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陈鹤琴教育思想,提高学困聋生阅读能力
2016-03-04沈旭升
· 沈旭升
活用陈鹤琴教育思想,提高学困聋生阅读能力
·沈旭升
摘要:学困聋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聋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陈鹤琴“活教育”理念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本文介绍了提高学困聋生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通过阅读内容上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训练和阅读时间上的规定,学困聋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关键词:陈鹤琴教育思想;学困聋生;阅读能力
生理智障给聋生学习带来困难,有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还有的学生因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力薄弱等原因,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学,这就产生了学困生。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学困聋生成长一般比较困难,且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学困聋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聋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学习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后,笔者深受启发,决定利用这种理论帮助班里的一名学困生提高阅读能力。
一、学情分析
聋生郭某(化名),男,14岁,现读九年级,父母均为健听人,基本不会手语,与孩子的交流仅限于用手指点实物。据了解,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就在学校里进行言语康复训练,但因为双耳的听力损失均为120分贝,属于极重度聋,手语也没有好好训练,只会几个最简单的手语。他的听力和语言发展特别缓慢,到小学毕业时,在拼音学习上仍存在很大困难,搞不清声母和韵母,就连声调也不会标,语文学习非常吃力,因此所有教过他的语文教师都很头疼。另外,他不大与同学交往,大部分学生也不愿与他交往,是师生眼中一名孤僻的学困生。升入初中后,我担任他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和了解,加上向他曾经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了解情况,我发现他喜欢研究周围的一切事物,喜欢问“为什么”,经常独自一个人去图书馆或书店看书。综合以上情况,我将他的表现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特别爱看书;二是不太愿意和其他人交往。再通过与孩子本人及家长的深入交流,得知他的这些表现是由于手语不熟练,与父母和同学交流存在很大困难;由于与其他人的交流通道被暂时堵住了,对不会说话的东西就特别感兴趣,喜欢自己去研究和探索。妈妈让他看书阅读,他就对阅读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根据上述的原因分析,结合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学习,笔者有了信心,觉得郭某是可以被转化的。“活教育”思想中提出“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求进步”的教学论非常适合他。例如“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等。结合他爱读书、爱探索的特点,我通过在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时间的制定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他学习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本书、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如何保证自己的阅读时间,并在坚持阅读的基础上学会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同学面前树立自信,用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来赢得同学的好感,让同学愿意与自己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阅读内容指导
郭某虽然喜欢读书,但读的大多是动漫、动画书。通过聊天,我得知他对神话、英雄人物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向他提供了一份学校学生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之前做了一些筛选,删掉了动画书目),并让他在其中挑选最感兴趣的书目。最终,他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三国演义(节编版)》《西游记(节编版)》《吴越春秋故事》《精忠岳飞(节编版)》等。就这样,先从故事性较强、内容较简单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带图片的文章开始,逐步过渡到浅显的没有图片的名人轶事、传记,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苏步青读书不忘救国》等,再慢慢过渡到课本上较为浅显的名篇,如叶圣陶的《牵牛花》《看月》、冰心的《陶奇的暑期日记》等。结合教材的学习,再向中国古代名家名篇和外国文学中的经典著作延伸,如杜甫的《春望》、安徒生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等。经过2年多的个别辅导,该生的阅读内容从浅显易懂到逐步加深,从图片到文字,从课内到课外,从现代文到古文,从国内到国外,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阅读方法指导
针对郭某爱看图画不大看文字的特点,我着重从阅读方法的角度进行具体的指导。第一步,告诉他读书首先要了解主要人物。具体做法是,读完后,合上书,想一想,书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个朝代、哪个民族或者哪个国家的,他们有什么特长或本领,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在生活中与普通人有哪些不同等等。第二步,告诉他要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具体做法是读完一篇文章后,要想想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情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等,帮助他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梳理。第三步,告诉他读完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所读的内容。具体做法可以是对着镜子说给自己听(看),也可以说给父母或老师听(看)。第四步,告诉他读完后还要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人物或某事件的感想,但要有观点有理由,不能仅仅用好或不好来敷衍,而且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谈,这样更具有实际意义。倾诉感受的对象可以很多,比如家长或老师;谈感受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交流,也可以写成书面的文字。这样做,不仅可以逐步培养他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促进其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沟通的能力。
经过2年多持续的个别辅导,郭某基本掌握了阅读一篇文章应具备的基本方法,读起书来也是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了。
(三)阅读时间方面的指导
通过与其父母等人的交谈,我发现他的读书一般是不分时段的,想读就读,有时碰到爱读的书连作业都不做,走在回家的马路上也读,甚至上课也读,这样的做法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经过商量,我帮他制定了课外阅读时间表,确定周一至周五的午饭后,他可以去图书馆翻阅喜欢的书籍,不作任何要求;双休日和一般的长假可以借一些篇幅较短的文章回家阅读,要求是能简要说出主要人物、故事梗概以及简单的读后感受;阅读最主要和最好的时间是寒暑假。临近放假时,我为他提供可选篇目,帮其挑选适合的书籍,按照前面教的阅读方法来阅读,并叮嘱家长进行监督。
三、效果与反思
经过3年多一对一的指导,郭某的阅读能力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他自身的感受来看,性格也变得开朗了,日记中经常出现“这个月我读了一本书,收获很大”“同学们不再远离我,我很高兴”“我又交了一个新朋友”等等。从他的考试成绩来看,更是进步明显,七年级时英语经常不及格,到了九年级,已达80多分。数学、物理、化学各科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语文成绩较原来也有较大提高。很多同学都愿意向他请教问题。从科任教师的反映来看,也普遍改变了原来对他的看法,觉得他为人善良,学习踏实,喜欢动脑筋钻研,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非常高兴,多次在电话中表示“他懂事多了,非常感谢老师!”
郭某在成长中取得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虽然学困聋生有很多问题,但他们也有自己想做和会做的事。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并进行有效的帮扶。
中图分类号:G76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2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