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篇小说节选教学之我见——由“一斑”引向“全豹”
2016-03-04江西省婺源县镇头中学姚灶珠
江西省婺源县镇头中学 姚灶珠
古代长篇小说节选教学之我见——由“一斑”引向“全豹”
江西省婺源县镇头中学姚灶珠
古代长篇小说整体局部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古代长篇小说片段,体制一般不大,故事几乎全是围绕着一件具体的事而逐步展开,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从整体看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因为有这些特点,再加上授课时的限制,教读这类课文除了要简略介绍原小说的梗概及交代故事来由以外,跟教读短篇小说并无显著的区别,简言之,即“就文论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超出文本的范围。这样的教学方式,长远来看,不尽人意。因为这类课文正是所谓“全豹之一斑”,有明显的示例作用,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以便此后通过自读去感知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热爱我国历史文化。由此看来,教读这类课文要在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的基础上向前延伸,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讨几个跟小说全局有关的问题,即从“一斑”引向“全豹”。
怎样实现从“一斑”到“全豹”这一步呢?前提是教师必须先从“全豹”来审视“一斑”,具体地说,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等)来审视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义。下面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说说审视中应当注意的几件事:
一、注意人物活动的大背景。这指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人物在此时此地的活动,而要把这样的活动跟此人在他时他地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例如,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夜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退兵意因而自作归计,这显然是一种犯军纪的行为,是他恃才放旷的性格所使然,由此而招致杀身之祸毫不足怪。这样看来,他的被杀实在是个性格悲剧。可是,如再联系他曾参与魏王继承人斗争的事实来看,情形就不同了,因为这样的斗争已将他置身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特别是在曹植已经失势的条件下,他早晚难逃一死(曹植的另外两个谋士丁仪、丁广兄弟在杨修之后被杀可为旁证)。由此看来,杨修显然是魏王室内部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这正是杨修活动的大背景,认识这个大背景,才能看出杨修被杀这件事的实质。
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历史。这是说,不能只看到人物的现在,也要看到他(她)的过去和今后。只看现在,这是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人物,不会看得深远;把过去、现在、今后全看到了,才会有发展的眼光,能有所发现。例如,香菱这个人,如果只看她现在如痴如醉吟诗的样子,说不定也会像宝钗那样笑她“呆头呆脑的”,更难理解为什么她成了作者笔下警幻仙子薄命司里《金陵十二钗副册》中唯一被披露了谶语的女性。但是,如果再看看她过去十多年在拐子家中以泪洗面的生活和后来薛蟠及其正室对她的凌辱状况,就一定会感到当前这些日子是她短促一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仿佛一天的阴霾消净,眼前一片晴朗,正是由于她的境遇有这样的变化,她的美好资质——对前人诗作的领悟、对诗境的执着追求,终于显露了出来。
三、用小说中同类事物作比较。以同类事物作比较,是鉴别事物好坏、高低的一种方法,可以凸现事物的特质。例如,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是一种掠夺财物的行为,但跟少华山朱武团伙、桃花山李忠团伙等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晁、吴等人夺取的是大贪官的“不义之财”,而朱、李等人是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这表明晁、吴等人有反抗官府的勇气──这是难能可贵的,到后来他们果真率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迎战官军。
再谈由“一斑”引向“全豹”。这属于教学实践范畴,教师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三点:(1)从课文实际出发,恰当地确定探究的目标,不贪多而务求有得;(2)补充介绍有关的资料,必要时可指定学生课前阅读小说中的有关章节;(3)选定突破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从“一斑”到“全豹”,这是对学生进行长篇小说阅读起步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探讨在不改变现在教材教学框架的前提下,怎样将节选课文的教学与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结合起来,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长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我们经验不足,实践起来困难颇多,但是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定能开创出一片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