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可以有四个指向——以人教版四上6《爬山虎的脚》为例

2016-03-04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

学苑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细丝爬山虎指向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 俞 莎

课堂提问,可以有四个指向——以人教版四上6《爬山虎的脚》为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俞莎

“生本”的理念下,一线教师会怕问,甚至不敢问。笔者认为,该问的问题,教师还是要大胆地问。本文,笔者结合具体的课例谈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有四个具体的指向。

课堂提问指向

一、课堂提问,要指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课堂提问,若能从学生的兴趣开始,方能营造“良好的开端”。

一看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一文的题目,请学生读一读,他们便会产生兴趣,或是疑问:爬山虎有脚吗?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呢?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把这种好奇心、求知欲用提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再以此引导学生去初读课文,学生肯定会以浓厚的兴趣投入阅读。相信他们很快便会从文中找到答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课堂提问,要指向学生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说:“精读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可见,不论是精读,还是略读,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提问,要指向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若能关注“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表达阅读体验的良方。

附教学片段:

师:古诗《题西林壁》中,诗人观察庐山选择了不同的角度,有比较。《火烧云》,写了它颜色、形状的变化,也有比较。《爬山虎的脚》,同学们发现其中有比较吗?

生:写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和巴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也有比较。

生:作者以前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和后来发现和观察,这里也有比较。

生:在观察爬山虎爬的时候也有比较。

师:有比较才会有发现。作者发现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很好看,有什么特点?动笔划一划,读一读。

师:最喜欢读哪个词?

生:一顺儿。

师:什么意思,换一个词来说说?

生:一齐。

SOP培训组满意度及各项能力培养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说明SOP培训法有明显优势,见表2。

师:哪个读起来好听?

生:一顺儿好听,我觉得作者用“一顺儿”,有一种惊喜的感觉,赞美的心情。

师:再看,没触着墙的和巴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这一处比较描写,作者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生:没触着墙的,生命短暂。巴在墙上的,生命力强。

师:哪些词把这些特点写出来了?动笔圈一圈。

生:“萎了”,就是枯萎;“痕迹也没有了”,就是消失了。还有“不几天”,可见生命短暂。我发现作者单写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也有比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巴着墙的,相当牢固。作者还举了个例子,用手指拉一下试试,如果不费一点儿劲,就拉不下来。

师:这里作者写了两种爬山虎的脚,却用了两个不一样的动词,一个是“触”,一个是“巴”。同学们怎么看?

生:触,是碰,接触的意思。巴,有粘、贴的意思,有抓的感觉。

师:所以作者用“没触着墙的”和“巴在墙上的”。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没触着墙的”,有一点惋惜;“巴在墙上的”,有一种力量。

师:很好。把理解放到这段话中,再读一读。

师:刚才还有同学发现爬山虎爬的时候,作者也有比较,请具体说说。

生: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一弯曲,爬山虎的嫩茎就被拉一下,使它紧贴在墙上,然后又直了,再弯曲,就这样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生:还有一个比喻有比较。作者说爬山虎的细小的脚,像蛟龙的爪子,样子很像,力量也很像。

师:看来,比喻之前,要先有比较,谢谢你的发现!

四、课堂提问,要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也有人说,语文,便是“学语习文”。因此,课堂提问还要指向语文实践,迁移表达。

猜你喜欢

细丝爬山虎指向
陈水琴:细丝巧绘出锦绣
柔性对涡街中细丝运动状态的影响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藕断丝连的原因是什么?
超声诱发粗晶纯铝细丝塑性孪晶变形机理的研究