客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也有损河南的声誉。外宣翻译本身的特点以及目前河南的外宣翻译现状亟需一种正确的翻译理论来指导。
二、河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应以文化派翻译理论为指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纯文本研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文本之外的翻译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翻译文化学派。外宣翻译是一种文本之外的翻译,更是一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翻译。外宣翻译的内涵和特点决定了它要以文化派翻译理论为指导。文化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苏珊·巴斯内特、安德烈·勒菲弗尔和劳伦斯·韦努蒂,他们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对外宣翻译特别是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苏珊·巴斯内特在《翻译研究》中提出一种动态的概念对等:“翻译等值不是寻求同一的体现,即使在语内翻译中都不能等同,更何况原文与译文中呢?”[3]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种归化翻译策略,即源语言要主动迎合目的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习俗,使源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被目的语文化所归化。外宣翻译中更要重视超语言的文化因素,因此翻译河南的龙文化、酒文化、建筑文化(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多有麒麟)等更需注重它的可理解性和适用性,要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一种类似的对等的东西来翻译,而不能简单地直译。比如,河南某一景区的英雄纪念碑上有这样一句话:“战士们各个都虎虎生威、勇猛超群。”译成“All the soldiers are as brave as lions”是正确的。用lion而不是tiger来翻译,就是文化差异的转译,这种译文就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对等。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翻译文化研究领域和苏珊·巴斯内特并驾齐驱,他们一起吹响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号角。勒菲弗尔认为翻译研究就是文化的互动研究,提出了文化学派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其中“翻译是一种改写”的理念影响甚广。如今,我国国内很多学者提出的翻译方法,像“直译”“增译”“删译”等都属于改写的一种形式,这些方法追根溯源都来自勒菲弗尔的翻译思想。勒菲弗尔认为:“从文学翻译本身来说,改写可以带来文学式样、风格的革新。从社会效果来说,它是一种催生新文化、新思想的催化剂。但改写也可能带来压制因素,造成译者或意识形态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后果。”[4]任何翻译都离不开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但目的只要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本族语和本族文化,而不是误导外国读者,改写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翻译手段。笔者以介绍少林寺的一段材料为例来进行分析。
中文材料如下: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
译文:Shaolin Temple is probably the most famous temple in China,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its role in Chinese Buddhism,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martial arts or Wushu Chan. Shaolin Temple is situated in the beautiful Songshan Mountains, which is only eight miles of Dengfeng and about 50 miles southwest of Zhengzhou, the capital of Henan Province. Shaolin Temple was established in 495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34). Batuo, an Indian monk, came to Luoyang, the ancient capital, for spreading Buddhism at that period. Emperor Xiaowen was a believer of Buddhism so he decided to build the temple in the Songshan Mountains to house Batuo, who translated many Buddhist works and had a few hundred followers there.
这一段译文可谓是改写中的经典。对少林寺的介绍首先要引起外国人的兴趣,因此必须采用西方人习惯用的开门见山法,把最重要的部分“Shaolin Temple is probably the most famous temple in China,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its role in Chinese Buddhism,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martial arts or Wushu Chan” 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而不能像汉语那样并列列出、不分主次。紧随其后,对少林寺的地理位置的介绍,又变通地翻译了它的具体所在,因为外国人看到这样的翻译会一目了然:“Shaolin Temple is situated in the beautiful Songshan Mountains, which is only eight miles of Dengfeng and about 50 miles southwest of Zhengzhou, the capital of Henan Province.”当说到“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这一句时,对印度高僧跋陀作了详尽的加注说明:“Batuo, an Indian monk, came to Luoyang, the ancient capital, for spreading Buddhism at that period. Emperor Xiaowen was a believer of Buddhism so he decided to build the temple in the Songshan Mountains to house Batuo, who translated many Buddhist works and had a few hundred followers there.”因为仅仅翻译成“Batuo, an Indian monk”外国人体会不到他的重要性,更无法理解一个中国皇帝为何要为了这样一个外来的僧人建造一座寺庙。经过补充说明,外国人就对其原因了解不少,而且为中国古代就有这样好客的皇帝产生好感,觉得这不仅是个武术圣地,更是个礼仪之所。至于最后一句“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是汉语里的一个习惯,即前后呼应,最后总结。而英语里不习惯这样的用法,而且所有重要的信息了解清楚了,就没必要再啰嗦一句了,因此就不译这一句了。这些处理是非常合理的,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遵循的理念也和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基本吻合。
劳伦斯·韦努蒂对文化翻译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引进了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异化翻译策略。这一策略与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所推崇的归化翻译策略有所不同。劳伦斯·韦努蒂对异化翻译的解释是:“对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施加种族离心的压力,以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而把读者送到国外。”[5]异化翻译策略具体到汉语翻译成英语就是要暴露译者的身份,保持汉语有特色的文化因素,使外国读者能够感受到汉语被翻译后的“中腔中调”。这并非译者翻译技巧不娴熟的表现,而是向外国读者推广中华特有文化,使中华文化也能在英语语境中保持原汁原味。西强我弱,必然要采用归化翻译法。正如韦努蒂所说:“当弱势文化的语言翻译成强势文化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时,为了得到强势文化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就必须选用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5]我强西弱,必然要采用异化翻译法,强势文化的排他性与强制性是选用异化策略的最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外宣翻译当然还是归化翻译法占主流,但是异化翻译法应该是我们最终的翻译目标,并且目前也初现端倪。比如“武术”的英译以前我们用“martial arts”,现在更多地用“Wu Shu”;“饺子”的英译以前我们会用“Chiese dumping”,现在更多地用“Jiao Zi”;还有更多的像“Gong Fu”“Qi Pao”“Kuai Zi”等的英译是同样的情况。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但至少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中国,接受中国,接受中国特有的文化,当然也愿意接受汉语中某些独特的翻译方式。
三、改善河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
(一)提高译者自身的翻译素质
黄友义先生曾撰文提倡“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6]他也曾经说过,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的门面,外宣翻译的好坏和中国的对外形象紧密相连。这就要求译者要从思想上重视它,并要有极强的责任意识。首先,要树立“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英国友人格林说过:“每一个从事对外宣传的作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们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识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6]译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东西外国人也都知道。其次,深刻理解所要翻译的材料。如果对中文材料都一知半解,翻译成英文就可想而知了,外国读者一定不知所云,满心困惑。再次,尽可能正确地表达译文。在汉译英的表达中最重要的是要避免望文生义和生搬硬套,这两者都违背了翻译的初衷。表达是理解的深刻化、具体化,译文的质量则是检验理解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二)改善河南旅游公示语英译的礼貌策略
礼貌策略是文化派翻译理论所提倡的归化翻译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公示语翻译是旅游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显眼的部分。旅游公示语应用范围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直接关系到外国游客对河南的整体印象。因此一定要礼貌谦和地翻译旅游公示语,正确地运用礼貌策略。
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点。第一,使用礼貌用语。最常用的三种句型是“Welcome to…”“Please…”“Thank you for…”。比如,“欢迎光临市中心”最好用“Welcome to Downtown”;“请勿践踏草坪”,最好用“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请勿向便池内扔垃圾”,最好用“Please do not throw garbages in the toilet”;“谢谢您的捐助”,最好用“Thank you for your donation”;“请勿大声喧哗”,最好用“Thank you for keeping your voices down”;等等。第二,使用委婉语。公共场合使用委婉语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外国人到中国或者河南有一种宾客至上的感觉。而河南的很多旅游城市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公共卫生间的翻译,大多被译为“toilet”或“Washroom”,而事实上英美人更喜欢“Restroom”;“环卫工人”的翻译应该用“sanitation worker”来取代“garbage collector”;“老年人”的翻译应该用“senior citizen”来取代“old people”。这些看似很小的改善却能大大地改善人际关系,让河南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
(三)提高河南人文景观的文化翻译内涵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归化翻译理论对河南人文景观的翻译应该起到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人文景观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到外国游客的理解、接受能力。河南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各种建制的宫殿、寺庙,以及诗词歌赋。这些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这些景点的外宣翻译,一定要注意增加文化内涵的补充说明。旅游者在河南的很多宫殿、寺庙中都会看到龙生九子之一的巨龟,其背上还驮着大块的石碑,石碑上刻有介绍性文字。这种巨龟如果用汉语拼音说是“Bixi”。在中国文化中,巨龟隐含力大善负重、喜好文字的含义。因此,将之介绍给外国游客时就要在音译后面加以注释:“Bixi ,one of the nine sons of the dragon,is well-known for its great strength and fond of Chinese characters.”另外,一些古文的翻译也要适当加以注释。比如在对太极拳的介绍中有这样的语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译为“Originated from Wuji,Taiji then generates Yin and Yang”,乍一看没什么毛病,但因为无极不太容易让人理解,如果能在Wuji之后加上infinity就更妥当了。这样的翻译才能让外国游客心领神会,同时也会对河南独有的人文景观产生兴趣,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他们的同胞,从而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了解并喜欢河南和河南文化。
(四)从“归化”到“异化”
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为我国的外宣翻译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最终目标。中国的日益强大,河南的日益发展,必然会让更多的世界友人熟悉中国,了解河南。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然而国人翘首期盼。那个时候,中国的译者将不再是一个“透明人”。因为推崇归化翻译理论的大家均认为最好的翻译就是不留痕迹,让译语读者感觉不到丝毫的异样。所以好的译者必须是隐身的、不透明的。然而异化翻译理论将凸显译者的存在,确立源语言文化的独特身份。“异化翻译尽可能保留了源语的语言表达和异化文化,使译语读者生动地感受到了‘洋腔洋调’,从而开拓了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丰富了译语的表达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7]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吸纳了很多后现代、后殖民、后解构主义的思想元素,这对于日益国际化、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的外宣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韦燕生.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4.
[2]张健.英语新闻业务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1.
[3]BASSNETT S,ANDREEDS L 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London:Printer Publisher,1990:183.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
[5]LAWRENCE V.The Translators’s Invisibility:A History Translation[M].London: Routledge,1995:20.
[6]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7]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2.
【责任编辑郭庆林】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2-0037-04
作者简介:刘丽娟(1978—),女,河南济源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语用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GH-502)
收稿日期: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