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
2016-03-05袁爱国
◎袁爱国
观看之道
◎袁爱国
郑板桥画竹堪称一绝,其笔下之竹,形神兼备,清雅脱俗,有真气、真趣、真意。他曾经这样叙述创作的由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会看,看得真切,看出门道,是画家的必备功夫。作画如是,写作亦如是。学会观看,当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
大千世界,纷纭复杂;信息时代,读屏盛行。看什么,不仅是视觉的选择,更是内心的思索。郑板桥何以青睐“竹、兰、石”,皆因“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板桥观竹,爱其节操,有君子风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倾听窗外声音,读无字之书。草木虫鱼,阴晴雨晦,街头杂谈,乡村一角,驻足时定有所得,留心处皆有学问。我在家乡工作时的校园名曰“纵棹园”,有古树名木,也有时令花草,我给每一届学生都会上关于“树”的系列主题作文课。春天,那一架紫藤萝花开花谢,有期冀,有欢欣,有哀伤;盛夏,朴树的树冠如巨伞,浓荫匝地,满心清凉;深秋时分,那棵银杏的黄叶在晨光里枝头招摇,傍晚时分,一阵秋风,叶子便打着旋儿落下,满地金黄。我们一起观看树景,也在看自然,看生命。将荣枯兴衰集于笔端,文章有生活的感慨,更有对生命的思考。学生笔下的文字,有了温度;这样的写作教学,也有了深度。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这是板桥先生观竹的秘诀。从纸窗、粉壁观竹,看其侧影;在日光下,看得真切;在月影下,观其朦胧之态。这样的“观看”,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艺术。古人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通过精细的观察,才能描摹逼真,感受细腻。我们倡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事实上,如果我们观察的视角单一,发现甚少,就很难抓住事物的基本特点,更难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深刻的思考。我在温州工作的校园新移植了许多树木,有的用木架固定扶持,有的截去了长的枝干,还有的打着吊针输送营养液。学生在观察后生发了这样的感悟:成长需要精心的呵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茁壮成长;一个人只有不断改正自身的缺点,才能更完善;只要挺过人生的关口,就能迎来光明。这些心灵独白源于对一枝一叶的深情关注,所以心有灵犀,妙笔生花。
观看所得,与一个人的生活趣味与品味息息相关。谁在看,为什么看,关乎写作主体素质,也关乎写作价值。慧眼的修炼,不仅是技巧的获取,更是情感的陶冶、智慧的禅悟。郑板桥在题画文字中如此描述: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也正是因为郑板桥“难得糊涂”的人生智慧,才会“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身处衙斋,他卧听萧萧竹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怀疑是民间疾苦声,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写作教学,既要关注写作过程的指导,更要重视写作主体素质的提升。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体察人情,扩充视界,陶冶情操。读万卷书,做读书的种子,滋养书卷气;走,到另一个地方,历练脚板,磨砺思想。当学生真的能带着一本书去旅行时,我们的语文学习便臻于佳境。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这里透露着板桥的自豪、自负,更多的是自信、自得。我们的写作教学若能让学生发出这样的豪语,该是多么值得庆幸!
(袁爱国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